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叔(1901-1972),乳名朝伦,谱名运镗,字任叔,号愚庵,笔名巴人等,奉化连山乡大堰村(今大堰镇)人。1920年毕业后,于镇海、鄞县等地小学持教。1922年5月始发表散文、诗作、小说,由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10月任《四明日报》编辑,主编副刊《文学》。翌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主编剡社月刊《新奉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
王任叔(1901-1972),乳名朝伦,学名运镗,字任叔,号愚庵,笔名百余个,其中“巴人”最为著名,奉化连山乡大堰村(今大堰镇)人。
王任叔在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任宁波学生联合会秘书。1920年,王任叔从师范毕业后,先后持教镇海、鄞县、慈溪、奉化等地小学。期间,他还参加了奉化进步团体剡社。1924年10月,王任叔就任《四明日报》编辑,负责主编副刊《文学》。是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主编剡社月刊《新奉化》。同年11月,小说《疲惫者》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化界重视。
1926年7月,王任叔前往广州,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机要科秘书、代科长,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3月,王任叔又回到宁波中山公学与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执教,一度负责中共宁波地委宣传部工作。同年6月,他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被捕,后被同县庄崧甫保释出狱。随后,他就开始了《莽秀才造反记》的创作,经过数次大幅修改后,至30年代初才初步完稿。这本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在创作完成后,并没有立即付印,而是被埋没了足足半个世纪,直至1984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如果当初能够按照正常的出版程序,这本《莽秀才造反记》的发表,理应在《死水微澜》(被称为第一部现代长篇历史小说)之前,当属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发轫之作。
《莽秀才造反记》一书是以1901年发生在宁海的王锡桐起义(又称“宁海教案”)为背景而创作的。当年的王锡桐起义爆发地——深甽大里村与王任叔的故乡大堰村仅仅一山之隔,而且起义历时达四年之久,可说是在尚年幼的王任叔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加之王任叔的妻子王洛华就是深甽大蔡人士,对于王锡桐起义的这一段过程肯定是知之甚详。此外,这样一件闻名中外的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可以想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起义都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综合这一系列的因素,可说“宁海教案”对于王任叔的人生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虽则相关记载中表明此部小说的创作始于1927年,但小说的酝酿过程,在王任叔心里由来甚久。
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江浙一带风情和运用的方言俗语都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说是王任叔将全身心融入到小说的意境当中,这部作品也可称之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
急剧变幻的时代风云,知识分子崇尚的个性主义与巴人固有的悲剧人格在《莽秀才造反记》中都留下了清晰完整的投影。它伴随着巴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情感的变化而经过了四次修改,直到“文化大革命”中作者被迫害致死也未能定稿。有人曾说,或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是一部思想艺术无可挑剔的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无疑是一部极具个性,并在历史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莽秀才造反记》原来的名字叫《土地》,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正如作品题记中所描述的:一方面,土地抚养和孕育了人民,“在土地上,我们的父老,一代又一代,悄无声息地工作着,从出生,结婚,到老死,他们没有一天洗净过手上的泥土”;而另一方面,土地也背负了中国历史的灾难,使他们一代代“加入丧葬者的行列”。作者也在全书中不时地描写由这片独特土地所培育出来的独特的浙东山水和迂、硬的民风:“他们在狂波巨浪中,学得了狂放与勇猛;他们在丛林与巉岩中学得了坚韧与挺拔。”这是一种植根于特定土壤的原始野性,它在造就了人们所谓的“台州式的硬气”的同时也意味强悍与残忍、械斗、抢亲、吃大户……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和原始粗鄙矛盾混一的文化景观。
这部以“宁海教案”为背景的现代长篇历史小说让王任叔在璀璨的文学人生里,更添了一个绚丽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