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素食可以长寿。现代饮食科学也认为,素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膳食方式,有一定的科学含义,对养身有益。素食指用植物油烹饪谷物、蔬菜、水果、食用菌等植物性食品,这种膳食类型以谷物和薯类为主食,虽然脂肪含量少,但它们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供给热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素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胆固醇含量低,可防止过多胆固醇进入血液,从而减少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植物性食物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减少肠内容物滞留的时间,防止腐败有害物质的吸收,从而减少致癌机会;素食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其中有些营养素在动物性食物中含量极少;素食中蔬菜、瓜果、海藻类食物多为碱性,能中和蛋白质、脂肪消化分解的酸性物质,调整人体酸碱平衡;素食比荤食体积大,含热量低,易使人产生饱腹感,对减肥有利。这些都是素食的优点,因而有利于预防肥胖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
但是素食营养并不全面。从营养角度看,素食营养不全面,一是植物类食物中蛋白质的质量较差,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全,多为不完全蛋白质,而且不同植物的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全,如果不同食物混合食用,也不可能使它们的蛋白质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二是维生素B 12只存在于动物食品中,素食者容易缺乏,时间一长,可能导致人体贫血。维生素B 12只有微生物能够制造,畜、禽、鱼、贝类含有维生素B 12,吸收后可存在机体内。此外经过发酵的食品中如豆豉、酱类含有少量维生素B 12,素食者可适量食发酵食品,防止维生素B 12缺乏。三是素食中含有植酸、草酸多,可降低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因而经常发现许多长期素食者,多有营养不良之病症,如贫血、骨质疏松等。
人体对养分的需要是要全面的、多种多样的,7类营养素(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食物纤维)缺一不可,而这些营养素分布于荤、素、粗、细各种食品之中。所以营养学家都认为,素食不能使人长寿,而且身体不健康就可做证明。荤食也不能使人长寿,荤食会引发许多身体疾病。那么无论是单纯地只吃素食还是荤食,都不如杂食获得的营养全面。所以,一定要荤素搭配才能健康长寿。
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就是谷物豆类、蔬菜水果与肉食之比为5:2:1,即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最佳比值为7:1。这种素荤食物之比的膳食结构是人类长期生活积累的实践经验,在优胜劣汰中逐步总结形成的,符合现代饮食科学的营养平衡原理。任何偏食、挑食或长期素食都不利于健康,也会影响人的寿命,所以素食不是长生之道,尤其对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及青年和孕妇、乳母来说,一定量的动物性食品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来说,日常膳食中以素食为主或一周中有几次荤食,才有利于健康长寿。如采用广义素食的膳食方式,即蛋乳素食,适当辅以蛋类、奶类食品,则膳食结构就更为理想。
血液黏稠度的形成以及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占主导作用,而其中含有的脂质对血液黏稠度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过分强调用少吃肥肉、多吃素食的办法去降低血液黏稠度,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近年来一些“富贵病”应运而生,因此不少人干脆与脂肪绝“缘”,专门吃素食,这样做,对血液就是非常有害的。殊不知过度降低胆固醇,也会使人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增加。低胆固醇易发生脑中风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据推测,低胆固醇能使细胞膜的脆性增加,导致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一般地说,在一天之内,清晨和上午血液黏稠度较高,下午和傍晚较低,尤其在闷热或下雨气压较低时,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应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要提醒的是已患高黏脂血症的人,一旦出现腹泻症状,由于过度脱水将使血液变得更加黏稠,必须及早补足水分,否则容易导致心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