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91700000056

第56章 浦江清先生传略

浦汉明

一九〇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浦江清先生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现属上海市)。父亲名嘉乐,字虞臣,母徐氏,原籍都是浙江嘉善,婚后才迁到松江落户。浦家祖上世代读书,但因祖父过世早,父亲没能读多少书,年纪轻轻就不得不出外做小生意谋生。到松江后起先经营帽子手工业,后在县立布厂当了职员。薪给微薄,子女又多,入不敷出,家境贫寒。他为人清正,后因揭发同事贪污而遭冷遇,自此郁郁成病,年仅四十二岁就不幸辞世。那时江清先生大学还未毕业。

清寒苦读

浦先生兄弟四人,他是长子,自幼承受着家庭所寄予的厚望。松江地处江南经济富庶之区,自古文化发达,元明清三代更产生过许多杰出人物。家乡优秀的人文传统,赋予他灵秀之气,更激励他刻苦求学。他七岁上私塾,八岁进小学,直接插入二年级。从这年的下学期起,一直到中学毕业,他都没有交过学费。这是因为他每学期都考第一名,连升入江苏省立第三中学的入学考试也是如此,所以学校准予免交学费,以示奖励。他天资聪颖,上小学后感到功课太浅,父亲便请房东沈柬之先生给他补习古文和英文。沈先生是松江府中学堂毕业生,又在宋教仁所办农林大学读过书,有新思想、新知识。新式的启蒙教育不但使浦先生学业优秀,比同龄的孩子更有见地,而且为他开启了智慧之窗,激发了他穷究事理的求知欲,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交学费减去了家庭沉重的负担,使他得以不间断地求学,但即便如此,书簿费也常常没有着落。他体谅家中困难,每本练习簿都先用铅笔、再用毛笔,总要写三四遍,直到字迹无法辨认才作罢。买不起课本,就自己抄。抄写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还让他练出了一笔好字。后来,他甚至接了一些抄写的活计,得到一点收入来帮补家用。冬夜,寒风凛冽,家人都已入睡,他仍披着母亲的旧棉袄,聚精会神地抄写。酷夏,热浪袭人,人们都在户外乘凉,他却凑在油灯前孜孜不倦地读书。他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而且,只要一进入书中的世界,他就如鱼得水,其乐无穷,身外的一切都忘却了。

一九二二年,不满十八岁的浦先生从中学毕业了。此时,父亲已处于半失业状态,以家况而论,是无力供他上大学的,幸而松江教育界的前辈有志为家乡培养人才,愿以私人贷款方式,支持他上大学。那么报考什么学校好呢?在中学,他数理学得很好,尤其喜欢化学,曾想学医,但因学习年限长,母亲不同意,而当时的理工课程,在他看来,是太简单了,满足不了探求知识的愿望。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他阅读了《新青年》、《小说月报》等刊物和一些翻译小说,又对文学和哲学产生了兴趣。松江的中学毕业生,本来都以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最高升学目标,但到了他毕业时,南京高等师范改办东南大学已有一年,声望甚高,俨然与北京大学相抗衡。沈柬之先生曾去那里读过暑期讲习班,回乡后大为鼓吹。于是,浦先生报考了北京大学、南洋大学和东南大学。在三所大学都录取的情况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课程的新鲜吸引了他,于是决定学文学。

东南大学有梅光迪、吴宓(雨僧)、吴梅(瞿安)、柳诒徵(翼谋)、杨诠(杏佛)等一批知名学者,校内学术空气很浓,也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实施通才教育,学生可以跨系选课。浦先生便主修西洋文学,辅修国文和哲学。西洋文学系教授都是留美学生,提倡人文主义,崇尚古典。因而他的精力,主要花在阅读西方文学名著上。为了学习外语,四年中写作全用英语,还翻译了一些短篇。系里常组织英语演讲比赛,他总是积极参加,所以口语也相当纯熟。国文系教授不是国学专家便是“南社”词章人物,训练学生作校勘、训诂,虽有复古倾向,但使他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至于赋诗填词唱曲,他本有此擅长,并深得国文系师生的赞赏,课余时好友相邀、吟咏唱和则更是赏心乐事了。

课外,他还要做家庭教师,帮助教员批改卷子等,换取少量报酬,以维持最起码的生活。不久,父亲逝世,供养母亲、培植三个弟弟的重担完全落到了他的肩上。有时一天只能靠一碗光面充饥。清贫磨炼了他的意志,也使他终身俭朴克己。后来在抗战时期,他也是带着一两个烧饼钻进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闭馆了不知出来,被人锁在馆内的事,是常有的。这不足奇,在他,生活再困难,只要学习、工作起来,就进了浑然无我的境界。

当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江南正处在大革命前夕,工农运动日益高涨,时代的激流,在先生心中引起了波澜。为了了解革命理论,他选修了杨诠的“社会主义”和“劳动问题”两门课。暑假回乡,他加入了共产党人侯绍裘、钱江春等组织的“新松江社”,参与了一些改造家乡的社会活动(“新松江社”以团结有志青年、改良地方事业、打倒土豪劣绅为宗旨。发起人侯绍裘,一九二六年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成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在南京被捕,旋即被反动派装进麻袋里杀害)。

初放奇葩

一九二六年夏,先生从东南大学毕业,由吴宓教授推荐到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工作。其时清华尚称“学校”,属外交部管辖,原有留美预备班,此时又增设了大学部和研究院。研究院先设国学门,由吴宓主持,聘请了五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浦先生被分配做陈寅恪先生的助教。他毕业于西洋文学系,原本志趣在外文翻译,现在要转而研究国学,深感根底不足。陈先生学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在史学和文学方面造诣极深。为适应工作需要,他发挥自己精通英语的优势,努力学习他种语言文字。首先补习法语和德语,再攻希腊文、拉丁文、日语和梵文。梵文是印度古代的书面语,相当难学,但是古代佛经都是用它写的,陈先生开设“佛经考订”一门课,他必须尽快掌握梵文。经过努力,他不但很快学会,还帮助陈先生编了一本梵文文法。不久,他又学会了满文,并负责为清华图书馆选购满文书籍。那时,日本汉学相当发达,青年中出现了纷纷东渡日本去学习中国文史的现象。陈先生认为这是神州文史工作者的耻辱,写了《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并特意寄给他,中有“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等句。他感于导师的期望,深知自己责任之重,用超人的精力钻研大量国学要籍,又读了许多西方的“东方学”文献,研究方向也从文学转向史学,尤其对考古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九二九年夏,国学门取消,先生转入文学院中文系,此后,便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研究院虽然只有三年,但为以后的治学,打下了雄厚、坚实的基础,可谓受益终生。一九二八年,天津《大公报》增设《文学》副刊,请吴宓任主编,吴宓转邀他和赵斐云、张荫麟、王以中四人为编辑。在吴宓休假的一年中,他曾代任主编。一九三一年,又任《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编辑。因此,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多数发表在这两种报刊上,如《论王静安先生之自沉》、《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近顷逝世之德国戏剧家兼小说家苏德曼评传》、《〈千夜一夜〉(即足本〈天方夜谭〉》)等。当时的清华,有着浓厚的中西兼容、贯通古今的风气,提倡博采中西文化之长,建设新的中国文化,所以先生始终有明确的中西方文化相互参照研究、以振兴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意识。为此,他着意评介中国以及英、德、法、美、瑞典、加拿大、日本、阿拉伯等东西方学术文化界的最新成就,内容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地理、历史、考古、宗教、民俗等各方面。虽非专业论文,但已显示了他的博学多才和非凡的洞察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于中西兼通,又广泛涉猎文、史、哲等各科典籍,他善于将中外文化进行比较,熔各科知识于一炉,在世界的大背景下考察、思索和判定每一文化现象的价值和应有的地位。即便是短短的一篇书评,眼光也并非局限于一书,而能高屋建瓴,以进步的哲学、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文化史观等作指导,对具体的文化现象作多角度的审视,并进行深刻透辟的理论阐释,甚至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设想,因而至今仍具生命力。

一九三三年,先生在清华服务满七年,依例可休假一年,便申请半官费赴欧洲留学。得到批准后,八月与冯友兰等先生同船赴欧,游学意大利、法国,再转英国。因费用不足,未正式入学,长时间在伦敦博物院抄录并研究敦煌手卷。一九三四年夏回国,仍在清华任教。

休假的主要收获,是《八仙考》(一九三六年一月发表于《清华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提起八仙,可谓家喻户晓,绘画、瓷器、戏曲、小说常以他们为主题。但是,他们的真实历史究竟怎样?八仙以何因缘而会合?会合于何时?为何其传说在民间如此之盛?这些问题,过去很少有人提出,更谈不上认真探究了,而且研究虚无缥缈的神仙,在常人看来,不仅烦难,也是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先生却敏锐地在人们熟视无睹之处发现了问题,并决心穷根究底,把这些与中国老百姓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弄个明明白白。他以极严谨的态度,将有关材料搜集殆尽,面对各不相同乃至互相矛盾、缠夹不清的记载传说,剔抉爬梳,正本清源,撰写成《八仙考》,对上述疑难问题作了原原本本、详尽无遗的回答。论文涉及领域很广,举证富赡翔实,阐释严密清晰。其考证功力,令人折服,并自此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论文完成时,他方届而立之年。他喜欢将取得成果称为开花,那么,在同辈的青年学者中,他是花开得早的。

《八仙考》发表后,先生利用春假回乡。四月二十六日,与通信将近两年的张企罗女士在“新松江社”喜结连理,婚后即携妻返回清华。岳父张琢成,是松江的金石书画家,曾在南京、上海等地执教,国学根底甚深,与他原在“新松江社”熟识的。

终于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小家,又到了在学术上开花结果的时候,如果能有安定的环境,该会有怎样的成就啊。然而此时,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一年之后,七七事变就爆发了。

以校为家

日寇的入侵破坏了和平、宁静的生活,抗战爆发后,华北局势紧张,清华准备南迁。但此时妻子产期将近,先生只得将她送回松江老家,谁知八一三上海战事又起,松江遭到轰炸,便又避居乡下。女儿汉明便在逃难中诞生了。不久,他得知学校已迁到长沙,急于赶去上课,而妻子产后不便远行,于是,他们只能在炸得面目全非的杭州车站匆匆分手。妻子怀抱刚满月的孩子去萧山投奔自己的老父和姐妹,而他则由此踏上去湖南的途程。从此,两人天各一方。他只身由杭徽公路到芜湖,再搭轮船到汉口,转至长沙。当时,清华已与北大、南开合并,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设在南岳,中文系在山上,饭后要爬三百多级台阶回宿舍,先生从此得了胃病。战时生活虽然艰苦,但师友同舟共济,精神是乐观的,偶尔还结伴游赏南岳风光,相互唱和,如一九三八年元日,曾与六七人出游,就留下了与朱自清的长篇纪游联句。不久,学校又迁到昆明,改称西南联大。他随校越走离家越远了,而妻子则带着多病的孩子辗转江、浙、沪一带逃难,担惊受怕,颠沛流离,虽也多次想去昆明与他团聚,终因关山阻隔,又有孩子的拖累而未能成行。在思念亲人的时候,他不免感到歉疚,一九四三年曾写有一首《鹦鹉曲·寄内》:“送君且向家乡住,相依还有个阿父。叹当初贫贱夫妻,可正值忧愁风雨。七年间鸳聚匆匆,万里天涯人去。想娇儿啼罢灯昏,最应是念着我处。”当时,正是这样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抛妻别子,背井离乡,毫不犹豫地追随学校,撤到后方。一时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教授云集,人才荟萃,大家怀着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忧国忧民之心,团结合作,各显神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不乏著名专家、学者。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战时兴办的西南联大,竟创造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一九四〇年夏,先生利用休假经安南取道香港回乡,和家人同住在上海。次年,儿子汉昕出生了。休假期满时,日军占领了安南,回滇道路已断。郑振铎先生邀他到暨南大学任教,他便向联大请假暂留上海。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他不愿僦居沦陷区,决心冒着危险通过封锁线,经浙赣路去昆明。哪知国民党节节败退,等他到安徽屯溪时,上饶、鹰潭皆已失守,浙赣路不通。被困数月后,跋山涉水,由江西绕道福建、广东,回到西南联大。总计行程八千余里,途经八省,历时整整六个月,这一段艰难的历程,先生都记在日记(一九八七年已由三联书店出版,题名为《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中。他曾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日寇的警戒线,也曾遇到国民党败兵的骚扰。有时一连几天,翻山越岭,全靠步行。跋涉的辛劳自不必说,还有水灾、空袭的威胁,再加上物价飞涨、小偷光顾,到了后来,旅费用尽,胃病发作,又染上了疟疾,但他仍坚持不断向西行,从未想过回头。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小言之,为了不负西南联大之约;大言之,则是为了青年,为了学术,为了国家。在上海时他曾以《辛巳岁除大雪,独坐寓楼,用东坡除夕诗韵》一诗表明过自己的心志:“风雨待鸡鸣,茫茫何时旦?……明年我西行,万里寻旧贯。丈夫厉壮志,未肯谢衰。安能坐困此,日数米与炭。”上海虽有老母、妻子儿女,但却是沦陷区,决非安居之地。在建阳、南平、长汀等地,他曾遇到挚友,也有东南联大、暨大、厦大等校的校长坚请他留下任教。与西南联大相比,那里待遇较为优厚,住房宽敞舒适,图书资料丰富。同行的旅伴,逐一留下,只有他一人,毅然决然、毫不动摇地向西走。不仅如此,在因旅费缺乏而告债、申请救济的同时,他仍不忘为西南联大采购图书。到达昆明后,连一天也没有休息,甚至顾不得讲述一路的艰辛,第一件事就是去问“本学期之功课如何”,为自己耽误了课程而不安。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上说:“我们都有一种观念,就是爱护国家,爱护学校。而且是以学校为家。一个学术机关,看成一个大家庭似的,这是清华特别的优点,别个学校就差一点。”的确,自毕业后到清华任教时起,他的命运就和清华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以学校为家,在学校与小家难以兼顾的时刻,宁愿舍弃小家。有了这种观念,万水千山也就难以阻挡了。

抗战期间,先生除在中文系任教外,还兼着联大师范学院的教职。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使他对提高青年的国文程度最为关心,并每以普及文化、奖掖后学为己任。一九四〇年,经他倡议,与朱自清先生等一起创办了《国文月刊》,他担任第一任主编,并负责诗文选读栏。刊物以“促进国文教学以及补充青年学子自修国文的材料”为宗旨(《国文月刊》创刊号《卷首语》)。为它撰稿的,多数是知名学者,也有一些后起之秀。在战时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大家在这片处女地上悉心耕耘,使之成为有志青年的良师益友和培养青年学者的园地,在大后方赢得了很高声誉。先生在《国文月刊》上发表的文章主要有《词的讲解》、《古文选读》、《俗言偶抄》、《论中学国文》等。在多年的教学中,他感到词最难为学生所领会,讲课时受时间限制,不能讲得很详尽,《词的讲解》便是为了弥补上课的不足而写的。原计划从五代到南宋选若干代表作品,一面逐句讲解,一面阐明词的体制声律的源流演变。后来抗战胜利,西南联大解散,只刊载了八期,写到温庭筠便中止了。鸿篇巨制,可惜未能完成,但仅就发表部分,已足窥全貌。他不是就词论词,而是将广博的学识,尤其是中西方文论渗透在一词一句的讲解之中,仔细剖析,娓娓讲来,有如与学生亲切的面谈,使读者在领略词的意境、感受其魅力的同时得到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其行文融会贯通,绵密精微,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这也正是他教学一贯的风格。这一水平,是后起仿效的古诗文讲解、赏析类读物所难以企及的。《古文选读》(两篇)体例与此类似。在注解中,他引用了不少史料。当时,为开“唐宋文”一课,他研读了新旧《唐书》、《宋史》和大量宋人笔记。在他眼中,历史有着无比的生动性,所以在读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后说:“如读一篇长篇小说。”(清华大学档案馆存浦江清《研究报告书》)对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他有着偏爱,说:“此文不但详清照夫妇之身世,并详南渡之际乱离状况,可作文章读,亦可当历史读也。”(《研究报告书》)在亲历战乱之后,他对古代文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史料、文学作品便通过自身感受而融为一体,选讲此文,显然寄托了他无限家国兴亡、世事沧桑的感慨。真可谓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了。

在上海休假期间,先生的主要成果,是完成了《花蕊夫人宫词考证》(此稿改定后,因《清华学报》印刷困难,延迟未刊,一九四七年才收入《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而发表)。这篇论文,纠正了文学史上的一桩错案。自北宋以来,研究者一直以为宫词作者是后蜀主孟昶之妃花蕊夫人。但夫人事迹既不载于正史,各家笔记又多疑误,各本所载宫词也颠倒错乱,真伪混淆。先生以史学家的眼光发现了《宫词》连用近百首七绝、“以小诗之体制,发挥长诗之作用”、“寓史家纪事之笔墨”的特色,在研究了新旧《五代史》、《十国春秋》及五代蜀国之传世史料的基础上,由“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一绝入手,据以考求,又证之以史料所载前蜀宫苑馆池之名,论定《宫词》为前蜀主王衍时之作。作者为前蜀开国主王建之小徐妃、王衍之生母、亦号花蕊夫人者,间或杂有其姊大徐妃与后主王衍诸人之作。同时,又考《宫词》流传始末,证其原本为九十八首,并排定顺序,比勘诸本为定本,于是《宫词》之真伪始明。问题的澄清,不仅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宫词》的内容与价值,而且对史学研究也具有借鉴作用。

桃李满天下

日寇投降,抗战胜利了。一九四六年夏,西南联大结束,清华复员。七月,先生回松江准备接家眷北上。到家后见二弟肺病垂危,老母年迈操劳,颇为焦虑,恰巧杭州之江大学又来相聘,他几乎想留居南方。正在此时,闻一多先生遇刺的噩耗传来,接着便收到了朱自清先生催他返校的书信。他说:“闻先生遇害,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满腔悲愤化为责任感,他再次作出了无悔的选择,决定北上。十月,先生携妻儿坐海船经秦皇岛回到清华园。战时不安定的生活和郁闷的心情,已摧垮了他的健康,胃病时时发作,但为了继承亡友的遗志,返校后,他马上接过闻先生的工作,开了“楚辞”课,并与朱自清先生等一起整理闻先生遗著。为准备授课,研究兴趣又旁及古史和古代天文。然而,时局使他不能再埋头于书斋了。一九四七年“五·二〇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后,他在清华、北大两校教授的《为反内战运动告学生与政府书》上签了名。也曾参加过罢教活动。一九四八年七月,朱自清先生依例可休假一年,委托他代理清华中文系主任。不料八月十二日,朱先生因胃溃疡开刀,不幸病殁。他受到极大震动,痛感“清华中国文学系再遭受一大打击”,不顾自身的病弱,在教学、料理系务的同时,又承担了主持编辑《朱自清全集》的重任,以更加兢兢业业的工作,作为对亡友最好的纪念。

此时已临近解放,局势动荡,物价飞涨,少数师生设法南迁或出国。先生接触了进步思想,相信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决心留下,迎接解放,并去挽留过几位教授。无奈对方去意已坚,挽留无效,仅只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而已。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清华园先于北平城而解放。他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时代,以小学生般的热忱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经典著作。一九五一年夏,他有机会参加土改参观团,到郿县、长安、临潼等地参观,虽为时不过月余,但接触实际,接触人民,思想收获很大。

抗美援朝期间,清华中文系教师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决定集体编写《祖国十二诗人》,并将稿费全部捐献给志愿军。先生承担了《屈原》一文的撰写工作。自开设“楚辞”课以来,他一直在研究屈原,考证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的生年月日。对此正史没有提供材料,唯一的依据是《离骚》开头的两句。他发现前人据此研究的结果有误,原因是战国时所使用的是岁星纪年法而非干支纪年法,而岁星纪年法有超辰。这需要对战国秦汉间的岁星纪年作通盘考虑,进行精确计算。为此,他凭着青少年时良好的数理基础自学了微积分。深入钻研现代天文学和古天文历法,常常忘却寒冷与疲倦,后半夜起床看星象,反复进行计算,终于得出了屈原生于公元前三三九年,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庚寅,即阳历二月二十三日的结论。这一重要成果,公布在《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一文中(载《历史研究》一九五四年第一期)。从此,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辰之谜被解开了,而论文的意义却不止于此,它广泛涉及了岁星纪年的各个方面。这些问题,牵涉多种学科,本需各科专家协作,才能解决,而他竟独力完成,其文理兼通的造诣之深在中国古典文学界亦是罕见的。

一九五二年秋,全国院系调整,清华成为工科大学,其文理科与燕京一起并入北大。先生从此在北大中文系任教。

一九五四年秋,文化部委托先生为《杜甫诗选》作注。常见的诗文注释读物,往往避难就易,有现成资料的词句详加解释,费解之处却避而不注,而这有时恰是读者阅读的困难之所在。这种做法,为先生所不取。他根据平时学生的疑难,从确定注释条目到释文的推敲,处处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宁肯自己多费力,也绝不马虎。约稿时间紧,胃病又频繁发作,他担心因体力不支影响任务的完成,特邀浙江师院中文系讲师吴天五(鹭山)合作。两人一南一北,素未谋面,为注杜诗商榷疑义,往来书信上百封,近六万字,结下了一段翰墨因缘。一九五五年八月,在参加肃反运动每天开会的紧张情况下,杜诗注脱稿(《杜甫诗选》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诗注稿交出后,先生胃病大发,卧旬日后仍照常上课。不久,再次发病,为不误教课,勉力支持。一九五六年三月,终致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并发腹膜炎。因身体虚弱不宜手术,用保守疗法。出院后按医嘱应休息两月,他怕耽误功课,只休息了二十天。上课后又立即赶课,以求完成进度。先生身体更加衰弱,只能靠流质半流质维持,体重不足四十五公斤。当时实行口试,到期末考试时,他只能躺在床上,把学生一个个叫上楼在病榻前进行。一九五七年四月,北大安排先生到北戴河疗养。八月三十一日,新学期即将开始,疗养结束,正在准备启程返京之际,十二指肠溃疡再次穿孔。当即施行手术抢救,但当地缺乏手术条件,氧气不能及时运到,先生的心脏,在手术台上就停止了跳动。时年仅五十二岁。噩耗传出,亲友师生,无不痛悼。九月八日,追悼会在北京嘉兴寺举行。先生遗骨葬在万安公墓。

先生一生执教,满腔心血,都灌注在莘莘学子身上。他的学生遍布文化教育界,不少已成为知名专家,正如北大为庆祝他从教三十年赠送的锦旗上所写:“桃李满天下”,这是最令他感到快慰的。他常说,教书好比唱戏,一上讲台就要拿出浑身解数。晚年身体不好,常常是上课前躺在床上无力动弹,一进课堂却精神抖擞,不显病容,甚至忘记按时下课。人们只知他讲课声情并茂、旁征博引、酣畅自如而又周密严谨,哪能想到他为此所耗费的精力是常人的许多倍。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琴棋书画、吟诗作赋、填词唱曲等等,在他看来,不只是业余爱好,更是教师应有的修养。从现存的近百首诗词曲作便可见他于此道之精,所以能从诗人的角度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训练他们的多种能力。他精通音律,尤其喜爱昆曲,讲到戏曲,总要唱上一段。不少人回忆他上课情形,都提到这一点,可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之深。

先生博及群书,学贯中西,其学识之渊博为人所公认,恰如吕叔湘先生对他的评价:“在同辈以渊博称。”(见吕先生为《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一书所撰《浦江清小传》)。他治学范围很广,文、史、哲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尤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著。不了解的人只注意到他的精于考据,这是不全面的。由于熟习东西方文化典籍,没有语言隔阂而能自如地驾驭各种中外资料,又有进步的哲学思想和文艺理论为指导,他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着不同于国学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既有古今中外的纵向、横向的比较,又有文史互证,而为了实事求是地评价文学现象,严密的考证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越是博学,他越是谦虚谨慎,治学态度更为严谨,不轻易下笔。虽生平积累了许多研究资料,但发表的著述不多。他曾有志于撰写《中国文学简史》与俗言词典,却因英年早逝而未能如愿,令人为之痛惜。他逝世后,部分论文由吕叔湘先生主持而汇集成《浦江清文录》(一九五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九年重印时,又附入《诗词》部分)。一九八七年,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的部分日记(《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一九九三年,在发现了他一批用笔名发表的文章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浦江清文史杂文集》。

(原载《学林往事》,朝华出版社二〇〇〇年版。)

同类推荐
  • 学理与诗意的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

    学理与诗意的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安徽大学教授、博导、评论家赵凯自2000年至今撰写并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45篇。赵凯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理论研究的专家,这部评论集的文章主要针对安徽本土的文艺现象有感而发,正是作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的成果展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深刻的历史意味。收录的评论文章曾陆续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艺报》《文艺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安徽日报》《安徽文学》等报刊,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 我说你看

    我说你看

    本书内容包括:社会这棵树、乱套了、恨郎不狼、坟头上的风景、抢救男人、楼的高度、草的级别、老的疏放、动物表演、鸟语兽言、蛤蟆三条腿等内容。
  • 绽放:第二十二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作品精选.B卷

    绽放:第二十二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作品精选.B卷

    《绽放:第二十二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作品精选》集聚第22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二等奖实力派获奖作者的全新代表作品,分为AB两卷,本书为B卷。获奖者们用极富想象力、个性张扬的文字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述说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他们写童年里最纯真的快乐,青春里初见般的美好情愫,为梦想不懈奋斗的坚持,城市与乡村生活之间的平衡,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思考……曾经的叛逆、迷茫、矛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蜕变,与世界、与自我和解。书中作品展现了当前青少年的文学追求与想象力,以及获奖者们的文学才华,有利于让青少年读者爱上文学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 秋吻落叶集

    秋吻落叶集

    “微小说”是“微博”的伴生物,它在微博上上传、阅读,可视为“微博小说”的简称。微小说和随之出现的“微童话”“微寓言”,初步构成了“微文学”的三副面孔,和“微信”“微电影”,共同把“大时代”“小时代”,推进到“微时代”。在DIY成为时尚,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微小说”和“自媒体”一样,也成为一种“自小说”“自文学”。这种文学形式一出现,就和它的传播载体网络微博、它的上传及阅读终端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标志,成为青年人的新宠。
  • 震撼心灵的生命感悟(中华阅读文库)

    震撼心灵的生命感悟(中华阅读文库)

    《震撼心灵的生命感悟(中华阅读文库)》本书精选了最优美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和其中阐释的哲理,让青少年的心灵受到鼓舞和升华,让青少年更有信心和勇气地去梦想与憧憬,活得更有激情;让青少年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绝望时,从中汲取力量;让青少年在惶惑、烦恼、痛苦和失落时,从中获取慰藉;让青少年在面对一切感到木然时,心中涌起无限的亮色;让青少年在青春的冷淡与叛逆情绪中,被生活的真善美所感动……
热门推荐
  • 多重领域

    多重领域

    男主角经常会做一些奇怪的噩梦,这些噩梦一次比一次诡异,一次比一次惊悚,在一次一次的噩梦之中,男主角经历了各种都市与民间传说,也从中寻找到了生活中无法经历的别样刺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笑林广记)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笑林广记)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这个女仙不好惹

    这个女仙不好惹

    【无cp】人狠话不多,天然黑呆萌女主?理工科少女凭借现代知识闯荡修仙界!异世而来,两段记忆,身怀密宝,四方觊觎。缘起缘灭,纷争再起,真相往往比现实更加残酷。从不惹事,也不怕事,符阵道器,打倒一切宵小。且看空岚,破碎万年封印,重启无上仙路!
  • 九龙霸体诀

    九龙霸体诀

    大千世界。诸圣迭起,万雄逐鹿。东荒人族剑客,三尺青锋,剑道通神,谈笑间,可诛天地神明。西域毒人蛇女,剥皮画人,阴魔毒盅,阴煞凝,九转苍穹泣血。南境兽血蛮妖,灵驭万兽,蛮纹通天,蛮纹动,持蛮夺尽九天。北原巫部灵媒,唤灵无尽,剪影乱天,巫神祭,颂歌传扬天元。少年身骑龙雀,自阡陌中崛起,踏上了这无尽征途。
  • 薄命是红颜

    薄命是红颜

    历史似乎只是由男人写就的,女人们偶尔参与其中,身影也往往被夹在了缝隙中成了—枚标本或书签。《薄命是红颜》选取了近20位历史上的女名人,大体每人一篇——既非人物小传,也非名人逸事传奇,而是一个齐整的散文系列,作品每每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紧扣人物一生中重要的“点”进行叙述、铺陈、议论,读罢可思、可感、可叹。
  • 土神铲七

    土神铲七

    一铲开天地,两铲定乾坤,三铲知深浅,四铲辨真伪,五铲寻真穴,六铲阔路宽,七铲收珍宝,逍遥人世间。讲述土神铲七的传奇一生。
  • 我是时间大富豪

    我是时间大富豪

    【读前须知:在这里,牛奶是两分钟一袋,因为在这里时间就是金钱!】——要那么多时间有个屁用?——用处大着嘞!听我说说你可别眼红尿急啊!西施想到这里吃肯德基、看韩剧?没问题,给老子伺候好了,给你时间让你回来!张飞死不瞑目?想再挥刀砍人?没问题,帮老子打江山,老子让你回来耍AK!你想回到古代体验野人生活?满足你,不过以后每顿饭都要给老子备八菜三汤一糕点!什么?你想借时升仙?好的,先给我你的一半功力,老子给你用不完的时间去修仙!你呢?来抢我时间的?去尼玛的,老子让你变成猿猴,裤子都不给你穿!——我是时间大富豪,时间跟我是老表!PS:建议群:见广告楼一楼.进来给冠某提建议吧!另:求票求赏求收藏!
  • 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

    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

    本书是「ONE·一个」人气作者邵艺辉(@红拂夜奔不复还)首部短篇小说集。收入发表于「ONE·一个」App超高人气《一生要爱多少人》、《忍不住》、《一夜情的危险》、《白贞贞》全部作品,及作者全新作品《不再掩饰》、《报警器》、《哥德巴赫猜想》等。邵艺辉的小说以充满辨识感的语言风格和深厚的编剧功力,书写的每一个小说都有很强的电影感,甚至被评为“每一个小说都打在心上”,是一个写畅销书的真正的小说写作者。
  • 归1之曙光归来

    归1之曙光归来

    为了抵抗不可力敌的敌人,张墨作为“鲜血”被送往200年后的未来,在量子意识实验中,受到袭击,拥有了突破“宇宙膜”的能力,一个普通英雄在诸天万界的成长开始了。究竟是个人重要,还是整体重要?当文明和个人的阶位不断提升时,他最终会怎样?随着个人和文明的阶位不断自然提升,从他的道德观念出发,他必定是越来越高尚的,最终也必定会拥有大局观意识。人到底应该苟活一世,还是该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世界,奉献自己的一切?理性和感性到底谁才是我们最重要的?我们未来的路又在哪里?一切答案,请见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