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或在家里朗读文艺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不论朗读还是默读,都是从美学上和思想上感受艺术形象的主要一步。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读,而且也要教他们感受。学生在感受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中,同时也就在接受陶冶情操的这种特殊教育。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288页
这种体验是真实的,读《资治通鉴》时,我采用朗读法,那些沉睡上千年的文字突然跳跃起来,一个个跳着进入我的脑海,人物形象变得生动、真实而可触可摸。有些字意虽然不懂,不明白,但连贯读下去,大休意思也能知道。更有意思的是,放声读,会觉得是在触摸作者的思路,跟着他们在说话,读到快乐处,忍不住要提笔,写他几个字,才算作罢。读完后,不太放心,再看看今人的注释译文,大致正确。读懂,读顺,读得快乐的心意,促使我将其再读第二遍,这样的心境促使我读更多的章节,这是一种阅读快感的连续,是一种兴趣的催促。学生读作品的这种感受也要通过朗读来逐步培养。最近,上国学课时,我将分句变为整段读,不要求学生读得声音大,只要求读出自己的味道和风格,可以摇头晃脑,可以锁眉凝神。有的学生忘我地读,有的学生忘情地读。大家追求一种忘我的陶醉于其中的境界。我们皆陶醉于其中,这大概就是阅读的最佳境界吧。
所以说,有时间的话,不,教师应该挤出一点时间,一点点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快感,让他们学会在阅读中进入一种新境界——阅读所特有的境界,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