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73年,大唐璐宗咸通十四年。从京师长安到法门寺几百里的路途上,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路旁香刹林立,香烟缭绕,梵音不绝。
路上车辈坐骑透逸绵延,昼夜相继,这是迎请佛骨的队伍。佛骨所到之处,不乏狂热的祟拜者:有一军卒,为表示自己的虔诚之心,在佛骨前砍断自己的左臂,用右手拿着断臂,一步一拜,后来体力不支,就以肘膝匍匐于佛骨前,终因疼痛难忍昏倒在地。另有断指截发于佛骨前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还有一僧,把“艾”二置头顶上,名门“炼顶”。燃着“艾”后,痛不可忍,仍口诵经文坚持不弃,以致头顶烧得焦烂,仆卧于地。但佛真骨并未给唐璐宗带来好运,3个月后,唐璐宗驾崩,弥留之际仍对佛骨念念不忘,遗诏皇太子不要违背他的意志,把佛真骨再送回法门寺。继位的唐僖宗丝毫不敢怠慢,于公元874年正月,送佛骨还法门寺,京城百姓争相送别,执手相谓:“60年一度迎真身,不知何日又能再见?”并俯首于前,呜咽流涕。正月四日,佛骨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被掩入地宫后室下的秘室中,随着两扇地官石门的关闭,从此佛真骨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法门寺的佛真骨是否还存在成了一千多年来萦绕在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1984年随着法门寺地宫大门的轰然洞开,一切谜底都解开了,佛真骨也露出了隐秘千年的“真容”。
法门寺共出土了四枚佛指舍利。其中有一枚佛骨呈乳黄色,白色斑点附在佛骨之上,并有一细细的裂纹。这一枚为佛的真身“灵骨”,其余三枚为玉质,为佛的“影骨”。赵朴初先生在诗中写道:“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灵骨好像高悬天空的明月,三枚影骨似倒映江中的月影。以佛家观点,巧妙喻出了灵骨和影骨的关系。
舍利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身骨”。一般指释迎佛遗体焚化后结晶而成的固体物。如佛牙舍利、佛指舍利等。按照佛教的说法,舍利同凡夫俗子的死人之骨有根本区别,它的形成,既非生理的关系,也非食物结构的原因,而是积用苦修,功德昭著的标志,是戒、定、慧所熏修的成果。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迪牟尼涅槃,按照他的嘱托,葬礼准备了6天,到了第7天,众人抬着遗体往城南火化,当柴木堆积在四周后,柴堆竟自然起火,火焰冲天,棺椁遗体迅速消失,只剩下一堆晶莹的舍利。弟子们把佛骨舍利拿到议事厅,围在中间,敬献花环、香料等供品,以表礼敬。到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大弘佛法,他把佛陀真身舍利分成84000份,分别盛入84000个宝函,起造同等数量的塔供人膜拜。还派了许多高僧前往世界各地弘扬佛法。
按佛经的说法,释迎牟尼的舍利名为身骨舍利,又叫生身舍利。它又分为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红色肉舍利三种。法门寺所出的佛指骨,就属于骨舍利。随着佛教的广泛流布,佛教僧人和信徒日众,佛的真身舍利却愈来愈难以寻到,所以佛经里即有了专门指示崇佛之人找寻制做舍利替代品的论述。法门寺出土的三个“影骨”应该就是佛真身舍利的替代品。
佛教发生发展的数千年时间,在纵横数万里的地域空间中,留传出土的佛陀真身舍利,何其稀少,所以用“珍贵”来形容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一点也不过分。这么珍贵的佛真身舍利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在中国的古书中,曾记录了不少汉魏时以佛舍利传教弘法的史实故事:曹魏明帝时,因准备扩建宫室,想毁坏皇帝宫殿西面的佛塔,一外国和尚闻讯后前去阻止,他面见明帝,陈奏毁坏佛塔的利害,让宫人预备一金盘,盘内盛满水,只见此僧口中念念有词,将一枚佛舍利投入水中,顿时五色异光辉映闪耀,良久不灭。魏明帝大感惊诧,以为佛祖显灵,于是打消了拆塔的念头。法门寺的佛指真身舍利,也就是在佛教早期东传中土的过程中,由印度来华的梵僧带来的。
把中国佛教的舍利崇拜推向极至的是唐代的诸位皇帝。唐王朝从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始,共历22代,到唐哀帝李柞四年(907年)
结束,其中真正临朝执政者,除武宗李炎排斥佛教,多为崇信佛教之君。有唐一代,诸位皇帝曾七迎佛骨,仪式隆重,场面宏大,供奉珍宝数量众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就是为什么法门寺除出土佛真身舍利外,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那些都是历代皇帝虔诚地供奉给佛祖的礼物。唐宪宗时期,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大文学家韩愈看到人们狂热的崇佛行为,认为那是铺张浪费、伤风败俗,留下了千古名篇《谏迎佛骨表》。
法门寺佛骨舍利的出土解开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使虚无缥缈的神话一下子变为现实。但佛真身舍利是如何传到中国?又是因为何原因落足法门寺的?还都是待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