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的训练是指医生和孩子对坐在一张桌子的,通过强迫孩子和你对视,用眼光来交流思想,主要提高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和注意力。主要包括认知学习,让孩子听指令,指出一些带有简单图形的卡片和实物来,从而达到认识这些东西的目的;手眼协调训练,主要通过一些精神动作,如串珠子,剪图形等活动来进行;相配木卡训练,在几个实物中,让孩子找出两个简单一样的,然后再逐渐增多相同东西的数目,依次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还有通过书本和实物认颜色,认形状等。再大一些的孩子,便可以做一些认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语音交流、讲故事等事情。
集体训练主要通过让孩子在一起做游戏,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十几个孤独症的孩子学习拉起手,一起来走路、蹦跳,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譬如采取让他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进行唱歌表演,大家共同进行发声训练等;让他们一起做早操,模仿小动物跳等。
感觉综合训练则主要通过走平衡木、玩滑梯、滑板爬、跳蹦蹦床等一些运动,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身体平衡协调能力。
对于那些不能在医院接受系统训练的患儿,家长要定期来医院咨询,通过医生制订的训练计划,在家对孩子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主要有认知训练,孩子通过家长指令来认识一些简单的图片、颜色和数字;找出孩子的强化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在让孩子接受指令过程中,进行一些表扬和鼓励;训练的时间要从10分钟逐渐延长到45分钟,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接受了某项指令,必须立即进行强化。在家庭训练中,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训练中孩子出现暴躁时,可以暂停一会儿;要多鼓励少批评。
对于孤独症患儿,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或明显提高,其中部分智能较高的孩子甚至可以获得正常人的学习和生活。
消除心理疲劳的良方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
高血压、冠心病及肿瘤等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但一般与精神心理、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称:工作紧张是威胁许多在职人员健康的因素。这一结论明确指出了过度劳累对人体的危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太累,太疲劳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了。心理疲劳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以及引起诸如偏头痛、荨麻疹、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疾病。
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它不会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所以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疲劳呢?下列8种方法值得一试:
(1)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
(2)高谈阔论会使血压升高,而沉默则有助于降压,在没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听别人说话同样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3)放慢生活节奏,把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安排在日程表中。
(4)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
(5)做错了事,要想到谁都有可能犯错误,从此不再耿耿于怀,继续正常地工作。
(6)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
(7)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讲一些只给自己听的话,然后酣然入梦。
(8)既然昨天及以前的日子都过得去,那么今天及往后的日子也一定会安然度过,牢记“车到山前必有路”。
消极心态是成功的绊脚石
世上没有懒惰的人,只有没有目标的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因为连“梦想”都没有,还会拥有什么?
1.妨碍成功的八种“劣根性”
据说人类大致有54种消极情绪的表现。而其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足以毁坏我们生活中某一方面,甚至对整个人生历程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将这种种不好的表现的形成归结为八个原因,即人类的八种“劣根性”:
(1)缺乏目标。世上没有懒惰的人,只有没有目标的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因为连“梦想”都没有,还会拥有什么?
(2)害怕失败。当人们在作出一个新的决定时,心态消极的人往往想到曾经遭受过的失败景象,于是忧虑畏缩,裹足不前。
(3)害怕被拒绝。害怕遭到耻笑和打击,害怕失去自我信心的恐惧,妨碍了人们开口求助,妨碍了他们的前进。
(4)埋怨和责怪。这些人不能正视困难、面对自我,就自然而然选择了一种逃避行为,即把责任归咎给别人。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总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是可怜者。
(5)否定现实。这些人面对不如意、不利的情况时。就找借口来逃避,这是一种懦弱、胆怯和无能的表现。
(6)做事半途而废。这些人不明白人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所以他们对事业没有坚强的信念和决心,不能坚持到底。
(7)对未来悲观。悲观与前面提到的几大习性有关,可称作是一种消极的“并发症”。
(8)好高骛远。这些人的想法不切实际,把成功寄托于一些不可能发生的荒唐想法上。
2.消极心态者不能成功的六项理由
消极的心态为什么使人不能成功?成功学大师们认为这里面有六个原因:
(1)丧失机会。因为消极心态会散布疑云迷雾,即使出现了机会也会让人看不清抓不到。
(2)使希望破灭。因为消极心态会使人的自信心受到摧毁,使希望泯灭。而看不到将来的希望,也就激发不出任何活力。
(3)限制了潜能的发挥。人若不相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他便不会去争取。
(4)消耗掉90%的精力。消极的情绪容易恶性循环,变本加厉,使消极者日复一日地在消极的境遇中挣扎。
(5)失道寡助。没有人会喜欢消极者,得不到别人(特别是成功者)的支持和帮助,成功即是奢谈。
(6)不能充分享受人生。在人生的整个航程中,消极心态者一路上都在晕船,无论目前境况如何,他们对未来总是感到失望、恶心,那么还何谈快乐、成功、健康,更谈不上充分享受人生旅程中美好的风光。
要知道,消极心态像恶魔一样阻碍着你的成功之旅,而消极心态,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后天养成”的。通过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心态,我们可以逐步地消除消极心态的影响,加上我们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警惕致命心态缺陷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向上,努力成才。认清自己,调整心态,排除障碍,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从心理学角度看,现在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大致有以下8种类型:
(1)理想型:沉浸在理想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地干平凡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件事没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件事,不切实际。
(2)自卑型:自以为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总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郁郁寡欢,自暴自弃。
(3)闭锁型: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不同,又不易为别人所理解,因而他们倾向于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心,而不愿向他人表白。
(4)失意型:失意,是当人的期望不能实现,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感到沮丧的心理体验。它使有些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将导致个人社会适应的失调。
(5)嫉妒型:这不但有碍于别人,而且害己,对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6)惟分型:考试流于重本本、条文的弊端,牢牢地打下“分数第一”的心理基础。在这种惟分心理支配下,人们只得为“分”而奋力拼搏。
(7)怯懦型:这种心理的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常多虑,犹豫不决,稍有挫折就退缩,不想有所作为。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气质脆弱,无所谓创新、成才。
(8)情绪型:青年情绪的变化带有两极性,容易动情、喜悦、激动和振奋。同时,也容易悲观、消沉、忧愁和苦闷。对于青年的这种正常心理活动,重要的是在行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不良影响。
人格缺陷的表现
自卑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自尊不能满足,于是就又产生自卑,所以自卑的人往往生活在自尊与自卑的夹缝中。
1.寡人有疾
1980年美国出版了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寡人有疾》,作者蒙西和克劳斯对美国历任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生理疾病暂且不讲,在心理上有失常现象甚至心理疾病的总统为数不少。如林肯在第一位夫人去世时,曾沮丧、抑郁,近乎疯狂;第七任总统杰克逊患有精神沮丧病;麦迪逊总统患有歇斯底里性的癫痫症等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声名赫赫的总统。另外,德国著名精神病专家兰格曾对世界历史上35名“一流优秀人物”,如苏格拉底、莫扎特、牛顿、卢梭、拿破仑、尼采等,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的32人有人格上的缺陷。他的结论是,天才式的出众人物多少都有点“狂气”,他们的行为举止往往表现为“不合常态”,给人以“反常”、“古怪”、“怪癖”的印象。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疯狂与伟大的灵魂仅是一墙之隔。”
有人说生活中有80%以上的人具有人格缺陷,这似乎有些夸大,但许多正常人也会有短暂的或某方面的失常,我们称之为人格缺陷。人格缺陷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影响人的健康成长,影响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并且干扰家庭生活和事业发展。
2.最常见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卑。这是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心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如别人的方面,但我们都清楚,某一方面的不如人并不一定代表自己是个不行的人。但自卑的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往往由于某一方面不行,而认为自己就是不行的人。所以有人说,自卑并不是由于我们技术上或知识上不如人,而是由于我们有不如人的感觉。
自卑的人自我贬低,自我轻视,对自己不信任,遇事退缩,不敢尝试。他们嘴上讲的,心里想的,往往是“我不行”、“我不能”、“我不会”,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经常拿这种负面的信息来暗示自己,自己的才能、优点被忽视、被压抑。由于自己的才能、优点不能表现,自卑的人不能获得成功感,结果更加自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自卑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不用科学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认为应该向某些人看齐,这样只能产生一种不如别人,低人一等的感觉,使自己无端忧虑。
自卑似乎是许多东方人的共性。东方文化的特点是谦虚、含蓄和矜持。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否定的次数往往要比肯定的次数多,如当外人称赞孩子漂亮、聪明时,作父母的总要谦让一番:“不好,不好”,“不行,不行”;而西方的父母总是愉快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并表示感谢。假如我们能换一种做法,经常去肯定自己,用正面的信息来暗示自己,“我能行”,“我有能力做好这件事”,事情可能会有很大的改观。
自卑容易导致行为的退化。心理学家曾研究过自卑感如何影响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解决问题的测验,测验开始后郑重宣布:一般能力的人能够用测验所需的1/5时间做完测验,测验时间到1/5时会响一次铃。结果发现,测试中有些聪明的学生变得非常慌张,而且显得不能胜任,原因是他们心想自己是低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