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通过这个词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状态。用“你们”一词时,无意识地就将对方孤立出去,用“我”的时候表示与对方关联不是很大,而“我们”则在潜意识里就将双方的距离拉得更近,从而让对方感到你是在真诚地与他交往。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在两个公司的职员面前扮演两种不同类型的上司,第一种上司属于专制型,在员工面前要经常说“我……”、“你们应该……”,表现出很强的个人意识;第二种是民主型的上司,“我们……”、“我们要……”这些词不离口。过了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对两个公司的职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员工们普遍更喜欢经常用“我们……”的民主型领导。而且,使用“我们”这个词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得到他人的赞同和喜爱;反之,使用“我”、“你们”的词语频率越高,就越不容易受到欢迎。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
A和B两个人一起外出游玩,两个人同时看到公园的草坪上有一个钱包,这时A飞奔过去,捡起了那个钱包,兴高采烈地对B说:“你看,我的运气真好,竟然捡到了一个钱包。”
正当A高兴得合不拢嘴时,失主找了过来,不仅要回了钱包,还一口咬定是A偷了钱包,要拨打110报警。
一时之间,A百口莫辩,悻悻地对B说:“唉,这回我们可惹上大麻烦了。”
他的话音刚落,B马上纠正说:“不是‘我们’,而是你一个人有麻烦了才对。”
每个人的心理都是非常奇妙的,“我”、“我们”和“你们”这三个词语虽然在字面上差别不大,可是却能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我们在开口与他人交谈之前能够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多用“我们”来做主语,就有利于增进彼此的共同意识,对促进人际交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某公司的晨会上,有一位部门主管在短短的两分钟发言中一连用了十多个:“我要……”、“你们应该……”待晨会后,总经理走过来拍拍部门主管的肩膀说:“很遗憾,你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员工。”
听完总经理的话后,部门主管还是没有反应过来,呆呆地愣住,茫然地问:“失去了所有的员工?怎么回事?”
面对部门主管的疑惑,总经理笑而不语。不久,这位主管就接到调令,因为领导不力而调离了原部门。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这个词汇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就会给他人以突出自我、强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而“你们”这个词汇就在谈话之中给人以拒之千里的心理感受,这会在交谈的双方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围墙,令别人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造成负面的影响。
亨利二世曾经这样说道:“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对‘我’字念念不忘的人,一定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懂得语言艺术的人,在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避免使用“我”、“你们”等词汇,而是多用“我们”。打个比方来说:当你想在某件事情上取得对方同意的时候,也许你已经习惯说:“你这样做吧。”也许这句话说出口,对方的反应平平,或者根本不响应,这时你转换一下谈话方法,说:“我们这样做,好吗?”效果则会不同。
当然,这里所提及的说话时多用“我们”,并不代表“我”、“你们”这样的词汇就不能再使用,当不得不使用上述词汇的情况时,你可以用平淡、缓和的语气来淡化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拒对方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同时,还应注意表情应自然化,眼神和善,不可眉飞色舞、扬扬自得。只有掌握了运用“我们”的技巧,才会让你舌绽莲花,成为受他人爱戴和欢迎的对象。
细节箴言
说话时多用“我们”,就是在潜移默化中以事情的客观表述为重点,不会突出个人行为。在与人交往中注意到这个细节,就能够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缘,奠定坚实的人际基础。
在生活中,不少人在开玩笑时往往把握不好分寸,结果弄得大家很尴尬,不欢而散,影响了彼此的感情。其实,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可以随便开玩笑的。玩笑应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条件下开,并一定要注意一些原则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