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后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文天祥在20岁时就中进士,理宗宝祐四年(1256),对策集英殿,擢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向皇帝祝贺,认为得到了一位贤才。因为文天祥在对策中,对时局、国事和民情都有一针见血和直抒胸臆的议论和评价,在社稷危亡之际,他更为关心的不是学问,而是国家民族的命运。
景定(1260~1264)初年,文天祥就以自己的不畏权奸而闻名朝野。他力谏理宗不要重用号称“董阎罗”的宦官董宋臣,而董宋臣恰恰就是文天祥的顶头上司。结果,文天祥被排挤出临安,差知瑞州(今江西高安)。度宗即位后,他又被重新召回临安,相继出任礼部郎官、尚书左郎官等职。然而生性耿介忠谠的文天祥再次得罪了朝中台谏,被罢去所有职务,第二次被排挤出官场。咸淳六年(1270),文天祥再次被召回临安,出任崇政殿说书、学士院权直、玉牒所检讨官,并由此进入了朝廷权利的中枢机关。可是这一次,文天祥又得罪了权相贾似道。他在草拟制书时,针对贾似道一次次借口养病退休而实际上要挟度宗的行径提出了批评,于是他第三次被排挤出了官场。
德祐元年(1275),元军在芜湖丁家洲大败贾似道率领的宋军,宋军水陆两军主力几乎全部丧失,长江防线顿时崩溃,临安危急!南宋朝廷已经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只有号召各地勤王。然而诏书发出了一道又一道,各地的响应者却寥寥无几。时任江西提刑的文天祥毅然提兵勤王来到临安府。但此时,元朝大军已经进逼到临安城下。南宋的两位宰相留梦炎和陈宜中置国事于不顾,相继潜逃。谢太后决心向元军主帅伯颜投降,为此,半日之内升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并派其赴元军大营议和。在元营,文天祥不为所屈,义正辞严地进行抗争。伯颜见其拒绝在投降问题上合作,遂将文天祥扣留不返。
就在文天祥在敌营一次次拒绝元人威逼利诱的劝降活动之时,南宋末帝赵显却已经率文武百官,向元朝正式投降了。但宋恭帝的两个兄弟——赵呈和赵呙,却在张世杰的护送下远逃闽广,并组织起流亡政府。看到希望的文天祥,从镇江趁夜逃亡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文天祥曾欲请两淮之兵合纵抗战,但不为所用,且遭到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李庭芝的猜疑。于是辗转逃避,泛海至温州,复收兵转战。后终因力寡势孤,屡战屡败,在海丰北面的五坡岭被元军张弘范部击溃并俘虏。文天祥终因力寡势孤,屡战屡败。
祥兴元年(1279),张弘范率元军水师对南宋行朝进行了最后的围剿。文天祥也被挟持到了厓山。张弘范企图借重文天祥的影响力,说服行朝投降,这当然遭到了文天祥的拒绝。文天祥在零丁洋上(广东中山南边的海面)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作为自己的回答,诗云:“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后慨叹:“好人好诗!”
此后,文天祥被押解到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非常敬重他的人品和才学,指示有关官员加紧进行劝降工作。元人先后以其妻女、弟弟劝降,甚至派出投降了的宋恭帝和另一位状元宰相留梦炎出来做说客,都遭到了文天祥的断然决绝。忽必烈仍然不甘心,再派平章政事阿合马出面劝降,开出元朝宰相的价码来利诱文天祥,文天祥终究不为之所动。
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誓死不屈的文天祥最终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时年47岁。人们在收敛他的遗骸时,发现了他临刑前写给自己的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