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的意识活动只有在清醒时进行吗?睡着了,大脑的意识是否就停止了?做梦又是怎么回事呢?
梦学专家罗伯特曾经认为,人们在一天的活动中会有意无意地接触到许多的事物或者信息,于是到了晚上就会通过做梦这一活动将这些信息有效地释放出一部分,这样大脑才能够承受。这就是著名的“做梦是为了忘记”理论。
经常有人抱怨做了一夜的梦,根本没休息好。真的是做梦耽误了休息吗?做梦是大脑休息不好的表现吗?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做梦是一种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你每天晚上至少都会做4次的梦,通常最多不会超过7次。
●有趣的梦的研究
1959年科学家们把梦定义为“反常睡眠”。他们通过脑电图测试发现,人每隔90分钟就有5~20分钟的有梦睡眠,仪器屏幕上不同的反映信号,显示出人在睡眠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各种变化。另外,研究人员通过使用X线断层摄像仪测试还发现,大脑在有梦睡眠阶段的图像接近于清醒时的图像。有趣的是,经过仪器进行测试,科学家们发现,做梦并不是只有人类才会有的现象,鸟类和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也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美国《科学周刊》上一篇关于做梦研究的最新报告提到,人们在有梦睡眠的阶段,大脑皮质的这个特定区域的血液循环异常加快,由此可知,大脑中负责看梦中景象和看外部视觉景象的视觉神经系统竟然是各自独立存在的。
报告中还提到,看梦的内视系统被证实独立存在以后,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梦中会有扩大的情感,为什么能接受那些不合理的古怪情节以及紊乱的时空观念。
其实我们都知道,做梦是一种正常而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我们在入睡以后,有那么一小部分勤劳的脑细胞还在“值夜班”,它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
芝加哥大学生理学家孟托曾说过:“人每夜做一定数量的梦是必需的。”不然就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异常反应,还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如易怒、紧张、记忆障碍、焦虑等,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幻觉和定向障碍等症状。
做梦,不仅对脑功能的恢复有好处,而且有利于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同时,还能为脑神经提供一种经常性有益的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到一种准备状态,来防止大脑神经在夜间停止活动而丧失某些功能,并使大脑里的信息得到重新的清理。
●催无梦睡眠肽和催有梦睡眠肽
催无梦睡眠肽是指用催眠让人进入没有梦的睡眠状态,催有梦睡眠肽则与它相反。经常做梦的人,大脑中催有梦睡眠肽的含量大大超过催无梦睡眠肽的含量。所以说有梦睡眠的人,其平均寿命要比无梦睡眠的人寿命更长一些。
入睡后的70~120分钟内,属于慢波睡眠,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睡眠过程中的快速眼动睡眠又称为异相睡眠,它是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而且常常伴随有眼球运动、四肢和脸部肌肉抽动等表现。异相睡眠一般持续5~15分钟,然后又会转入慢波睡眠,如此反复转换直到醒来。人们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这样的反复转换有4~6次。人做梦总是在异相睡眠阶段发生的,所以说人一晚上至少能做4次梦。
●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良好的方式
这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的调节有明显的作用。因为人在梦中是以右侧大脑半球的活动占优势的,而觉醒后却是以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不停地活动过程中,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
如果大脑调节中心受到损伤,就无法形成梦,或只是出现一些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断。如果一个人长期都是无梦睡眠,那么就该引起警惕了。但是,如果长时间做噩梦,也是身体虚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征兆。
●做梦还可以很好地锻炼脑功能
有的人会发现,有时候自己白天苦思冥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竟然会在夜晚的梦境中意外得到答案。根据脑电图的测试我们发现,大脑在做梦时的活动是非常剧烈的,从这一点来说,做梦是锻炼人脑功能的一种自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