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日志”
床上的小地图
“妈妈,我的小床尿湿了。”有一天睡到半夜的时候,小畔畔从被窝里爬出来,站在我的床边不知怎么办,小声地对我说。
“没关系,先进来和妈妈睡一个被窝,明天早上妈妈再给你换干净的被套和床单,好不好?”我微笑着告诉畔畔,“现在已经很晚了,我们不要把爸爸吵醒了。”
畔畔动作很快地钻了进来。
早上起床,老公出去买馒头了,我和畔畔刷完牙、洗完脸后坐在餐桌前准备等着香喷喷的馒头回来,就一起吃饭了。
但是,我发现畔畔好像有点不高兴,我就问:“畔畔怎么了,是不是昨晚和妈妈睡觉,没睡好呀?”
“妈妈,我想和你商量一件事……”畔畔摇了摇了头,欲言又止地看着我。
“说吧,想和妈妈商量什么事,你要说出来妈妈才知道,对不对?”我放下手里的筷子看着畔畔。
“妈妈,能不能不要把我尿床的事告诉爸爸?”畔畔红着脸,低着头问我。
“那当然了,这是畔畔的小秘密,畔畔不让说,妈妈一定不会说的,不信我们拉小勾。”我边说边伸出小手指。
畔畔很高兴地也伸出了小手指:“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正说着,老公拎着一袋馒头进来了,看到我们在拉钩,好奇地问:“你们娘俩在干什么呀?”
“这是我和畔畔的小秘密。”畔畔看着我笑了,高高兴兴地一起吃早饭,然后我俩手牵手上幼儿园去了。
“反面教材”
今天在带着畔畔快到游乐园的时候,听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骂自己的小宝宝:“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大了还要尿裤子,算了,不玩了,回家。”
“呜呜呜,妈妈,我还没坐碰碰车!”小女孩边哭边说。
畔畔走到小女孩跟前想拉起她:“妹妹不要哭了。”
“玩、玩、玩,就知道玩,你除了玩儿还知道什么,晚上睡觉要尿床,白天出来玩还要尿裤子。”妈妈火气更大了,翻老账式地数落着孩子。
小孩一看妈妈当着大家的面揭她的老底,觉得很不好意思,就更不愿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边哭,边蹬脚:“我不,我就要再玩一会儿。”小女孩也倔了起来。
“我不会带你去的,你爱哭就慢慢哭,哭够了再回家。”妈妈也不让步地说。
“妈妈,那阿姨为什么要把妹妹尿床的事说出来呢?”畔畔看着那阿姨那么凶,有点不解地问我。
“因为小朋友把裤子打湿了,阿姨生气了。”我看着畔畔,回答了他。
“妈妈,那为什么我打湿了小床,你不告诉别人呢?”宝宝还是很疑惑,他可能在想:为什么这个阿姨不像我妈妈那样保守秘密呢?
“因为那是畔畔和妈妈的小秘密,妈妈答应了畔畔就要做到,相信畔畔也会像妈妈一样,答应别人的事都能做到,对不对?”我反过来问畔畔。
“对!”畔畔甜甜地回答。
“榜样力量”
保护孩子的小面子!
说到“隐私”,人们总觉得这只是成人的事,而与孩子并不搭界。孩子其实也有他们的隐私,父母更应尊重与保护。
大人有面子,小孩子们也有他们的小面子,特别是在伙伴面前,老师面前或者在其他大人面前,他们都需要维护自己的小面子。只有维护了他们的面子,孩子们才愿意和家长沟通,才会对你父母产生信任。
值得警惕的是,以开玩笑、恶作剧或强迫命令等方式来揭孩子的“隐私”,可能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受了更大的伤害!尽管对大人而言有时完全出于无意,而且还可能从来没有认识到这些“小事”竟然也会是孩子的“隐私”,还这么在乎呢!
“育儿理论”
尊重孩子的隐私。
许多父母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思想行为上都依附于自己,孩子在自己面前没有隐私可言,自己有权知道子女的一切情况。
正是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使得父母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视而不见,也让社会模糊了父母的侵权行为与合法行为的界限。其实,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见解:法律保护所有的合法权益,每一种权利都是平等的,但不能为了实现一种权利而去侵犯另一种权利。父母对孩子的监护、教育权固然重要,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同样不容忽视。
专家表示,保护孩子的隐私权与对孩子的监护、教育并不矛盾,如果父母多掌握一些了解孩子和与孩子沟通的办法,就没有必要一定要通过窥探、披露孩子的隐私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
“举一反三”
1.孩子犯错误了,不要在公共场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留面子。批评最好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进行。
2.小孩子尽管并不爱钱,也并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去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比如:宝宝,妈妈看一下你的压岁钱有多少了,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会感到自己的隐私并未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3.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太淘气的孩子可能有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的经历,而这些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其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们觉得极度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