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语言,是指演讲者面对听众进行演讲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演讲者的加工、提炼,具有通俗、规范、鼓动性强等特点。而语音准确、语言流利、语气恰当、语调鲜明、声情结合,则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
口语直白通俗易懂
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之处,一是诉之视觉,可以仔细察看、辨认、思索,一是诉之听觉,只能在听清听懂之后再理解。通俗易懂,是演讲语言的一个特点,即用听众熟悉,能马上理解的语言,把要讲述的内容,用浅显明白的话语表达出来。避免采用生涩、艰深、奥僻的词语,避免引用不好理解的古文和诗词,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和学术名词。总之。语言要明朗化、浅易化、大众化。著名的演讲大师都是非常注意这一个特点的。
请看1972年周恩来总理欢迎尼克松的演讲词:
尼克松总统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我国访问,使两国领导人有机会直接会晤,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是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愿望的积极行动,这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
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目前,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争取和缓紧张局势,已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强烈的愿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相信,我们两国人民这种共同愿望,总有一天是要实现的。
周总理的演讲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演讲,但他的演说辞却非常口语化,而且很通俗。听起来很直白,但并不浅显,因为它蕴含了深刻的内容。
我们再看一个学术演讲的例子:
鲁迅先生在《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演讲中,曾提到一种叫“五石散”的药,鲁迅先生就对此进行了解释:“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鲁迅先生就是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解说,使听众对原来不熟悉的“五石散”有了清楚的了解。
简短有力信息量大
就文体来说。演讲属于论说文体,虽然也讲事实,也有描述、抒情,但那些只是手段,议论才是总体特点和要求。它总要阐明自己的主张、见解与态度,或者申诉,或者解说,或者动员,或者鼓励,或者阐明,总之,都是在说理。
演讲又是用口语面对面的说理,不能像书面语言那样写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也不能像书面语那样采用论证严密,附加成分多的长单句,分句多的长复句。因为句子太长,严密倒是严密,但是,听众的听力跟不上,不容易连起来理解、掌握句子的整个意思。正由于这两点,带来了演讲口语的另一个特点:简短有力。
请看罗斯福1941年12月8日的一段演讲,题目为《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昨天对夏威夷群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遗憾地告诉诸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岛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的袭击。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人进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
在这篇著名的演讲中,罗斯福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日本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行为,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卑鄙无耻和野心勃勃的丑恶嘴脸。
简短有力的特点,不仅是指语句简短有力(这当然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指篇幅简短有力。请看郁达夫的一次演讲:
本人今天要讲的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三个字要诀:快——就是痛快,写得快;短——就是精简与扼要;命一就是不离题,词达意。说话和作文都是一样的,如我现在所说的就是这个原则。
不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或者像缠脚布那样又臭又长。
完了!”
郁达夫的这篇演讲词,全文不足一百字,真是“超短”趟的。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组织严密,语言痛快淋漓,真不愧为大作家。将近一百字抵得上几千字!著名的演讲,如恩格斯的《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林肯的《我们在此立下誓言》(《葛底斯堡的演说》),尼克松的《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尼克松1969为宇航员首次登月成功的演讲),孙中山的《以固有道德“济弱扶贫”》,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全文和语句都是简短有力而又信息量大的典范。
情真意切令人心动
演讲既要能说服人,启迪人,也要能感染人,打动人,使听众听了你的演讲产生激动、兴奋、共鸣。不仅心服,而且心动;不仅认识有所提高,而且还愿意拿出行动。这就不是客观、冷静、慢条斯理地分析、论证所能奏效的了。只有演讲的语言情真意切,才能做到令听众心动。情真。是演讲的内容和表达都有真挚的感情;意切,是表达的旨意切合内容、切合时代、切合听众的接受要求。
马丁·路德·金的《美国给黑人一张不兑现的期票》中有如下一段演讲词:
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阿拉马巴去吧!
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吧!回到乔治亚去吧!回到路易斯安纳去吧!既然知道这种境况能够而且一定改变,那么就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陋巷和贫民窟去吧!我们绝不可以在绝望的深渊中纵乐。
今天,我对大家说,我的朋友们,纵使我们面临着今天和明天的种种艰难困苦,我仍然有个梦想。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们这个民族将会奋起反抗,并且一直坚持实现它的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平等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甚至现在仍为不平等的灼热和压迫的高温所炙烤着的密西西比,也能变为自由与和平的绿洲。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我四个孩子,能够生活在不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性来判断他们的价值的国度里。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就在邪恶的种族主义者,仍然对黑人活动横加干涉的阿拉巴马州,就在其统治者拒不取消种族歧视政策的阿拉巴马州黑人儿童将能够与白人儿童如兄弟姐妹一般携起手来。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沟壑填满,山岭削乎,崎岖地带铲为平川,坎坷地段夷为平地,上帝的灵光大放光彩,芸芸众生共睹光华!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们返回南方时所怀的信念!
这是近百年来,世界上最著名的演讲家之一——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23日在林肯纪念堂的演讲。他讲到高潮的时候。一连用了4段“我梦想着”,深情地、正面地、具体地表示了对自由的渴望,语言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他作为民权运动的领袖,这些话完全发自肺腑,说出了千百万黑人的心声。使得在场的听众有的喝彩,有的呐喊,有的痛哭,有的流泪。
可见,在演讲中,演讲者不仅要诉之理性,而且也要诉之感情,用抒情的手法讲来,情真意切,就会令人心服、心动,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读音准确吐词清楚
演讲的口语必须做到发音准确,吐词清楚。准确清楚是对演讲者的最基本的口语表达要求。早就有一条公认的原则,或者说是一致的要求:一个演讲者无论他讲什么内容(政治、军事、教育、艺术、学术等等)都要使听众听得懂他的一切意思,做不到这一点,其他的一切准备、努力、心血都是白搭。比如这么一段话:
历史上的项羽虽然“力拔山兮气盖世”,但由于骄傲自负,刚愎自用,最后弄得众叛亲离,自刎乌江。刘邦则知人善任,能屈能伸,终成大业一统天下!
有一位演讲者将“刚愎”(bì)读成了“刚腹”(fù),结果听众交头接耳,小声窃笑,还有的喊:“读错了!”一字读错,影响整段语言信息的接收,破坏了现场的气氛,产生了对演讲人的不信任,效果是很糟的。还有人将“魑魅魍魉”,念成了“‘离末’魍魉”,效果也同样很糟。还有,像“心广体胖”(“胖”读pá)不能读成“pàng”;“暴虎冯河”(“冯”读píng)不能读成“féng”。
读音正确是指不念错别字;吐词清楚,是指把词语准确地念出来,让听众听得清清楚楚。不能过快过慢,不能结结巴巴,丢三落四,不能破坏语句的内在结构,破坏语句的本来联系。要使听众感到很流畅,很顺利。至于有的人讲演起来口齿不清晰,呜呜噜噜,口里像含着个冰糖葫芦,这些都是毛病,应该在平时或演讲时努力改正。
语速得当语气合适
演讲本来就不同于一般交谈,也不是朗读,它既有讲,又有“演”。当然,讲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要使准备好了的内容,得到生动有力的表达,要有艺术魅力,吸引听众,就需要语速合适,恰当地运用语调的技巧,增强口语的美感。
语速。即说话快慢速度。语速要处理好,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就整体而言,语速不可过快,也不可过慢。过快,像打机关枪似的,只管自己噼噼啪啪地射出一连串的词语,不管听众是否能听清,这样是谈不到好效果的。听众捕捉词语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思考的余地,听一阵子,他们就反感了,倦怠了。过慢,像老奶奶讲故事似的,词和词之间、句和句之间,拉得格外长,使听众等得不耐烦,听一会儿他们也会无精打采了,或者就干脆不听了。所以,就整体来说,语速要适中,以听得清为原则。
二是语速又要以内容为转移,要根据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做出恰当的处理。当快则快,当慢则慢,有所变化,讲究节奏适宜。这样做本身就是语言艺术性的体现。请看两个例子:
例一:什么叫正气呢?正气就是所谓浩然之气,即孟子所说的“为气也,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正气看作是中华民族之魂。……
例二:青年朋友们,爱我们的国家吧,爱我们的民族吧,同心协力,把我们民族的正气,把我们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大地发扬起来!
以上两段演讲词选自李燕杰的《国家、民族与正气》,上一段在全文的中间,下一段在篇末。很显然,不能用一样的语速来讲,前一段语速相对来说要慢,因为它是给听众从容讲解什么是“正气”;后一段则要快,因为它是号召、激励青年朋友们发扬正气,具有极强的鼓动性,语速慢了,就减弱了它的力度。
大体说来,就内容来说,表现深深思索,非常失望,过于哀痛的内容要用慢速;交待情节,插叙故事,引证词等处,要用中速;抒发激情、鼓舞志气、号召行动,抨击、责问等处,要用快速。就句式来说,陈述句、被动句、松弛句,要用慢速;反问句、感叹句、紧张句语速要快。全篇的语速基调到底如何确定,哪里当快速,哪里当慢速,要在演讲前处理好。语速的变化还不能太突然,要有过渡,只能逐渐加快或减慢,否则,就会给读者造成突兀的感觉,使他们理解和感受起来发生困难。
语气,即说话的轻重。它包括:
重读
重读是指将句子的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从句子语法结构分析,有的成分需要读得重一些,有的需要读得轻一些。重音可以起到强调重点、加重语气、突出感情的作用。同样一句话,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感情和含义就会不同。比如:“我去演讲。”如果重音放在“我”上,意思是排除其他人,强调的是“我”;如果重音放在“去”上,强调不拒绝,务必去;如果重音放在“演讲”上,强调我去不是干别的事,是参加演讲。
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的语法关系来确定的。它的位置比较固定:如:
谓语部分重读。“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名词前面定语部分重读。“改革的步伐在加快。”“孩子有远大的理想。”动词、形容词前面的状语部分重读。“董事长慢慢地走了。”“谈判气氛渐渐地好起来了。”补语部分重读。“讲演稿已经写完了。”疑问代词或指示代词重读。“孩子们有什么不对?”“这是正确的结论。”
当然,在实际口语交际中,为了表现某种特殊感情,可以对语句的重读做临时的处理,目的是为了强调、突出。这种现象就是强调重音或逻辑重音。它是根据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和演讲者的感情与心理变化而设置的。比如:
(1)下面这句话可以分别这么处理重音:
谁昨天上北京开会去了?(他)
他什么时候上北京开会去了?(昨天)
他昨天上哪儿开会去了?(北京)
他昨天上北京干什么去了?(开会)
(2)下面这段演讲可以这样处理重音:
一切都是针对我们而来,而不是针对别人。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来桎梏我们了。我们该何以抵抗?还要靠辩论吗?先生,我们已经辩论十年了,可辩论出什么更好的抵御措施了吗?没有。(美国·亨利)《不自由,毋宁死》)
强调重音如何确定?①应该从全篇内容和演讲主题来考虑和安排,不能只从个别句子出发。②要考虑各重音的力度差别,以上段为例,后面的“没有”的读音应该比其他重音力度更强,因为它是总结性的断语。③还要处理好非重音与重音之间的过渡和渐递(逐渐地递增或递减),不能造成突高突低,听起来给人一种一惊一乍的不舒服的感觉。只有这几点都做好了,才能使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满的结合。
停顿
停顿是造成语速的要素之一。恰当的停顿,可以使演讲的内容得到清楚的表达、语言呈现鲜明的节奏感。停顿的作用有三:一是为了呼吸换气,二是为了提示话题,三是为了加强语言表达效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顿歇本身仍然具有影响听众情绪的力量。”
停顿的时间有长有短,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较长,句与句之间稍短,词组与词组、词与词组、词与词之间停顿时间更短。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1)呼吸停顿:呼吸停顿是为了换气的需要,在演讲遇到长句子时,就用这种停顿来调节呼吸。当然它不是破坏语法停顿,而是在语法停顿基础上所做的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表现在书面语言上就是句与句之间(包括分句间)的一个个标点符号。表现在演讲中,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之外,还有句中的停顿。如:“改革/势在必行。”“话/不能这么说,道理他不能这么讲。”这就是因话题要引起听众重视所做的主语后的停顿,又叫“话题停顿”。
(3)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个问题,或是突出某种感情而作的停顿,叫强调停顿。这种停顿不是为了调节呼吸,也不是受语法停顿的限制。例如:
A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你,/我,/他,/紧紧地拧成一股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B他这么做/到底/有什么不对?/请大家好好想想。
C例中的“你、我、他”一词一顿,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我们“大家”团结的重要;B例在“做”与“底”之后做停顿,就是为了强调他这么做没有什么不对。
词语朴实句式灵活
词语朴实、句式灵活是演讲对词句的要求。
演讲语言是一种独自式的、有一定话题的交际口语,语言应该力求自然、朴实、通俗。例如:某企业年终召开表彰大会,一位领导登台讲话说:“在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我愉快地走上讲台,心潮翻腾,激情难禁……”几句话就引起了一阵讪笑。原因就是词语不够自然和朴素。
请看丁玲的一段演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