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在美国上演了一部轰动一时的科幻影片《侏罗纪公园》,描写一位百万富翁得到了一个包裹着吸了恐龙血的蚊子的琥珀。他雇佣了一批科学家,从保存完好的蚊子身上提取了恐龙的血细胞,并把它移植到鳄鱼卵中,由此孕育出了活恐龙。于是出现了生活着复活了的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有了富翁的小孙女在公园的历险……
人们不禁要问,复制恐龙真有可能成为现实吗?
恐龙曾经是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生物,它的瞬间灭绝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遐想。将早已灭绝的恐龙复活,是人们的一大愿望。然而,科幻毕竟是科幻,《侏罗纪公园》中所描写的事情从科学角度讲并不可信,因为人们不太可能从吸过恐龙血的蚊子体内获得完整的恐龙血细胞,即使获得了,也不一定能通过血细胞克隆出活的恐龙。
如果说《侏罗纪公园》作为宣传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还有一点科学成分的话,1997年面世的这部影片的续集《失落的世界》中所描写的情景就近乎荒谬了:一批科学家为了经济利益,在“侏罗纪公园”关闭以后,千方百计偷取恐龙的DNA,然后再复制出恐龙,在另一个地方开设了另一座“侏罗纪公园”。
那么,用恐龙的DNA能干什么呢?它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但是,仅仅有了DNA,目前还不大可能克隆出任何有生命的东西。DNA体积微小,操纵不易,从一段DNA中可能发现功能基因,但要想复原完整的生命,还需要包含这些遗传信息“软件”的相应硬件环境的支持。比如,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子宫的环境对于个体最后的性状表现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最近在美国培育成功的克隆小猫的毛色,并不像它的基因妈妈,这个事实就说明了宿主细胞等环境对最终性状的影响。
因此,现实中还不大可能出现“侏罗纪公园”中描写的情景。从新闻媒体中看到的有关“中国发现了恐龙蛋,有朝一日天安门广场会跑着活恐龙”的话题,也还只能是人们的想像。
因此,对于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冷静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看待它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即便如此,考古学家仍然会紧紧抓住DNA考古这条线索,人们期望通过DNA了解恐龙的热情有增无减。因此,有了对恐龙蛋化石的狂热,对侏罗纪琥珀化石的热衷。人们急切地想从恐龙DNA了解恐龙,了解它生活的那个年代。
从古到今,发掘的生物几乎是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相同的T、A、C、G个音符谱出了各种生命形式的乐章。因此,沧海桑田的变幻都会在T、A、C、G连成的DNA长链中留下线索和记录。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遗传物质的差异,就可以清晰地描绘出这张生命的历史图卷。
然而,这项工作的最大困难在于,我们所获得的古生物的样品都是化石。化石中不含有活的DNA,而是凝固的DNA,而且量非常少,不能满足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的要求,而每一份样品都是那样珍贵,用一份就少一份,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基因扩增技术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这也是为什么生物进化的研究在近一二十年得以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