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给孩子讲故事应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奋点,以增强双边同步效应。尤其针对孩子可塑性的特点,发现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选有利于矫治的故事,通过故事形象来启发诱导,达到自我鼓励和克服不足。创设情境讲故事过程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等。有这样一个开场,帮助孩子实现注意转移——集中到听故事上来,并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奇,作好听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情境渲染的途径很多,比如角度形象创设,讲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暂时摆脱或掩蔽自己的成分,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境。言语情境创设不容忽视,言语是沟通讲者与听者情感的重要媒介,讲故事的语言生动,表象清晰鲜明,儿童化,可使孩子移情于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4.身体语言不可少
给孩子讲故事时,身体语言是不可少的。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认识上也多是感性认识,所以当家长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表达故事意思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增强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因而家长的故事也就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
5.让孩子开口
一个故事讲完了,家长可围绕故事给孩子提出几个问题。如:讲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你可问孩子:“孔融把大梨送给了谁?”“孔融自己吃了个什么样的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记忆故事情节,锻炼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孩子开口,锻炼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当孩子对家长讲的故事有了一定的记忆和理解之后,家长就应该让他自己试着讲述,忘了的地方给他提示,让他接着讲下去,这样无疑会鼓励他讲故事的积极性,天长日久,这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父母箴言
劳动是光荣的,有劳动也才能有收获。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大量事实表明,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爱做家务、热爱劳动的长大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性逐渐增强,看到大人劳动,也产生了自己动手跟着干的愿望和要求。做父母的要抓住孩子的这一特性,鼓励、放手让孩子也跟着自己一起干,使他们增强独立活动的能力,以养成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习惯。
1.让孩子做“小帮手”
孩子很小就有了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只是由于受到父母过多的干预、训斥才逐渐地被压抑、被驱除了,这其实是很可悲的事。为什么不利用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干点活呢?当然,孩子有时会显得笨手笨脚,甚至反而把事情弄糟,这是不奇怪的。只要父母热心又耐心地教给他们有关的知识与技能,鼓励他们去做,他们最终是能学会并做好的。平时要给孩子分配点任务。让孩子完成的事,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要布置得具体、明确,比如给花浇水,几天浇一次,每次在什么时间浇,怎样浇,都要教给孩子。这种家务劳动责任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2.给孩子指导和鼓励
有的父母嫌孩子干不好、干得慢而不让孩子劳动;也有的父母因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或手脚,或因打翻摔碎了东西而不让孩子干活,这些都是不对的。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学会劳动的程序和方法,如洗脸,要教他先用湿毛巾擦眼睛、脸部、鼻子、前额,然后擦耳朵、耳背,最后擦颈部,毛巾擦脏了洗干净再擦。孩子劳动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给予鼓励,有进步时要表扬。特别是在劳动后,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常常会感到愉快。这种劳动后愉快的感受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所不可缺少的,父母要给予赞扬和鼓励,切不可无动于衷,否则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就不能持久。
3.增强劳动的趣味性
增强劳动的趣味性,是调动孩子劳动积极性的一大法宝。比如采取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满足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又可以使劳动富有情趣。父母还要通过劳动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表现力和思维能力,因为孩子的劳动离不开这几种能力。正确地组织孩子参加劳动的过程,也就是发展他们智力的过程。例如,孩子试着洗衣服,就可以让他们观察肥皂在水中会溶解、起泡,能够洗净东西等,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
4.扩大孩子的劳动圈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宜逐步扩大孩子的劳动圈。孩子的劳动圈,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个人生活自理劳动,第二是家务劳动,第三是社会公益劳动及生产劳动。孩子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前提下,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要让他们做些家务劳动,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只有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劳动过程中,才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孩子来说,参加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是有益处的,如在房前屋后种丝瓜、小白菜、向日葵、小葱等,做小木凳、小垃圾斗、小布垫等。这些活动可以使孩子掌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让他们体会劳动与生活的关系,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现在城市家庭没有开展这些简单生产劳动的条件,父母可以利用周末带孩子到近郊去看看菜农是怎样种菜的,到工厂去看看工人是怎样生产的。寒暑假时间较长,可以联系一两个固定的地方(如农村亲戚朋友家),让孩子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
教育孩子遵纪守法
父母箴言
父母要告诉孩子,平时不要违反一些制度和纪律。教育孩子从小要有遵纪守法的观念,学会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平时放任惯了,将来无法无天,到头来吃苦的是孩子自己。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这是一段极具警示性又符合实际的话。
有的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有的则对孩子过于溺爱,还有的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现在有些孩子受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没有是非观念,常常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稍不注意就会酿成大错。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做法。
在我国走向法制化的今天,从小加强孩子的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习惯呢?
1.教育孩子遵守校纪
父母应严格要求孩子按时到校,不能迟到、早退,上课时不说闲话、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按时完成作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由于孩子自控能力不强,父母要注意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训练。比如,每天询问孩子听课和作业情况,督促他们遵守课堂纪律,当孩子不理解或不愿遵守学校的某项纪律时,父母应及时发现,耐心教育,帮助纠正,必要时要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共同帮助教育孩子。
2.教育遵守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父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时,应用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影响孩子。如购物买票时要按次序排队;看电影或文体演出时要对号入座,保持安静,不因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的观看;要维护公共卫生,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等。教育孩子公私分明,不贪图小便宜,不能把公共的物品占为已有,不能损坏公共设施和财物。
3.对孩子不要溺爱、不要放任
溺爱、放任会造成孩子惟我独尊,不懂规矩,甚至为所欲为的行为习惯。时间长了,必定养成恶习,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到那时后悔就晚了。父母在对孩子加强管教的时候,举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从小放任自己必然走向歧途,让孩子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4.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孩子是活跃的、好动的,是不善于刻意掩饰的。因此,父母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善于从中发现异常情况。如孩子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是否无故地多了出来?孩子是否常去电子游戏机房打电子游戏?你没给孩子零用钱但孩子花钱却很“慷慨大方”?如发现这些情况,应找孩子谈心,作调查分析,了解原因,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孩子经常跟谁在一起玩。要教育、引导、督促孩子交好朋友,防止孩子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要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教孩子学法、用法
在我们的大众传媒中,经常报导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的案例,这是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活教材。应该跟孩子一起看、听、讨论,树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如果亲戚、朋友或自家有的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鼓励受害人积极行动,寻求法律的保护与支持。这个过程对孩子的教育最直接,也最有效。
6.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不仅从父母的言论中受到教育,而且还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遵纪守法的行动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当父母有时无意中违反了某种规章时,应及时改正,并向孩子说明错在哪里和不改正的危害性。这样,孩子们可以得到“知错就改”的启示。
下面的这个案例很有警示意义。
一个未成年孩子偷回了附近工厂的工业原材料铜。当时孩子只是贪小利,偷回家垫垫东西。可他母亲发现后,高兴地说这铜可以卖钱。孩子听到这话勇气大增,以后便一次次深夜翻墙入厂进行盗窃。窃回的铜均由其母亲联系销赃,销赃后的赃款母亲掌握,并每次给孩子一些零花钱,直至案发。母子成了共同犯罪的被告人。经过法庭的教育,她才知道怂恿、协助孩子去偷,联系销赃,这是一种犯罪行为。法庭上,孩子哭丧着脸埋怨母亲,母亲也惭愧地流下了悔恨的泪水:“都是我法制观念不强,不学法、不懂法,害了自己,害了家庭,更害了孩子!”
不要忽视细节教育
父母箴言
学校教育主要完成文化知识的传承,但学文化、学知识,先要学会做人,而做人方面,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很重要。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要从细节着手,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在点滴生活中慢慢长大的,因此,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是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好时机。
俄国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孩子智力开发与艺术素质从小培养固然重要,但生活习惯的教养也绝不能忽视,且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孩子的良好品质与良好习惯,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而成的,也完全体现在一个一个的生活细节中。如果把人生比做一个金字塔,构成金字塔塔基的,恰恰是他们所做的每件小事及做事的细节。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如果教育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家庭教育就会更见效果。
家庭教育中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细节,孩子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甚至是一次低头,都有可能成为让父母为之一振的精彩的细节。同样,父母对孩子的一句轻声问候、一个亲昵动作也会成为亲子沟通中最有效的强音,成为孩子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只要我们的父母懂得如何在细节中塑造自己、塑造孩子,善于抓住每一次细小教育契机,成功的家庭教育将不再是一句空话,甚至可能会形成一股无往不胜的教育旋风,让孩子的心海卷起波澜。
1.父母要关注生活细节
如何教孩子学做人,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实就是用生活细节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看到的、听到的、自己做的事情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明白道理。这些事情可以是鸡毛蒜皮的,比如买糖葫芦是否要先问爷爷奶奶吃不吃,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父母都要认真思索后,抓住机会教育孩子。不受形式的约束,经常化、生活化、细节化的教育更为有价值、更为有用。
2.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不良言行
有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平日里要么唠唠叨叨,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么沉默不语,听任孩子乱说、胡说;要么就是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样是在点滴生活中,养成了孩子很多不好的习惯。
3.生活指导不用事无巨细
生活中每时每刻给予孩子指导,并不等于父母要喋喋不休地唠叨,父母要学会抓住有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有启发的事件去指导,还要分辨哪些是孩子自己能解决的,哪些是不能解决的,只对那些不能解决的事情加以指导,能让孩子自己做的,尽量放手让他们做。要处理好最大的矛盾——隔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社会的不良影响,包括上网。
4.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要灵活
在教育孩子时,方式方法要灵活,避免只讲理论。如父母可以用一些小故事来教育孩子,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一位母亲每天早晨起来会为孩子做一碗面,第一次,面上放了一个鸡蛋,孩子就抢着吃有鸡蛋的那碗面;第二次,母亲把一碗面的底下放两个鸡蛋,另一碗面的上方放一个鸡蛋,孩子看到了就抢有一个鸡蛋的面,他发现妈妈的碗底下有两个鸡蛋;后来孩子觉得应该让妈妈吃有鸡蛋的面。”在这个故事中,妈妈什么都没有说,却用鸡蛋加面这种形式来教育孩子凡事要为别人打算。
以下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细节,父母可以在实践中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国旗的时候,注目两分钟。听到演奏国歌时,让孩子把手按在胸口,心中默唱国歌的歌词。
让孩子摔一跤,然后再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们觉得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决不会一帆风顺。
带孩子去动物园,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让他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带孩子到公园去,到森林里去,让他喜欢绿色。告诉他这是生命的颜色,让他开始懂得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常常做好事应成为一个人生活中的良好习性,使孩子成为一个充满热情、积极向上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你的孩子在假期去打工,用自己的双手挣钱支付自己的部分开销。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环卫工人、教师。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著名作曲家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教孩子几个健康有益的笑话、小幽默。
告诉孩子对任何人都决不使用亵渎、肮脏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