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又是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不但是主要的经济问题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问题,它事关我县的全局和县计民生。我们要围绕着增加粮食总产、提高质量、增加收入这个目标,切实推进粮食生产的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通过10年的努力,力争粮食总产量达11100万公斤,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优良品种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实施“五大工程”,建立“两个体系”。
一、五大工程
(一)科教兴农工程
要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摆在科教兴农的优先位置,真正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抓良种的推广,促进种子产业化进程,到2005年水稻良种和杂交玉米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二是重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新技术占稻谷面积的90%以上;玉米地膜覆盖占玉米面积的50%以上;玉米容器育苗移栽占30%以上;把病虫草鼠害的损失减少到3%以下;科学配方施肥面积占水稻、包谷、小麦面积的80%以上;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使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在1—2年内有一个新突破。三是建立健全乡、村、社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积极发展农民的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和科技服务组织,形成务实高效的科技服务网络。科技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四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利用乡(镇)两校开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农业初级教育和中专教育;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达1万人次(不含每年的现场培训)。
(二)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要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水利建设在江西片以引灌为主,江东片以小型水利为主,发展节水农业,建小水库、小坝塘、小水窖、小水池等,逐步改善旱地作物的灌溉条件,到2005年全县水利化程度达到70%以上;高稳产农田建设逐步实现农田排灌自如,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到2005年建成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稳产农田17万亩,其中梯田7万亩。
(三)粮食自给工程
认真组织实施粮食自给工程项目,使戛洒、水塘、腰街、漠沙和者竜等乡(镇)成为我县的吨粮乡(镇),不断提高粮食的商品率,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为省、地实现粮食自求平衡作出贡献。
(四)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
要组织实施好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吨粮技术,搞好示范,提高产出率,建成5万亩吨粮田(地)。
(五)种子工程
根据省厅的列项要求,一是巩固现有的1800亩的杂交稻制种基地,逐步开发新区,使基地规模达到5000亩,保证满足县内自给,并向全区种植杂交水稻提供种子;二是搞好种子产业化建设,提高种子精选、加工、包衣率,要求种子包衣率达到50%以上;三是严格种子质量管理,依法行使种子经营权,严防伪劣种子进入市场,坑害农民利益;配套完善种子检验设备。搞好种子质量鉴定和检测,提供优质良种。
二、两个体系
(一)农业投入保障体系
建立以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信贷、企业、社会筹资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保障体系。一是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全县实现水利化程度70%以上的需要,以及建成17万亩亩产400公斤以上高稳产农田(地)的需要;二是投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县、乡(镇)农科人员有个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健全的服务功能;三是投入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联产承包所需的经费,如试验、示范、推广和工作经费,以及奖励资金,这些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四是投入物技配套服务所需的周转金和必要的信贷资金。财政要随着收入的增长,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比例,提供发展粮食生产必需的资金。
(二)社会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技推广、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推行科技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收益分配和奖惩办法,激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科技联产承包,结合举办样板和科技联产承包,开展物技配套服务,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的技术产出水平;粮食部门要积极搞好粮食购销流通工作和加工、储备工作,加大建仓、用仓力度;供销社要增强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功能,搞好农资及农副产品的购销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机在机耕、机耙、化肥深施、脱粒加工等生产环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