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集中的趋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和更方便的能量形式和能量转换的手段,最主要的是电能的广泛运用。企业的选址不再需要靠近煤矿铁矿和交通枢纽,企业选址更自由化。人类的需求也逐步转向了服务。城市出现分散化,郊区化也开始大规模出现。市区面积大幅增长,人类居住条 件逐步趋于舒适。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供给”条件的变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以电磁感应定律、有机化学突破为科学基础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新一代主导部门:电力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找到了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的工业手段——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和更方便的能量形式和能量转换的手段,最主要的是电能的广泛运用。
1870年后,各种电器相继发明,电力、电器、电机工业迅速发展,列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重要发明情况。在美国,1880年建立了第一个发电厂。17世纪90年代,电动机这一划时代的动力工具在工业中得到普遍应用;在英国,17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电力工业,1919年全国电站安装总量达到了90万千瓦;在德国,1894年电站装机容量仅3.9万千瓦,1913年增加为360万千瓦。德国成为了当时电力、电器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描绘了1900年巴黎博览会上电的利用。
汽车工业作为一个后向联系极为广泛的部门,具有极强的带动和波及效应。在美国,从1895年起,汽车制造业成为正规的工业生产,进入20世纪后,汽车生产迅速发展。1900年汽车产量为4000辆,1914年增加到568781辆;在英国,1877年发明了四冲程发动机,1895年造出第一辆汽车。到1913年汽车产量已达34000辆。
二、经济机会分析及企业选址
1.从供给条件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不同地域所造成的成本和市场优势的差别不那么大了(当然他们并没有消失),企业的选址更自由了。
从能源看,能源投入从煤扩展到了石油、电力,电力网络使动力成本的地域分布更加均匀,电动机的发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原料上看,非铁金属补充了铁金属,企业的选址不需要靠近煤矿和铁矿。
从交通看,运输成本的差异也缩小了。大规模便捷的铁路运输以及广泛的公路网降低了运输成本。后者反映了内燃机发明的影响。以卡车为例,在卡车发明以前,货物的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再用马车进行集散。因此早期的工业用地通常位于市中心和铁路的交叉口附近。卡车运输使得工厂可以直接建立在郊区,郊区的地价便宜,税率低、土地宽阔以便工厂的流水线作业。不断降低的运输成本将许多经济活动从19世纪的地理限制中解放出来。
从通讯看,固定电话、收音机和电视的出现使得信息沟通更为便捷。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以及电视收听、观看新闻和各类比赛。就观看赛事而言,已经不用到比赛现场。美国有话机居民户占比如所示。美国有话机居民户占比2.从需求条件看。人类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人类的需求逐步转向了服务,如医疗、教育、娱乐。这些服务不一定在大城市才能获得,在中小城市也同样可以得到。
年份新英格兰中大西洋东北中部西北中部南大西洋西南中部山区太平洋址不再需要靠近煤矿、铁矿和交通枢纽。如果说煤时代的工业布局是围绕着矿区、运河及铁路线兴建的话,现在则是沿电网而建了。企业选址更自由化,城市出现分散化。例如在美国,此时工业城市在美国各个地区都涌现起来,甚至远西部和南部地区也涌现了大批工业和商业城市,而尤以中西部最为引人注目,芝加哥、底特律、辛辛那提、圣路易斯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
三、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多中心城市、郊区化
人类进一步向城市聚集,但城市分散化、城市郊区化。
1.人口快速增长。全球人口1900年为16.5亿,1930年为20亿,1950年为25亿,1960年为30亿,1975年为40亿。
2.城市分布出现了分散:多中心城市。就人口迁移和城市分布看,人类进一步向城市聚集,但城市分散化。在19世纪,企业选址受技术和消费者约束,只能局限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特别要选在煤铁矿、铁路或水运便利的地方。而在20世纪企业选址就容易得多了。
在美国,人口分布在各地区间也逐步趋于均衡,如所示。
美国各地理区域人口分布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3.人口在特定城市的分布也出现了分散:郊区化。交通技术的变革,尤其是以电能照明的街道、地铁的运行和后来的汽车及机动公共汽车的使用,使很多人从中心城市搬到了城郊社区居住。
(1)有轨电车的出现,使得居民的出行距离增加,使得城市边界向外延伸。“1888年到1918年间,路面电车革命性地改变了许多城市的交通。”
(2)从英国的数据来看,“1886年,英国电车线路不到779英里,1900年达到1040英里,1907年达到了2232英里。”
(3)在伦敦,“新的地下铁道,旧地下铁路系统的电气化,电车和公共汽车逐渐加速了……人口向郊区迁移。”美国每百人汽车拥有量如所示。
美国每百人汽车拥有量(4)“私人汽车的出现更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居住地点到工作地点的距离(通勤距离)相应也不断增加。例如在曼哈顿就业的律师平均的通勤距离,1898年为6.95英里,1938年为10.56英里,1973年为15.3英里。在波士顿就业律师的平均通勤距离,1911年为5.9英里,1956年为7.7英里,1971年为8.3英里。”
美国郊区人口占比在1960年前后超过了中心区人口,如所示。
美国都市中心区人口和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情况四、城市发展与居住情况1.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
(1)城市发展。新技术最先在城市里得到运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建了许多街区和宽阔的道路(砖石路和沥青路),电力照明系统取代了昏暗的煤气灯,有轨电车取代马拉街车。描绘了1915年的芝加哥。年的芝加哥城市的富有阶层和贫穷阶层之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在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比如,电影基本上是一种属于城市的娱乐方式。
“1910~1930年,美国国内大量的城市家庭都用上了电。”
随着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变革,城市市区的面积在此时有了快速的提高,市区的面积基本在这一时期得到定型美国主要城市市区面积情况单位:平方英里1911年之间……“每所住房所住人数”已经有了降低。
2.20世纪中期。“1945年以后,家用电器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长。家用电器的使用,特别是空气净化器和洗衣机等节约劳力的设备的使用,对于美国生活结构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都是意义深远的。由于家庭所需劳动量的减少,中产阶级家庭很少再有人雇佣家仆,而这在以前是非常普遍的……同时家用电冰箱和汽车的广泛使用……不需要频繁地长距离跋涉到商场购物,人口的分散居住……成为可能。”
人们的生活、工作、购物和娱乐可以完全在城市的郊区周边地区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