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北麓,燏(yù)水两岸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她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樊川。在这个山青水秀的世界里,星罗棋布般地点缀着八座佛寺,号称“樊川八大寺”,包括:兴教寺、华严寺、牛头寺、观音寺、云栖寺、禅定寺、法幢寺和兴国寺。其中,兴教寺由于所处的地势既高、规模又大,以及玄奘法师的影响力而被列为八大寺院之首,闻名中外。
兴教寺座落在樊川的东端,今长安县杜曲东南的少陵原畔,距西安约20公里。是为迁葬玄奘法师的遗骨而兴建的。
玄奘法师于唐麟德元年(664)在玉华宫(今陕西铜川西北)圆寂,被安葬在今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但是,此地离京城很近,唐太宗每每遥望白鹿原就想起了与玄奘的情谊,常常伤心难过。于是决定将玄奘法师的遗骨迁往风景优美的樊川,并建塔以资纪念。后来唐肃宗到此寺游览,题塔额“兴教”二字,意思是大兴佛教。从此,寺院便以“兴教寺”为名。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曾修葺过一次。清同治年间,寺内建筑被兵火焚毁,仅存寺西慈恩塔院内的玄奘、窥基、圆测三座砖塔。1922年和1939年曾两度重修。1949年后又翻建一新,并具有了一定规模。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寺内的正殿、藏经楼以及长方形敞亭等都是近代的建筑。
兴教寺座北朝南,山门门额上书“护国兴教寺”、“法相”、“庄严”9个金色大字,光彩夺目。进入山门,寺院的大殿、卧佛殿、藏经楼和塔院等核心建筑在古木与翠竹的婆娑摇曳中,一字排开呈现出来。左右两侧更有钟鼓二楼遥相呼应。大雄宝殿位于寺院的中部,是一座五楹大殿,殿内供奉着一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以及50年代缅甸游客赠送的白玉弥勒佛像;大殿后是卧佛殿,殿中供奉着一尊金身大卧佛,殿堂上经幡飘垂,香烟袅袅。西侧配殿中有许多碑碣,其中的《玄奘负笈图》石碑,雕刻着年轻的玄奘法师身穿短衣,足登布履,手执雨伞,背负着满装经卷的行籍,西行取经的生动画面。玄奘法师的两大得意弟子圆测(613-696)与窥基(632-682)的石刻影像碑也保存在此。
寺西是慈恩塔院,塔院内耸立着三座仿木结构的砖塔,中间的一座是玄奘法师遗骨舍利塔,高23米,共5层,每层皆有砖雕斗拱和门棂。底层南面为拱形券洞,内供泥塑彩绘玄奘坐像一尊,为清代遗物;底层北面嵌有石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一通,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该碑因是唐文宗开成四年(830)篆刻,年代久远,故今字迹已有剥落,且模糊不清了。东面是新罗(今朝鲜)僧人圆测的墓塔。圆测名文雅,其祖父为新罗国王,但他很小就出家了。贞观初年,年仅15岁便来到长安。唐太宗非常赞赏他。玄奘从印度回来后,他便投师门下,潜心研习佛学,并精通了瑜伽教义,著《成唯识论疏》、《仁王经疏》、《解深密经疏》等著作。曾被召为长安著名佛寺之一的西明寺大德。传说他常常与窥基互争高下,玄奘在慈恩寺为窥基讲述新译的《唯识论》时,圆测买通了门人前往偷听,玄奘刚一讲完,圆测便立即自设讲堂向僧众讲授。西面是窥基的墓塔。窥基字洪通,唐右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出家时仅17岁,跟随玄奘学习梵文和佛教经论。25岁便参加了玄奘的译场,以后又从事著述。28岁参加了《成唯识论》的翻译之后,又为它作了述论,详加解释。他所作的述论有十四部之多,号称“百部疏主”,又因他常住大慈恩寺,故世又称之为“慈恩大师”。
圆测与窥基直承玄奘学说并加以发扬广大,在唯识宗的创立过程中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而将二人之塔立于玄奘法师塔左右。两塔均低于玄奘之塔,高7米,结构亦相同,内各有泥塑造像及石刻塔铭。
寺院东部是藏经楼,珍藏着近万卷经书,如唐人手抄经1卷,以及《藏经》、《续藏经》、《大藏经》和多片巴利文的《贝叶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