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的建筑仍以木结构为主,与唐代建筑相比,规模上不再过于追求宏大雄伟,而是在建筑风格上趋向于纤巧、华丽和富于变化。宋代的建筑是中国古代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北宋初年的喻皓撰写了《木经》一书,对于木结构建筑中各部分构件的规格及相互问的比例关系作出规定,成为当时木结构建筑的准则。而李诫的《营造法式》更是涉及工程结构学、测量学、材料力学等广泛的领域,李诫基于对材料受力性能的认识,他提出了木构建筑各部件的比例关系,总结出严格完善的模数制度,对于加强木构建筑的纵向、侧向及整体的稳定方面都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李诫还从实际出发,编制出木构建筑中各工序的用工和材料消耗的定额,并结合“各作制度”绘制了各种结构、构件、装饰的图样193幅。《木经》和《营造法式》对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论是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还是辽、夏、金统治的边远地区,都修建了许多风格独特的佛教建筑——佛塔。辽、宋以后的佛塔多为仿木结构的砖石塔,并多采用平面八角形,也有六角形的,在外观形式上又以模仿木结构楼阁式为常见,如著名的杭州六合塔、苏州报恩寺塔等。辽、宋佛塔相比唐代佛塔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上,由原来的空筒式结构为外壁、楼层、楼梯互为牵连的套筒式结构,使塔身更加稳固。今存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佛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它的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高约67米,在暗层的内外槽柱之间有斜撑、短柱和梁,这样的结构提高了塔身的整体稳定性。塔中光斗拱就有60多种,该塔历经900多年而依然巍然屹立,可见当时人们高超的建筑技术。
桥梁建造技术在辽宋时期也有了许多创新。汴京东水门外的虹桥,全部用“巨木虚架”成拱,结构简洁,造型优美,就像天上挂着的一条彩虹,是宋代建桥工匠的艺术杰作。金朝在永定河上建造的卢沟桥,长约212米,宽约8米,11孔。在设计上采用了拱与拱相连的“连续拱”,即相邻的两个拱共用一个拱脚,使全桥的拱联成一个整体,大大减小了洪水和冰凌的冲击,增强了桥身的坚固性。桥两侧的栏杆和望柱上还雕有500个姿态优美、造型各异的石狮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北宋(960—1127)
帝位(姓名) 年号(在位时间) 即位时间
太祖(赵匡胤)
建隆(4) 960
干德(6) 963
开宝(9) 968
太宗(~炅)
太平兴国(9) 976
雍熙(4) 984
端拱(2) 988
淳化(5) 990
至道(3) 995
真宗(~恒)
咸平(6) 998
景德(4) 1004
大中祥符(9) 1008
天禧(5) 1017
干兴(1) 1022
仁宗(~祯)
天圣(10) 1023
明道(2) 1032
景佑(5) 1034
宝元(3) 1038
康定(2) 1040
庆历(8) 1041
皇佑(6) 1049
至和(3) 1054
嘉佑(8) 1056
英宗(~曙)
治平(4) 1064
熙宁(10) 1068
元丰(8) 1078
哲宗(~煦)
元佑(9) 1086
绍圣(5) 1094
元符(3) 1098
徽宗(~佶)
建中靖国(1) 1101
崇宁(5) 1102
大观(4) 1107
政和(8) 1111
重和(2) 1118
宜和(7) 1119
钦宗(~桓)
靖康(2) 1126
南宋(1127—1279)
帝位(姓名) 年号(在位时间) 即位时间
高宗(赵构)
建炎(4) 1127
绍兴(32) 1131
孝宗(~眘)
隆兴(2) 1163
干道(9) 1165
淳道(9) 1174
光宗(~惇)
绍熙(5) 1190
宁宗(~扩)
庆元(6) 1195
嘉泰(4) 1201
开禧(3) 1205
嘉定(17) 1208
理宗(~昀)
宝庆(3) 1225
绍定(6) 1228
端平(3) 1234
嘉熙(4) 1237
淳佑(12) 1241
宝佑(6) 1253
开庆(1) 1259
景定(5) 1260
度宗(赵禥) 咸淳(10) 1256
恭帝(~显) 德佑(2) 1275
端宗(~昰) 景炎(3) 1276
帝昺(~昺) 祥兴(2) 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