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万兴学校
林家村因为人口少没有正式的小学点,就在邱得志从深圳回去办万兴私力校之前,村里的临时教学点也因为学生不齐,教师出去务工,而开不起课,只好把教学点并到别村去。这样一来,有学生或家长嫌上课远,失学率也就上升起来。
邱得志回去把私力校开办起来之后,局面得到了快速控制,不但本村的失学率大大降低,连外村的外村看到私力校出了成绩,也赶过去读,失学率也逐年下降起来。
在外务工受挫的人也及时把亲身经历反映给正在家乡接受教育的学生:有智吃智,无智吃力,无智无力吃亏。挣钱不费力,费力不挣钱。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学习文化闯天下。书到用时方很少,才逢展际才知无。有人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没有文化就象山野小道,艰辛难行;小学文化就象乡村路道,能行,却不入时,上不了现代交通工具;初中文化就象乡村机耕道,有点现代,却承不了重载;高中文化就象县道路,基本入时,却不时髦;那大学文化才更象省道、国道,专业性再强的才象高速道。一级比一级高,一级比一级见识广,变通和速度才更快。当然自己也要舍得去努力和创造,守着一条高速道不经营,那也是荒道一条。
就在邱得志的万兴私力校的新校园在关帝庙旁建起来之后,那招生情况更是火爆,有家长带着孩子硬要前来插班读。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标准的教室再也容纳了更多的课桌,邱得志只好婉言谢绝了,言明有空位再来。家长被劝说得很无奈,孩子也带着哭腔不想走,可没有办法,还是只能上别处去读。那时每个年级最多才开设两个班,一般是一个班,又开设有初中班,再多开班,教室和老师也不够。
随着几年时间过去,私力校的教学成绩逐渐显现出来,除了在读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上进之外,从这里出去的高年级学生顺利地考上了初中,考上了高中,那读高中的,成绩还是优秀,不偏科,还有顺利考上了大学,还回来感谢私力校给予了好的启步。林家村出了真正的大学生,再不是‘‘三届不中,名落孙山。’’了。家长和学生在自己高兴的同时,也为林家村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由衷感谢邱得志和他的教学团队,以及那些为私力校提供帮助的人。
可就在这时,有人竟为学生出成绩争论起来,有人认为是邱得志甘愿做人梯办好了私力学校。有人认为私力校的新校园就是福地,宝地,学生坐进去不用努力学习就能出成绩。可有人反驳说从私力校出去读高中上大学的是没在私力校坐吧?怎么又出了成绩?以前村里的临时小学点也在私力校附近,咋出不了成绩?持第二种观点的人是相信村里的一个传说。说是传说也不是传说,是有字有据的。
原来林家村里一直流传着一段简短的顺口溜:帝庙旁,莫坟葬。留重用,建学堂。这段顺口溜不但能在关帝庙内的石墙上看到,林家村人的老族普和老坟碑也能看到。实事也是如此,关帝庙周围就是没有葬坟。
林家村人修房建屋,看地建坟,总要请个风水先生前来查看一番,风水先生无一例外都会登山小金山环视林家村一周。有风水先生看后点头说:‘‘小金山下,关帝庙旁,既有阴地,又有阳地……头枕小金山,不出武官,也出文官……’’‘‘家中出‘官’,人人稀罕。’’谁家不想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可就是没人敢破顺口溜的规。林家村的算卦老先生和风水先生是家传艺,自然知道林家村的山势地形,谨遵祖训,却不敢在村里多言多语,所以不能显近。
林家村人到了林学雨当村干部那一代时,有人想破了顺口溜的规,还去给林学雨求情。林学雨说:‘‘关帝庙的存在按传说算起来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老祖宗能守那条规,我们为什么不能守?’’林学雨不但不答应谁敢去破了顺口溜的规,还规定关帝庙广场下周边一百米内都不准修房建屋和葬坟,还在村里的会议上说,要求林家村人共同去遵守。
大集体生产时,粮食产量不高,上级部门要求把关帝庙广场铺上泥土来种庄稼,林学雨没有去实行。田地下户时,有人建议把关帝庙旁边环小金山一周的土地分下户,林学雨还是没实行,而是划规为集体土地,既不允许人去耕种,也不允许人为种树栽竹,长树长草,全凭自然。似乎在等待顺口溜传言的到来。直到女儿林尚英把积资款交到自己手里谋划修私力校的时候,林学雨才觉得时机到了。当私力校在林家村集体土地上不费多少口舌建立起来后,林家村人没有异议,更佩服林学雨大公无私的坚守。那时按筹钱人的意思还与邱得志签定了一份协议,即:私力校为林家村共有设施,邱得志拥有经营权,若条件许可收为集体,到时再议。
就在邱得志私力校发展的同时,公立学校的教育体制也在逐渐改变:当地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师编制被纳入公务员行列,教师工资由财政付发,教师实行招聘考试上岗,顶班制完全被淘汰。
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看到万兴私力校出了成绩,又看到林家村没有公立学校,于是派人前来商议说把私力校收并到公力校去。邱得志没有意见,却也说:‘‘私力校是林家村在深圳的人筹资修建的,我只有经营权,把我和我的教师团队纳入公立范围我当然高兴,但要把校舍纳入进去得去问问雨叔和尚英姐他们。’’
上面的人又找到林学雨说明来意。林学雨说:‘‘好啊,还是在深圳的儿女们想得周到,当初建私力校就按外面的标准来建,虽然规模小,却不落后,不过这事是还得要经过她们同意才行。’’来人还说要借助私力校现有的成绩把当地教育发展起来,不但要扩大小学办学规模,还要建初中校园,希望能得到林家村在外的人帮助和支持。
林学雨及时把家乡的信息反馈出去。在深圳,以林尚英为代表的私校筹钱人同意把私校并到公校中去,同时对在村里大修公立学校感到很高兴,也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
待一切手序谋批下来正式开始扩建学校时,林家村在外的人已筹集了一笔资助金汇到了林学雨手里,由他负责资金使用情况。新学校的小学部是在私力校旁边扩建,初中部是建在关帝庙广场旁。林家村在外的人除了为修学校捐款外,还承诺待学校楼房修好后,愿意为学校完善软件环境提供帮助,具体到项目上那就是捐赠电脑,捐赠图书,捐赠实验设备。
半年时间过去了,林家村的公立学校建成了,在学校取名上,大家意见统一,没有叫林家村学校,而是叫万兴学校。邱得志任校长。原来私力校的其它老师均通过考核转了正,正式称之谓‘‘人民教师’’。新学校分小学部和初中部,小学部可以随意招收适龄学童就读,初中部则是分流大乡镇的学生前去就读。这在村里竞开起了初中教学,这在本地市县算是一个特例。
新学校建起来了,林家村在外的人既是捐款,又是捐物,新学校挂牌时,要请外面的人回去剪个彩,题个词,自然少不了林尚英回去。剪完彩,论到林尚英发言,只见她走到话筒前:‘‘尊敬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出席家乡建好新学校的彩。如果说要因为我们的捐赠说些什么的话,那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我们的付出是应该的。与将要长期坚守在这里奉献青春和热血的教师们相比,我们还显得微不足道。在这里,我倒由衷敬佩和感谢一个人,那就是现在万兴学校的校长邱得志,想当初,他是何等的苦恼,可他却抛开了一切,甘愿做人梯,回家办私校,是他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林家村在外的人……’’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我和林家村的许多人去了远方的城市深圳,那是一片火热的地方,我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与城市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是远方的城市滋养了我们的青春,我们才有能力来回报故乡。今天,远方的城市发展算是获得了巨大成功,可有一项活动却在年复一年热烈地开展,有人也许要问是什么活动?我来告诉大家,那就是每年一届的深圳十一月读书月活动。那里正崇尚着一种理念,那就是:因热爱读书,让一座城市受到尊敬。当我回来的时候,大家有了统一的意见,那就是为新学校立一块碑扁,大家请看……’’
这时,有人拉开了一幕红布,一块碑扁渐次露出,上面赫然写着:让一座乡村因为重视教育而受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