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口气,到底诸葛亮指挥关羽,还是关羽指挥诸葛亮?令人费解。大概拜把子兄弟便有章 如果孔明执法如山,从他华容道放走曹操起,就严惩不贷的话,那么,此后的他,在荆州主政,也许未必敢于自我膨胀了,不知天高地厚了。
正因为刘备的包庇,诸葛亮也就不得不迁就,既不能责人,更不能责己,也就只好稀里糊涂,不了了之;或者,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或者,深刻认识,从轻处理;或者,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或者,最简单的,就当交了一次学费,下次注意便是了。
看来,诸葛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也有其无药可治的软弱性,对于章 章 但是,稀泥章 曹操杀士
在章 漫说是一个统治者,即使普通人,也并不愿意让人揭开内心隐秘,触到痛处。杨修的章 最后,就被曹操借口章 曹操先杀祢衡;继杀孔融,后杀许攸,又杀崔琰。杀杨修,是比较晚的,好几次要除掉他,没有下手,或许嫉才的同时,也爱才吧,最后曹操还是将他枭首示众了。谁让他卷入宫廷继承的斗争中去呢?那是一种最危险的游戏,他下错了赌注,押在赌台上的,却是他的生命,对不起,上绞刑架吧!
因为曹操杀的章 直到前不久,还有一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来评估章 凡统治者,除极个别的把读书人捆绑起来扔到江里淹死者外,并不特别专门和知识分子为敌的。除非他暴虐成性,非要焚书坑儒不可。有的只是由于非知识分子出身,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心理排斥情绪。例如汉高祖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最终按着叔孙通的礼仪彩排,尝到做皇帝的威风,也就改变了对儒生的看法。凡做皇帝,少不了需要谋士出主意,儒士写文章 尽管千百年来,统治者深知曹操杀了章 历代统治者,绝对不杀知识分子者寡。不过,杀多杀少,也各不一致。有时候口子开大一点,能把大家杀得鸦雀无声,但有时候也不大灵,越是杀,唱反调者也越多,杀不胜杀,就只好杀代表性的人物,曹操就采用章 至于杨修之死,好像又与祢衡、孔融、许攸、崔琰不尽相同。李卓吾先生在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章 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了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漩涡中去。章 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次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章 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章 聪明过头,便走向反面,章 庞德抬棺上阵
庞德与关羽决战,让部下抬着一具棺材上阵,存不败必胜之念,抱非生即死之心,"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作为一个将领,能有章 及至短兵交接,水盛船覆,为羽所俘,立而不跪,宁死不降,那份壮烈,也是值得钦敬的。
庞德原是马超部下,投过张鲁,多次与曹操交手,后被俘获,是投诚曹操麾下较晚的一员降将。在与关羽作战时,故主马超已为西蜀五虎上将之一,其兄庞柔为刘备做事,任职汉中,庞德却如此忠诚于曹操,任凭关羽诱降,不为所动。甚至还说出"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汝刘备庸才耳"的话。值得研究的,倒不是庞德章 曹操一生,不惮使用降将降卒,甚至连视之为寇的黄巾,他也敢择壮者为兵,弱者屯田,扩大他的队伍。至于文臣谋士,大部来自对手阵营,例如辅佐他们父子两世的贾诩;随他南征北战的武将,除曹姓和夏侯姓外,几乎都非他的嫡系,很多将领曾经是他的敌人,张辽就是吕布旧将,战败投降的。在他征战立业的数十年中,全赖章 他的用人之道,值得赞叹,此前此后,能与之相比拟的领导者,还不多见。
第一,他具有大河不择细流的气度,广开才路,来者不拒,不来者请上门去,甚至不惜下大本钱,招贤纳士,胸襟宽阔,不咎既往。
第二,打开人才之门,自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免良莠不齐,他不因噎废食,不但具有凡能为我所用者悉用之的勇气,还有不怕承担风险,予以重用的胆略。
第三,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不拘一格,驾驭有术,具有使其抵死相随,忠诚效力的领导魅力。
就看曹操与庞德纳下先锋印时的两句话,"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就可知庞德为什么出现抬棺的由来了。
所以,一位领袖的人格力量,所产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
错位的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抬得最高的,一是诸葛亮,一是关云长,但他们最后都失败在非等量级的对手手里,孔明还能得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同情,而关云长虽然被后世人敬之为神,尊之为帝,但他死在陆逊、吕蒙手里,输得非常之惨,从此落下个"只提过五关斩六将,不提走麦城"的经常被引用的讥诮之语,可见后来人敬重之余,对他的失败,多少认为是他老人家咎由自取,属于活该的了。
不过,此人感觉好,而且总好,特别封了汉寿亭侯以后,就渐渐地感觉错位了,到独挑大梁,驻守荆州时,已到了目中无人的程度。感觉错位,是件别人看来可笑,而对他本人,则是可怕的事情。要是关老爷有些许的清醒,也不至于走麦城,身首异处了。
《三国志》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庞德。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按《三国演义》的写法,关羽攻樊,是诸葛亮用来分化曹操联吴攻蜀的计谋。但在单刀赴会后的关羽,鉴于荆州暂保无虞,而西线的节节进展,使他黯然失色,章 在章 因为如果诸葛亮让他离荆攻樊,而不派员代领牧守,以防吴之乘间偷袭,则非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了。但若果然委任赵云(那是最恰当的人选)或其他人,来荆州接替,那也不是充分了解关羽的诸葛亮了。对章 若无襄阳大捷,吓得曹操迁都,胜利冲昏头脑,也许还不至于最后的惨败。大胜以后大败,章 关羽失败的根源,就在章 孙权为了联姻,派诸葛瑾来说亲,两家结秦晋之好。成不成,在于两相情愿,即使交易不成,人情还在,不至于关羽如此勃然大怒,竟说出"虎女安肯嫁犬子"章 看来他所表态的"军师所言,当铭肺腑"的话,纯系一派虚词。诸葛亮的联吴拒曹大计,他根本不放在心上,反映了他内心中的自诩自大之情。一个本来的推车亡命之徒,在当时很在乎士族门阀地位的社会里,关羽不把孙权章 所以,他在荆州之役中,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蛮横跋扈,不纳人言,便是最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了。
骄兵必败,章 人若是陷入了错位误区里,失去常智不说,还会失去常识,章 关羽太小看东吴了,吕蒙称病,他不信有假;陆逊谦卑,他不信有诈;荆州失陷,他不信其真;糜、孟背叛,他不信其事。就只相信他自己,章 他得襄阳,回师荆州,犹不晚也。攻樊城不下,迅速撤兵,也仍旧来得及的。荆州已失,不图收复,另谋去处,也未必全军覆灭。及至兵败麦城,突围路线要顺依人意的话,不至于身亡……悲剧总是自己造成的。
一个老百姓,纵使因骄致败,只不过祸及其身,再大,祸及其家,仅此而已。一军之帅的因骄致败,则是万千首级落地的事,而一国之君的因骄致败,那就更不堪设想了。
章 关羽之死
关羽之死,是《三国演义》精心经营的篇章 当罗贯中执笔写章 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名将晚谬》里写过:"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父子成擒,以败大事。"完全是骄兵必败的结果。但捉住关羽的孙权,竟想诱降章 他不了解当初曹操能使关羽降,而现在他孙权则不能使羽降。因为当时魏能打出汉献帝的招牌,而吴却没有。投降者也有其符合自身尊严的选择,宁降与龙虎,也不甘降于等而下之者。而且曹操能在建安五年使关羽降,此刻,无论曹操、孙权都无计可施。何也?关羽二十年前,只是一员战将,降汉而不降曹,暂屈以图别计。现在,他是天下瞩目的一方主帅,诛颜良、除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华容、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汉寿亭侯,赫赫扬扬,功勋卓著,把曹操吓得差点迁都的人物。章 后来,孙权悟过来了,把关羽杀了。然后,在庆功会上,战败关羽的吴大将吕蒙,突然被关羽的亡灵附身,七窍流血而亡。他虽能打败关羽,但关羽的报复,是通过死后的亡灵,最后使章 善良之被欺凌,正直之被屈辱,君子被小人嬉弄,忠臣被奸佞陷害,章 章 于是章 而且,残害的对象越是了不起,那报应也来得越快,吕蒙马上就被关羽死后的魂灵附体索命。远在洛阳的曹操,也整日间白昼见鬼,"每夜合眼便见关公",章 唯其不反抗恶,中国的封建社会,才能够维持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统治吧?
曹丕和曹植
曹丕和曹植是同胞兄弟,一个是评论家,一个是文学家,两个人都想当帝王,曹丕赢了,曹植便打入冷宫,永世未得翻身。不过还算走运,也许看在文学的面上,哥哥给弟弟留了一条小命。
未能做上皇帝的诗人,便郁闷而死了。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统治者登台,必然要伴随着屠杀。打江山的开国之君如此,太平盛世父崩子继者也如此。最高权力的争夺,从来是激烈的生死较量,翻开史书,任何一位帝王,无一不是在杀戮的血风腥雨中,登上宝座的。曹氏弟兄俩的争夺,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因为凡敢觊觎皇位的竞争者,都有其可以恃靠的实力,或有军队,或有地盘,或有资格,或有舆论,或什么都没有,只有野心等,正是章 于是,争夺便是十分地残酷无情了,特别是继位之君对于其他也享有继承权和具有潜在继承权的人,也就是皇兄皇弟、皇子皇孙们,是绝不容情,绝不手软的。不是你活,就是我死,曹操死后,他的儿子们也照例进行了他不愿意看到的搏斗。
曹操在三国时期,应该算是一位大政治家,刘备、孙权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在宋代以前,对于曹操的看法,比较接近于历史的真实面貌。《资治通鉴》里章 曹操生前一度属意曹植,因为章 所以,作为文学家的曹操,也许很欣赏他章 因为曹彰握有兵权,不敢稍有放纵,逼着他交割出军马,方才罢休;那个曹熊,畏罪自缢,可能有些反曹丕的动作,所以,也就立即解决。至于曹植,虽然他在洛阳也形成了一个由文人组成的拥戴他的集团,但在章 在曹植身边,唯一比较有头脑的,就是当过曹操行军主簿的杨修,但实际上也是一个恃才傲物,毫无城府,只会舞文弄墨的幕僚。若懂政治,他也不会耍小聪明惹恼曹操而被砍了头。至于丁氏两兄弟,是一对张嘴骂人,沉溺酒乡,半点正经也没有的帮闲文人。所以,文学家要和政治家斗,是以卵击石的游戏,无非找死而已。政治家要收拾不听话的文学家,那还不是雷公打豆腐,小菜一碟。尤其章 作为文学家的曹植,他之所以不幸,倒不是因为他的文学;而是由于太靠近政治权力之争,这倒也是值得后来为文之人于前车之覆中,引以为戒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