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里,你是打工者;在职员面前,你是部门主管。你承担的是从上到下的压力和责任,面对的是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面对困难,请不要满口抱怨,不要自暴自弃,更不要放任自流。你是一个有成为婆婆潜质的小媳妇儿,虽然夹在当中,处不好,两头受气;处好了,左右逢源。但是你必须记住,在熬成婆婆之前,你不但要懂得忍气吞声、顾全大局,还要在最恰当的时机站出来替婆婆分忧,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渑池会议,商场的谈判技巧
秦昭襄王索要和氏璧不得,又被蔺相如狠狠耍了一把,于是就一直想找机会把面子给挣回来。尽管秦军在完璧归赵后的三年间三次进攻赵国,每次都获得小胜,但昭襄王仍觉得不解气。
可见,地位再高的人,也会记仇。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平日里通情达理、和蔼可亲,但千万不要觉得他们会很健忘,会忘记曾经顶撞、冒犯、得罪过他们的人。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赵惠文王二十年)派使臣约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
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会在对赵国处于攻势的情况下突然提出会盟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挣回面子吗?我们说过,任何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战略目的。秦昭襄王约赵惠文王会盟的主要原因,则是秦国已经悄然改变了战略方向。
三次攻赵,战果都不大,让秦国上下知道赵国并不好打,于是,他们调整策略,准备重新拿楚国开刀。因此,在此之前的两年间,秦国先后两次进攻楚国:先是老将司马错率军进攻黔中(今湖南湘西吉首一带),迫使楚国割让汉水以北及上庸(今湖北十堰竹山一带);然后派大将白起以上庸为根据地,顺汉水而下,攻下了楚国西北部的三座重镇――鄢城(湖北襄樊宜城)、邓县(湖北襄樊附近)、西陵(湖北宜昌市),使楚国国都郢都直接暴露在秦军锋芒下,也让楚国大为恐慌。为了集中兵力在南线战场上取得更大的战果,秦国就需要收缩战线,缓和与赵国的关系。
毛主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也是任何一个企业所要尽量避免的事。因为每个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一般来说,在某一阶段内,总是会把某个市场或某个对手当成重点攻略的目标,而不会盲目的拉开战线,将企业置于四面出击的境地,避免劳而无功,白白损耗元气。
和前次索要和氏璧一样,赵惠文王有些畏惧秦国,就不愿意赴约。这时,廉颇和蔺相如都站出来劝他赴约,认为不能丢了赵国的脸面。赵惠文王没有办法,为了给国家争光,只好勉为其难带着蔺相如前去赴约。廉颇带着大军把他们送到边境,然后说: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是说,这次会面,满打满算一个月足够了,如果大王您超过一个月还没回来,我就当大王已经遭遇不测,还请允许立太子为王,以免秦国劫持大王威胁赵国。可见,秦国扣留楚怀王的举动,在世人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诚信,就是企业的脸面。出尔反尔、不讲诚信的企业,或许会在短期内占到便宜,但同时也会失去同行和伙伴的信任。一个实力再强的企业,当它缺乏诚信时,就会像当时的秦国那样,成为天下的公敌。
赵惠文王答应了廉颇的请求,然后赶到渑池与秦昭襄王会面。
会面进行得很顺利,气氛也很融洽。秦昭襄王喝得有些兴起了,于是就邀请酷爱音乐的赵惠文王给自己演奏一曲。一旁的秦国御史立刻上前记录道:“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从地位上看,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是平等的,可秦昭襄王不但要欺负赵惠文王,还要把欺负的经过堂而皇之的记入国史,这就太过分了。
赵惠文王很为难――答应吧,那就是大大的丢份儿,恐怕以后再也难在秦国面前抬起头来,还会被天下人耻笑;不答应吧,又怕秦昭襄王当场翻脸,扣留自己,然后攻打赵国。
在这最紧要的关头,蔺相如再一次站了出来,上前道: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缸秦王,以相娱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是说,我们大王听说秦王您也擅长乐器,也请您现场表演一段,与赵王相互助兴。
这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
秦昭襄王很生气,于是严辞拒绝。蔺相如不但没被对方的气势吓倒,反而捧着铜缸走到秦昭襄王跟前,跪下来请他演奏。秦昭襄王再次拒绝。蔺相如突然站了起来,大声道: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什么意思?就是你如果不答应,五步之内,我就要跟你同归于尽了!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守护在秦昭襄王身边的秦军卫士纷纷拔剑,要把蔺相如就地正法。蔺相如浑然无惧,瞪着眼睛,大声呵斥,一步步逼近秦昭襄王。秦军卫士不敢乱来,唯恐伤及昭襄王。秦昭襄王被逼得没有办法,极不情愿的在缸上敲打了一下。
蔺相如见状,立刻招来赵国御史,把“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缸”一事记录在案。
第一回合,双方打了个平手。
秦国的大臣们见昭襄王没占到便宜,于是纷纷大喊: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要让赵国割让15座城池给秦昭襄王当寿礼。
蔺相如毫不退让,立刻回应道: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要要秦国拿咸阳来给赵惠文王当寿礼。
秦国的要求过分,赵国的要求更过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第二回合,双方又打了个平手。
一直到酒宴结束,秦国始终不能压倒赵国一头。秦昭襄王见赵国有备而来,大将廉颇也在边境待命,也就没有敢轻举妄动。
在谈判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千万不能因为实力不如而放弃抗争,任由对方奚落摆布;权力和利益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乞求来的,卑躬屈膝的人,永远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唯有敢于抗争,不畏强势的人,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和重视。而你的勇气和智慧,给你带来的也决不仅仅是一次谈判的胜利。
二、将相复合,团队精神最重要
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之会,蔺相如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接连两次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回国后,赵惠文王为了奖励蔺相如,把他从上大夫升为上卿(文官之首,职务相当于丞相)。
当时廉颇的职务也是上卿,只不过他的上卿是靠战功一步步得来的。因此,当他听到蔺相如也被封为上卿,而且位子还排在自己之前时,心里就不舒服了,嘴里也开始牢骚: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是说,我是靠实实在在的战功才换来的今天的官爵;他蔺相如什么本事都没有,只靠一张嘴,官职还比我大。何况他蔺相如出身低贱,我实在是羞于跟这样的人为伍,更不能忍受官职在他之下啊!光发牢骚还不够解气,廉颇还放出狠话:
“我见相如,必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是,你小子别让我碰到,要是让我碰到,一定要你的好看!
可见,廉颇是个性情中人,心里有话就一定要说出来,丝毫没有考虑到他的话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这也决定了廉颇一生就只能当个猛将,而不能成为像孙武、吴起、乐毅、信陵君、王翦那样的出色统帅。
廉颇之所以不管不顾的对着同僚和门客大放厥词,就是要让人把话传给蔺相如,他没有想到蔺相如既不可能为此辞官,也不可能让赵惠文王将其罢免,只是图个痛快,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看不起蔺相如。
俗话说,言多必失。在企业里,在办公室里发牢骚乃是职场大忌。如果你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就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在下属和员工面前轻易表现出对另一个领导的不满。你的发泄,确实能让自己心里舒服,但也会导致企业的不团结和不稳定。
廉颇的话很快就传到了蔺相如那里。按照战国的风气,这也的话很可能带来几种结果:一是蔺相如大甩名士派头,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辞官而去,去别的国家谋求发展,给赵国按上一顶不敬名士的大帽子;二是针锋相对,找机会报复廉颇――以蔺相如的智谋和赵惠文王对他的信任,做到这一点轻而易举,但这样就会破坏赵国内部的团结;三是带着门客家丁找廉颇火拼、决斗,看谁狠得过谁,不过胜算不大,毕竟他的对手是赵国第一猛将。
可蔺相如采取的却是一种看起来十分窝囊的办法――退让。
首先,私底下不跟你见面;
其次,每次朝会,只要廉颇在,他就请病假不去,免得站在上首惹廉颇不爽;
最后,即便在路上碰到,只要看见廉颇的车驾,就远远的让开,躲起来不让廉颇看到。
蔺相如的门客们觉得很不可理解――同样是上卿,明明是廉颇不讲道理,为什么还要一再退让,于是就对蔺相如道: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不远千里前来投奔,就是因为仰慕你的高风亮节。现在你与廉颇同朝为官,廉颇口出狂言,而你只知道一味退让躲避,未免也太害怕他了!我们这样的市井百姓尚且以此为耻,而你却丝毫不以为然。我们没有你这样的主人,恳请你让我们离去。
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光有才华和名望还不足以让低下的员工对你死心塌地,一个人能否将团队的成员团结在身边,很大程度上还要看你的个人魅力。而个人魅力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畏强势,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主动的去争取,而非一味的隐忍退让。因为每一个团队,都是需要血性来激励的。
蔺相如连忙拦住众门客,然后问道: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问他们,廉颇与秦王,哪个更厉害?众人回答,廉颇当然不如秦王厉害。
蔺相如就说,我在秦王面前都敢据理力争,毫不畏惧,还会怕廉颇吗?但是我在想,以秦国的强大,之所以不敢轻易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啊!如果我与廉颇相互争斗,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到那时,谁来保卫赵国?因此,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想因为个人恩怨而耽误了国家大事。
众门客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更加敬重蔺相如,也没有一个人离去。
蔺相如的话很快又传到了廉颇那里。廉颇一听,顿时百感交集,深为自己的幼稚举动而后悔。于是光着身子、背着荆条,诚惶诚恐的来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
故事的结局自然是不打不相识,将相重归和好。
退让有时并不是怯懦和畏惧的表现,而是一种明智的生存策略。假如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是一心为私,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地位而不惜一切代价打压同事、排斥异己,那么,企业一定会在无休止的内斗中消耗掉大量的资源和人才。俗话说,吃亏是福。你的宽容和顾全大局,总有一天会获得理解和认同,换来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赵奢请缨,独当一面的气概
两次文斗不成,秦昭襄王决定对赵国采取武力措施。当时,秦军已经攻克了楚国的国都郢都,掘了楚国历代先王在祖坟,并在新占领的楚国领土上设置南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长江中游,迫使楚国迁都陈城,再也不敢跟秦国叫板。
此后不久,秦国使者王稽从魏国带回来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秦国朝政的格局,理清了外交策略的思路。关于此人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讲。
就在那个神秘人物入秦的同时,秦军再次向太行山地进发,包围了韩国要塞阏(yan,第一声)与(今山西和顺)。当时,阏与还在韩国上党郡的控制下,秦国进攻阏与,看似对韩国用兵,实际上却是针对赵国――拿下了阏与,就能长驱直入杀到邯郸城下。
为此,赵惠文王先后找来大将廉颇和乐乘(名将乐毅次子)询问,两人都认为阏与路途遥远、地势险要,很难救援。于是,赵惠文王又找来了时任田部令(相当于农业部部长)的赵奢,问他能不能救。那么,赵惠文王为什么不找别的大臣,而偏偏要找赵奢这样一个国家经济官员来讨论军事呢?
赵奢最早只是一名负责征收赋税的田部吏(农业部办事员)。有一天,他带人来到了平原君赵胜的封地平原郡,不想平原君的家人和门客仗着平原君势大,拒绝缴纳赋税。赵奢依法办事,毫不留情的将带头抗税的9人处死。平原君得到消息后大怒,要杀赵奢。
面对气势汹汹的平原君一家,赵奢义正词严道:
“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是说,您是赵国的贵公子,却纵容家人不奉公行事,必然导致国家法度败坏;国家法度败坏,国家就会被削弱;国家被削弱了,诸侯就会来侵犯赵国;赵国要是不存在了,哪还有您的荣华富贵呢?以您尊贵的身份,如果奉公守法,那么赵国就会上下公平,国家也会因此而富强,赵国的地位就会牢固。而您作为国家的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所轻视吗?
平原君不愧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听了这一番话后,非但没有再为难赵奢,让家人如数上缴赋税,还觉得赵奢是个能力很强、为人正派的人,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不久,赵奢就被任命为田部令。赵奢上任后,办事公允、不畏权贵,大力整顿赵国的田租赋税,让赵国的府库在短短数年间充实起来,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交口称赞。
从善如流、善于举荐人才,不会因为小小的冲突而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也是一名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胸襟与气量。
赵奢当过地方官,又对赵国各地情况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知难而上的勇气,因此,赵惠文王才把他找来,想要听听他的看法。赵奢的回答非常形象: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说,阏与那里地势狭窄,两军一旦遭遇,就会像老鼠在地洞里打架一样,谁够狠,够胆子,谁就能获胜。意思是胜负成算五五开,完全可以救援。
赵惠文王原本就想发兵,听赵奢这么一说,便立刻命他率军驰援。
那么,身为大将的廉颇和乐乘,他们是因为惧怕秦军才不愿意带兵去救援的吗?阏与到底能不能救呢?实际上,从实际情况看,当时秦军已经占领了制高点,并修筑了壁垒,居高临下控制了地形,赵军如果沿着狭窄的山路向上进攻,不但难以展开兵力,而且会消耗巨大的体力,走不到一半,就会被以逸待劳的秦军用?石滚木和威力无比的强弩射杀大半。廉颇和乐乘常年带兵,自然清楚这样打就是去送死,所以才说无法救。因此,他们的说法,从技术角度来看,无疑是正确的。
可战争不单单是专业技术那么简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军心士气。廉颇和乐乘没看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成不了名将;赵奢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阏与必须救,一是为了守住邯郸的西北大门,二是与韩国并肩作战,巩固两国之间的联盟,三是要表现出赵国不怕秦国、敢于跟秦国苦战、血战、死战的决心。
很多时候,有些事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必须去做。必须去做的事情,即便没做成,领导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拒绝,又如何能得到领导的另眼相看呢?所以,领导肯定喜欢赵奢这样的下属,因为他能洞悉大局、体察上意,还有替自己分忧解难的勇气。
有了这样一次先例,在几年后的长平大战期间,赵孝成王便爱屋及乌,更信任赵奢的儿子赵括,而撤下了老顽固廉颇。长平之败,也可以说是从阏与之战就已注定了。
四、阏与血战,狭路相逢勇者胜
那么,赵奢兑现了他所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诺言了吗?显然没有。他不但没有立刻率军去跟秦军拼杀,反而在离开邯郸三十里后就下令全军安营扎寨,开始修筑营垒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还下令:
“有以军事谏者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奢下这样的命令,就是为了堵住别人的嘴,不让别人借此来逼迫自己出击。至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说辞,不过是赵奢获得兵权的一个手段,也是他整个计划当中的第一步,一旦兵权在手,他就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去实行第二步计划。
不论在企业还是别的地方,不论你是能人还是庸才,想要做事,就必须获得充分的权力。因为领导只看最后的结果,而不会在乎之前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获取权力――你成功了,你的手段就是智慧;你失败了,你的手段就是把柄。可见,赵奢也是兵行险着,把他逼上绝境的不是秦军,而是他自己。
秦军一看见赵军来到,就派出一支部队佯攻东南面的武安。武安是邯郸门户,一旦有失,邯郸危急。这时,军中就有一人建议急救武安。赵奢立刻以违背军法为名将其当场斩杀,不但不救武安,反而坚壁清野、加固营垒,整整28天没有出击。秦军派间谍进入赵军营地侦察,赵奢佯装不知,故意让将士摆出松松垮垮的样子,将计就计把他放走。
这是赵奢整个计划的第二步,示敌以弱。
面对强敌,示敌以弱,麻痹对手,将对手引出来,从而扭转不利的局面,是获取胜利的关键一步。
从地图上看,阏与向东南二百里是武安,武安再向东南八十里就是邯郸。三点一线,秦军驻扎的地方,离邯郸只有八十里,距赵奢的营寨只有二十里。胡阳的计划,就是摆出进攻邯郸的态势,等待赵奢掉头来攻,然后一举歼灭赵军主力。但是,秦军上当了。赵奢不思进取和示敌以弱,就是要把秦军骗下山。秦军失去山地优势,赵军才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而且,赵奢也不怕秦军不下山――秦国并没有一举攻灭赵国的实力,也不可能在刚刚平定南方后再次举国来犯,所以派出来的只是胡阳率领的偏师。既然是偏师,其主要目的就是攻城略地、扩大战果,多斩首、多立功,回去可以加官进爵,所以就必须寻找赵军主力决战。
间谍很快就把赵军的情况报告给了秦军大将胡阳。胡阳一听,认为赵军不是来救阏与的,只不过是来修筑营垒防止秦军攻打邯郸,而且不敢在山地与秦军交战,于是就率主力离开阏与山地,推进到武安城外的平原驻扎。
其实,赵奢也是在押宝。如果秦军真的满足于攻占阏与要塞,然后就此止步,在太行山腹地扎下一颗钉子,赵奢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既没能拿下阏与,也没能把秦军挡在国门之外,连血战一场的勇气都没有……所幸的是,胡阳不是王翦那样耐心超强的统帅,这就给了赵奢勇者决胜的机会。
俗话说,光脚不怕穿鞋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你豁出去了,局势就改变了;你不敢豁出去,就会受制于人。
接下来是第三步,反客为主。
秦军离开阙与后,赵奢立刻把军中善于射箭的士兵集中起来,急行军两天一夜,在离阏与只有五十里的险要之地修筑营垒,抢占制高点,使得形势一下子颠倒过来:之前是秦军据守阏与,赵军处于被动;现在是赵军居高临下,秦军腹背受敌,既没有向前攻下邯郸的实力,又没有就地驻守做持久战的粮草。
胡阳的心眼儿虽然不如赵奢多,但也是百战宿将,一看形势不妙,立刻回师反攻赵军。
这时,赵军中有一位名叫许历的士兵向赵奢建议道,秦军没想到我们会来到这里,他们反攻的气势一定很盛,我们必须结厚阵才能抵挡住,否则一定会失败。赵奢接受了他的建议。许历又指出,北山地势险要,谁先攻占北山,谁就能占据主动。赵奢立刻派出一万精兵抢占北山制高点。果然,秦军杀到后,被赵军堵在北山下。赵军利用地势,向秦军发起猛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样记载道: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秦军大败,赵国不但解了阏与之围,还进一步巩固了与韩国的关系。八年后,韩国见上党飞地不可守,于是就卖了赵国一个人情,长平之战也因此爆发。
阏与之战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遭受的首次重大失利,不但让秦国君臣看到了赵国的强大战力,也让秦国下定决定把赵国当成最大的敌人来对付。
阏与之战,既是赵国的胜利,也是赵奢个人的胜利。这场战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漂亮的业务仗:
其一,把握领导的心思,知道什么事情是必须要去做的,要勇于挺身而出;
其二,要对整个作战计划有全盘的考虑,知己知彼,方能应对得宜;
其三,关键时刻,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色,敢于拼命。
当身负重伤的赵奢被运回邯郸的时候,赵惠文王率文武大臣一齐出迎,当场就封赵奢为马服君,就连那位勇于进谏的士兵许历,也被破格提拔为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