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作为正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发展的确必须直面时代的挑战和现实的难题。这些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1)人口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2)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及资源消耗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3)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面临着人口的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老龄化人口、就业人口)相互重叠的压力,而这些都与人有关。2003年11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访美前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说,中国“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基于此,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城市的发展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提高人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马克思主义的公正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社会成员应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自然,在享受中国的城市化的成果上也应如此。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仅为32%左右;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约为58%。空气质量差、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及机动车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土地压力将增加,按照目前的耕地流失速度,耕地存量将很快减少到低于1.2亿公顷,这是政府为2010年设定的耕地存量最低目标。主要河流和湖泊受到严重污染;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近60%的中国河流水体已低于国际饮用水标准,并且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小城市所造成的水污染量将上升5倍。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这个问题,列为当前全国经济发展大好形势下存在的“第一问题”。这个判断不仅符合实际,而且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尤为紧迫。以劳动力、资金的大量投入为特征,以资源的占用、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来GDP增长的发展方式,也已经到了非扭转不可的时候了。所以我们必须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的结构调整,实行经济发展方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老百姓的殷切期待。
城市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应当是促进实现社会公平。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区域经济和城乡差别一直存在,在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差异也越来越大。以2007年为例,东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52346.38亿元,占全国的55.28%;中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63597.83亿元,占全国的23.07%;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0367.22亿元,占全国的13.17%;2005年—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4—6倍,如何尽快缩短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复杂任务。
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难题主要有:
(1)城市化带有半城市化的特征。所谓半城市化的“半”是指在此过程中,还有非常庞大的人群尽管已经生活在城市里,但实际上没完全市民化,处于农村与城市的中间位置,这样的人群主要指的是在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城市化的农村人口。
(2)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在现行的土地制度特别是土地供应和利用制度下,土地成为高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助推器,但同时也是促成经济粗放式外延型发展的重要体制基础。
(3)城市化的形态和布局,呈现一种低密度化,分散化的形象。
另外,我国城市群在快速发展进程中还面临着诸如缺乏统一规划,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区域不断扩大,耕地严重流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竞争力不强;城市就业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凸显;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等问题。
为应对上述挑战和难题,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案。
《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就指出,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科学确定中国的城市化方针和道路。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根据中国国情,必须走集约型城市化的模式,坚持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城市为主体,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走布局集中、城镇密集、用地节约的城市化之路。要明确把城市群这种既可以防止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带来“城市病”,又可以集约利用土地的城市化形态作为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事实上,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也正在逐渐城市出现了集群化趋势。当前,集群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市群,即由若干个城市构成城市集群,如长三角城市群;二是城市圈,即以某一大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城镇构成的城镇集群,如上海城市圈等。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城市化空间格局无法有更大的外延,集群化,已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经过缜密的调研,深入的探讨,《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在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出了关于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从“十二五”时期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这意味着要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到2030年基本解决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进城和落户问题,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原有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推动和培育20个城市群的发展:优化开发三个特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发展八个大城市群即即哈长地区(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和吉林省的长吉地区)、闽东南地区(福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安徽皖江地区)、中原地区(河南中部)、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的长株潭、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的昌九地区)、关中平原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培育发展冀中南城市圈、太原城市圈等九个城市化地区。
今后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可以按特大城市群、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边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别的城市化方针。
中国未来要构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是指欧亚大陆桥通道和沿长江通道两条横轴;“三纵”则是指沿海、京哈京广和包昆通道。[张棉棉:《解读〈中国发展报告2010〉》]
城市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决定政治稳定、民生进步和环境可持续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如此,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了。
城市化既可以对冲外部需求的严重萎缩,又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内生性要求,因而是中国未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变迁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提出促进人的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