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托宾Q对于解释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基本无效。问题并不出在经典投资理论,而是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中国资本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创立之初,就将上市公司股权划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监管制度又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市场投机现象严重。在此背景下,股票市场价格很难反映企业基本面的信息。如前面所分析的,高盈利水平企业的托宾Q居然最低。
总体上,滞后托宾Q能够显著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说明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会注意资本市场的价格信号,注意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评估。但将托宾Q纳入决策考虑范围时有一定的时间滞后。当然,对于少数某些特定类型上市公司,如从不派发现金股利的公司,以及高股利公司,滞后托宾Q对固定资产投资仍然缺乏解释能力。
滞后的内部现金流变量对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不显著。
而当期内部现金流变量在绝大多数回归中都显著影响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即在总体上,以及对各种类型的企业而言,存在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性。
财务状况紧张的ST公司,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明显高于非ST公司。由于ST公司的投资占资本存量比例大大低于非ST公司,这显示前者受到融资约束。
但在不同盈利水平的企业之间,不存在盈利水平越高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弱的单调关系。中等盈利水平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最弱,而高盈利水平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最强。
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也不存在规模越大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弱的单调关系。而是中等规模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最弱,小规模和大规模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强。
也即从盈利水平和规模的角度分析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特点是两端敏感,并存在一个不敏感的“中间地带”。我们提出的假说是,盈利高和规模大的企业,有着比较强的自我约束机制,它们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以及财务风险控制上,更为谨慎,其结果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内部现金流比较敏感。盈利最低和规模最小的企业,客观上内部现金流并不充裕,又面临比较强的外部融资约束,其结果也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内部现金流比较敏感。处于“中间地带”的企业,财务状况不算太差,规模适中,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不强。但这些企业可能公司治理结构较差,他们缺乏比较强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以及财务风险控制上,不够谨慎,其结果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内部现金流不大敏感。
§§第三章 宏观经济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