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是粪便的最后停留点,通常直肠是空的,一旦粪便充满了直肠,就会对直肠的肠壁产生压力刺激,使肠壁上的感觉细胞产生信息冲动,并进一步将这个信息传入大脑,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应,使人有了排便的感觉。
排便的感觉是可以由人的意识来控制的,如果此时恰好有时间上厕所,就可以顺利排便;如果不行,就会抑制排便。经常抑制排便会使肠壁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引起排便困难。所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于保持健康是很重要的。
中国中医学认为,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排便次数是一天一次,这也是最常见的情况。但因为不同的人也存在着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等的不同,也就形成了排便习惯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如果每天排便1~2次,或者2~3天排便一次,只要没有排便困难及其他不舒服的感觉,都属于正常情况。现代医学统计也表明,大约有60%以上的人是每天排便一次。
由于人的排便反射受大脑皮质的控制,因此长期良好的排便习惯就可以建立一个健康的排便反射弧,这样可以保证人的正常排便。我们应该只有在必要时才控制排便。如果外界的环境条件有所限制的话,即使有排便的感觉也不能随便发生排便信号。这样的话,排便的高级中枢就会下传冲动抑制低级排便中枢,使括约肌的收缩增强。当人有意识地抑制排便时,肛门就会像节制闸门一样紧闭,并反射地引起乙状结肠舒张,直肠内的粪便即返回乙状结肠,使便意暂时消失。
但如果经常或长时间抑制排便,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过多而使其变得干燥,可产生便秘。
导致便秘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首先是影响便意产生的因素,另外是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
如大脑皮质对便意的抑制是因为工作紧张、外出旅行、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及过度劳累等因素,就会使便意很快消失。
另外,直肠的局部病变如痔疮、肛裂会引起大便疼痛,从而使大便受到大脑的抑制。
再者是排便无力,如老年人、久病体虚者,由于膈肌、腹肌、肠平滑肌均收缩无力,从而导致缺乏推动粪便的力量形成的习惯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