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62200000017

第17章 谈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设计理念及其构思

程晓钟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是我国一处史前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为了有效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特编制了《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为了落实实施《规划》中遗址博物馆的建设项目,目前又着手开展了博物馆建筑方案的初步设计,这是一个形式新颖、独特,外观与整个遗址风貌和谐统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设计方案。本文就遗址本体的文化内涵及其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构思进行简单论述。

大地湾遗址因其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源渊早,而享誉考古学界,它的发现对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对这一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大地湾遗址概况

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5万平方米。

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1978年至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历时七年的连续性考古发掘。1995年,又进行了补充发掘,揭露面积达14000平方米。大地湾发掘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一万件,发掘房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这不仅是甘肃考古中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田野工作,而且在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无论规模、遗迹遗物丰富程度,还是研究价值均超过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因此,它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湾遗址背山面河,左右两翼以溪流和冲沟为天然屏障,两侧和背后被黄土梁卯拱卫环绕,占尽天时地利。这里气候温和,依山傍水,兼有山林河渔之利。大地湾考古中出土兽骨17,000余件,经专家鉴定,仅哺乳动物就有7目15科28个属种,其中如苏门犀、苏门羚均为目前生活在南方的动物,另外如猕猴、棕熊、虎、豹、象等均已在当地绝迹,这说明史前时期当地的气候类似秦岭以南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生态环境优越而多样,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呈现多样性,不仅适宜原始农业的发展,而且提供了便于狩猎、采集的自然生态条件。

大地湾遗存包含五个文化期,据C14年代测定,时代约为7800—4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左右。

大地湾一期文化即前仰韶文化或大地湾文化,距今7800—7300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我国新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它的发现不仅改写了甘肃史前史,确立了渭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而且促进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批最早开发陇原的先民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彩陶,其上十余种彩绘符号比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早1000多年,且有些符号基本一致,虽然这些神秘符号的意义至今未能破解,但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在同一时期编号为H398的近圆形灰坑中,发现一批碳化植物种子,经鉴定,属禾本科的黍。这是一项惊人的重要发现!它不仅在我国出土的同类标本中时代最早,并且与国际上时代最早的希腊出土标本年代相当。国际农史界通常认为中国黍源于外国,大地湾的发现确认了我国西北是黍的原产地之一,这是中国先民对人类的一大贡献。黍俗称糜谷,是西北地区至今仍然广泛种植的一种常见作物。原始先民经过多少代人的观察和实验,最先将黄土高原上生长的野生黍培育成第一个农作物品种,从而奠定了大地湾是我国原始农业发源地之一的重要地位。

大地湾二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5900年。甘肃对仰韶文化的发掘始于大地湾,自此甘肃是否存在仰韶文化不再成为疑问。这里揭露出可称为“陇原第一村”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以广场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围以壕沟环绕,平面为向心式封闭格局,展现了神奇的原始生活画卷。这一期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鱼纹盆,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和谐的揉合在一起的人头瓶。这一期就其发掘面积、遗存涵盖内容、学术研究价值,均可与著名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相提并论。

大地湾三期文化即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600年,彩陶艺术达到鼎盛阶段,生动活泼的线条、变化无穷的图案、造型与彩绘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原始艺术大师们的精湛技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一期发现的考古资料虽不如二期、四期丰富,但与泾渭流域同期考古发现相比则最为全面和系统。它的发现初步确立了甘肃仰韶文化中期的界定标准,拓展了仰韶文化中期的研究空间,对于解决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演变过程以及西北地区各史前文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大地湾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4900年。此时的聚落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迅速扩大到整个遗址,山坡中轴线分布着数座大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其中以F901为代表的大型建筑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居住面为料疆石和沙石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既有主室和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均为中国史前建筑所仅见。开创了中国后世宫殿建筑的先河,其类似现代的水泥地面与古罗马人用火山灰制成的水泥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

这一期还发现白灰面上绘制的神秘古朴的地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独立存在绘画,这幅长约1.2米、宽约1.1米、保存基本完好的地画比此前最早单独作为绘画保存至今的长沙马王堆楚国帛画早2000多年,从而改写了中国美术史。甘肃史前文化在5000年前后进入多元发展的阶段。

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聚落已成为当时清水河沿岸各部落的中心。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的聚落,显示了兴旺发达的盛况。聚落面积分布巨大和巨型建筑物面积,可见当时聚居的人口众多,初步显示出了城镇化的迹象。四期遗存的发现为理解甘肃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奠定了基础,同时,使我们认识到重新审视甘肃境内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关系的必要性。

大地湾五期文化即常山下层文化,距今4900—4800年。这是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这类遗存在渭河流域是首次发现,在清水河沿岸和秦安县陆续发现一批同类遗址。它的发现对探讨该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齐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新鲜资料。此时大地湾的聚落面积更为扩大,此前的环壕已被突破,居住和活动的地域发展到今麻沟村西侧一带,面积在280万平方米左右。大地湾先民在彩陶、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宝藏,众多的美不胜收的史前艺术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代表着西北先民的辉煌艺术成就。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是甘肃考古中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田野工作,它的发现不仅为建立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而且为甘肃史前考古确立了断代标尺,建立较为完整的发展序列。亦使西北地区新石器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重建中国史前史增添了宝贵的资料。大地湾遗址及其现有地理环境不仅基本保持了史前生态环境——由梁卯与河川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原始地形地貌,而且还分布着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延续发展了3000年左右的原始聚落遗存,揭示了聚落阶段发展的完整性,同时反映出聚落选址在此3000年间存在着一个由低向高的连续活动过程,是我国史前史极为难得的实例,在史前聚落研究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的情况

大地湾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表明了甘肃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证明了甘肃先民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曾作出过不朽的贡献。1986年11月和1988年5月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的两次专家论证会均对大地湾考古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非常重视大地湾遗址的保护工作。曾指出:大地湾遗址以复原原始社会聚落的自然风貌为总体设想,科学地、全面地再现原始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建立我国第一个形象生动的史前文化遗址博物馆,作为考古科学研究基地与开放、旅游、学习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地湾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议事日程。2000年,大地湾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的重点项目,甘肃省文物局也将大地湾遗址列为尽早开放的重点建设单位。为了抢抓这一历史机遇,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委托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进行“大地湾遗址综合保护规划”的设计和制定工作。并明确要求,大地湾遗址的保护规划要在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规划要有较高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有超前的发展意识和独特的风格。这项工作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文物局极为重视,分别列为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文物局2001年工作重点。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亲自视察规划的制定工作,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要求;甘肃省文物局领导也多次检查督促规划的完成情况。并主持召开了“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专家座谈会,为出台更为科学的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不懈努力,2001年12月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由文本(含总则、现状评估、规划目标与框架、保护规划、环境规划、展示规划、工程规划、管理规划、规划分期、投资估算、附则等十二章);规划图纸(包括地理区位、功能分区、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环境规划、展示规划、规划总平面图等23张详图);规划说明(编制说明、现存状态、综合评估、专项规划说明、规划分期、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稿、大地湾遗址保护工作概况、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背景、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植物遗存鉴定报告、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古代树种木炭鉴定报告、关于大地湾遗址保护范围外围东侧区域文物普查情况的报告、参考文献等)四大部分组成。

大地湾遗址规划的指导思想为: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从整体环境整治着手,将遗址本身的保护措施、展示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确保文物获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规划性质为: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是我国第3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文化遗产类型中属“考古文化遗址”。因此,本规划性质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专项。规划原则为:使大地湾遗址获得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进而促成秦安地区经济、文化与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为:以遗址保护为主要内容,结合社会教育功能,规划和建设中国渭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展示园区,即:全面保护遗址遗存及其地形地貌,建立史前遗址博物馆,局部模拟显示原始聚落形象,保持完整的自然地理风貌,恢复部分生态环境。

按总体布局,规划分五个功能区:

1、遗址展示区,占地面积110公顷;

2、遗址博物馆区,占地面积5.88公顷;

3、综合服务管理区,占地面积1.62公顷;

4、历史环境修复区,占地面积35.54公顷;

5、生态环境保护区,占地面积668公顷。

大地湾遗址保护与展示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兴建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全面展示出土的万余件文物;并以大地湾出土的数千件彩陶为基础,成立甘肃省彩陶艺术研究中心;内设甘肃东部地区考古工作站。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2、遗址展示(分A、B、C、D四区)。展示方式主要有:原址回填地表模拟展示;覆罩展示;露天保护展示等,总面积12803平方米。

3、复原原始村落。露天模拟复原展示,根据已发掘的大地湾文化二期I段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并配以必要的补充发掘,然后继续科学推测,作复原性质的模拟展示。修建原始村落,复原数量较多的房址及壕沟,外观形成原始村落气势,内设居住区、制陶区、狩猎区、农耕区、园区绿化带,原始场景布置生活、居住、聚会等,供游人参观游览和参与活动,铺设连通各区道路,开辟乘座电瓶车或吉普车游览路线,面积约20000平方米。

4、恢复古生态环境。以复原原始社会的自然风貌,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进行遗址环境的治理。①在遗址保护范围内逐步限耕限种、合理布区,进行绿化;②退耕还林的重点在大地湾重点遗址保护范围外围一定区域(面积约1060万平方米),要逐步退耕还林(草),全面绿化;③在小区域恢复古河道和植被(面积约41万平方米),营造史前时期便于狩猎、捕鱼、采摘的优越而多样的生态环境。

2002年3月5日和15日分别在甘肃天水和北京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论证。论证会上专家对《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致同意通过论证,专家组认为:《规划》较好地贯彻了国家关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基本符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符合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文物遗迹变化修复的相关办法,对遗址的环境、遗址的分布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正确的评估,保护方案在充分考虑控制水土流失和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基本上做到切实可行。2002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该规划。2003年6月19日甘肃省政府公布实施。“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在大地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论证科学以及其具有的很强的操作性,是我国关于大遗址保护的重要规划。

三、史前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构思

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是《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中展示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规划》对博物馆馆址选址提出“位于保护区范围以外;结合当地水源、电源等条件、便于建设;位于游客主要来向,便于管理;选择地下或半地下形式”等要求;明确了“尽量减少人工干扰痕迹,追求‘大象无形’的造型设计意境;建造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遗址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理念。

为了实施《规划》,落实实施遗址博物馆建设这一重要项目,由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方案设计,在《设计任务书》中我们明确了设计原则:该建筑应做到使用功能合理,设备先进,造价经济,建筑风格与遗址区整体环境风貌协调统一。应体现出“大象无形”的造型设计理念,建造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在国际国内同类已建遗址博物馆中要突出特色和有所创新。

同时提出了设计要求:

1、按《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内部布局要便于参观和日常管理。

2、要充分考虑博物馆的特殊要求,按有关规定,设置必须的功能先进并博物馆建筑要求的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照明系统、信息系统、语音系统、供暖系统和总控系统,文物库房应具有恒温、恒湿系统。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上述系统的管线设置。

3、因该建筑物为半地下建筑,应充分考虑空气供给、流通和排水系统的合理设置与废水排放的科学性,要考虑到各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便于保养和维修。还应尽量利用自然采光以降低能源消耗。

4、馆址应该选在古河道上,防洪设施和博物馆地下部分建筑的防潮处理应高度重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遗址博物馆的方案,按照功能分陈列区与办公管理(含甘肃东部地区考古站、彩陶艺术研究中心)、库房区两部分,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区面积达1500平方米,呈折线形延伸到古河道,建筑处于半地下状态,其内部是一个开放、连续富于变化的展厅。

博物馆的设计首先依据了《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中对展示部分的分区定位,博物馆馆址将建在遗址保护范围外围清水河南岸古河道与缓山坡交叉处的河滩地上,即靠近遗址展示区的第一道土坎前,并靠近清水河古河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改河造田遗留的原河流故道、现状为沼泽地),从而与原有的自然地势产生近距离接触,同时与原始环境复原区(古河道修复区)、其它区域(原始村落复原区)形成更为密切融洽的关系。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构思依照规划中“保护遗存现状及其环境和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与全部价值”的原则,并根据该遗址的史前聚落发展阶段完整的特点,试图将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重构一种既与此地的自然景观相吻合,同时又能反映出史前人类聚落空间的演变的恰当气氛。

建筑形体的构思来源于当地的土坎沟壑和惯常的村落夯土建筑,基本是一种横向发展的土墙的概念,且墙的方向和转折都与南侧的土坎有所呼应,整体建筑仅有一层的建筑高度与土坎相仿。从停车场进入馆前,沿两条建筑之间逐渐下沉的夹道前进,一种此地常见的沟渠感觉,视觉的尽端处是展厅的入口,在后夹道转折向左继续下降直到河道边,与河道的水面植被相接。

展览室由河边山地逐渐升高,也是史前聚落(房屋遗址)发展的隐喻(即大地湾考古所发现的史前房屋建筑遗址由圆形地穴式经近似于方形的半地穴式到晚期平面起建的大型建筑,展示了我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并且展厅与夹道的内空间采用同一标高,也强调了这种暗示,并且将开窗部位尽量降低,隐藏在下沉的夹道之中,在这下沉空间中室内外的参观者可以无阻碍地通过玻璃相互观望,而远处则看不到这些,从而达到一种纯粹的形态表现。

展厅的开窗和封闭的原则是面对展示景观的部分尽量开敞,所以除内侧夹道外,主要有三处大窗:一处是面向遗址保护区的土坎,可以直接看到土坎墙面上的红烧土文化层,还有是展厅的两端,条状的展厅中部的转折,不但是为了形成入口空间,更主要的是可以使两端的景窗有明确的指向性,一端朝向河道,是与古人共享同一自然环境的姿态,另一端朝向古村落模拟区,从而自然的由展陈区过渡到模拟的环壕村落(原始村落复原)之中。

展厅室内空间的布局有别于通常的序厅、展厅系列分区模式,采用连贯流畅的参观方式,布展方式建设采用土墙面开有洞或龛的夯土展墙,以两条高度不等并错落间断的展墙为主(一条可以穿过屋面纳进阳光,另一面较矮以利于空间的连贯),展厅的外墙壁不开窗处也可兼做展墙壁,这种墙壁的位置可能是时而室内时而室外,再次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以及墙壁设计概念的连贯性。两侧的开敞报告厅兼展厅,意在公众的开放性参与,可以体现灵活的展出方式,同时这种重叠的利用可以避免不常用空间的闲置。建筑材料室内外统一,除适当的玻璃外,基本以夯土墙(或土坯墙)草泥面和水泥面为主。用夯土为主要的表现材料可以直观的反映史前聚落夯土建筑的历史和地域建筑特征。室外水泥地面朴实无华也是与整个建筑的气氛表现相协调,同时是对史前遗址中原始水泥地面的提示。

甘肃省文物局组织有关建筑设计、文物研究、陈列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对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方案进行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设计遵循《保护规划》中“保存遗存现状及其环境,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的原则,结合大地湾周围环境,融合当地建筑的特色,兼顾了史前聚落的文化特征,紧扣遗址博物馆的主题,建筑形式新颖、独特,外观与整个遗址风貌和谐统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是一个比较优秀的设计方案,予以通过。

这座面积不到三千平方米的房子只有一层高,舒展地平卧在清水河南岸的阶地上,一端稍向下沉,在古河道边探出头;另一端渐向上走,从河岸爬向山坡。整个建筑从形体到色彩都与它背后的梯田状的山体很接近,不留意的话很可能不会注意到山脚下还有这么一个现代建筑,而这正是设计最原始的意图——“以无形成就大象,”体现了博物馆建筑与遗址的文化内涵以及遗址的环境风貌协调统一的构想,造就了博物馆建筑的特殊性和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的独特性。

(程晓钟甘肃秦安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同类推荐
  •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本套书收录秭归县8位作家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公开发表过。
  •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是作者在扬州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这一选题的直接意图是针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学的自觉”而提出的,这是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学史老话题。为什麽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感兴趣呢?因为“文学的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今夭我们所见的文人文学的基本格局,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古代文人文学建构历史过程,同时还隐含着古代文人文化品格建树的若干资讯,许多学者封此感兴趣是有理由的。
  •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敦煌古代体育文化只不过是一条小溪。但是,月印百川,这溪流照样映射着中华文明之光。千余年来,它以灿烂的形式,被认为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种之一。
  •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州民间故事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州民间故事

    本书共收集肃州区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七十多篇,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来自肃州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千百年来依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本书研讨了生肖蛇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热门推荐
  • 姿色貌美

    姿色貌美

    这是一部描写农村两个家庭婚姻爱情的长篇小说。在这家庭两个里,分别有着相貌美丽出众的老婆。她们没有招惹野男人,反被野男人招惹染指。而大男子主义的丈夫,误认为戴绿帽子的始作俑者是老婆,是自己的女人有罪在先,于是开始报复。报复的方式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后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 三小只的青春恋爱记

    三小只的青春恋爱记

    这本书是关于TF和三个女孩的故事。讲述TF在青春里渐渐成长,渐渐懂得。爱,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
  • 不如不想

    不如不想

    不同人物的叙述,不同情感的流露。以“我”为中心的故事,到底能有几种说法?
  • 缘起大凉山

    缘起大凉山

    仅此以这些文字,献给把青春年华奉献军营的战友们。我们付出过、努力过、热血过、年轻过,或许社会早已将我们棱角磨平,你是否也同我一样偶尔的追忆那段难忘岁月,感怀那些真情兄弟!或许,我们需要一段梦想中的旅程来祭奠自己已逝去的军旅情。
  • 那五年的误会

    那五年的误会

    "你喜欢我吗?""喜欢""特别…喜欢""你怎么这么傻呀?"李磊拉着顾白的手——"你不要记我对你的好,记我对你的不好就可以了。"他呜咽着,一滴清泪缓缓从眼睛中流出。这次我一定不会再放开你…(全为片段)
  • 幸福神来了

    幸福神来了

    你相信世界有神灵吗?当我们向神灵祈求,神灵们会向我们提供帮助吗?如果这世间真有能带给我们幸福的幸福神,我们是否只需一味的依耐?如果世间真有神灵,也要明白神灵们或许能帮我们一时,却帮不了我们一世,我们最终能依靠的还是我们自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果核迷航

    果核迷航

    人类文明历经数个百年的岁月,终于走上了太空,人类的脚步朝宇宙进军,从二十七世纪到三十世纪,历时三百多年,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过。进军太空之初,为了地球文明的发展,地球上所有的超人在政府号召下脱下了他们战时染血的战袍,穿上了更具意义的太空装,一个崭新的职业应运而生,他们是全人类的眼睛,他们是全人类的英雄,他们用他们强壮的身体代替了那些殉道者的孤魂,他们用他们的青春与生命开拓了人类的视野,让弱小的普通人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他们的工作是为人类奉献,他们的职业有一个统称:名曰开拓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圣皇

    圣皇

    火辣娇媚的魔族公主、风情万种的妖孽女子,众多极品美女围绕在他身边!风云际会,他身陷战争漩涡,各种神秘的势力不断涌现!恐怖的力量,他身怀三界之源,斗魔尊,战妖皇,纵横三界,凭着异常强大的血脉力量,他一次次的在血与火之中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