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东南,距离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北4公里处。隋开皇年间名为灵岩寺。据《唐书·五行志》记载,唐垂拱二年(688),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过后,灵岩寺所属县内,突然形成了一座20余丈的高山,以及一个巨大的水池,水池中还呈现出龙的形状,仿佛是从地下喷涌而出一样,令世人惊叹不已。刚登基不久的武则天认为,这是上天给她的一个吉祥之兆,值得庆贺。遂将该县改名为庆山县。灵岩寺也因县名而改称为庆山寺。与此同时,另有一些人士则认为,这是地气不合而造成的结果,地气不合的原因则是因为女人做了皇帝。因而,这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武则天听了大怒,立即将持此言论者发配或斩首。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就此发表意见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又对庆山寺进行了整修,并建成了舍利塔和地宫。这一工程直到开元二十九年(741)方告结束。由于皇室的重视,使庆山寺的香火非常兴旺。直到唐武宗(814-846)灭佛时,该寺被毁。直到唐咸通五年(864)复修,名鹫岭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又改名为护国寺。北宋以后寺院渐毁,寺院中的宝物多被湮埋地下,直到发掘前,这里仍是一片良田。
1985年5月5日,新丰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砖砌券室,该券室距离地表约有6米。据出土的《上方舍利塔记》碑记载,该券室是唐代庆山寺中上方舍利塔下安置释迦如来舍利的精室。该精室为正南北方向,平面呈甲字形,由斜坡道、甬道和主室三部分构成。斜坡道长4.67米,甬道分前后两段,首段宽短,长0.75米、宽1.15米,后段长1.34米、宽0.95米。共出土了金、银、铜、石、玻璃和陶器等质地的精美文物共127件。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棺、银椁、释迦如来舍利宝帐、《上方舍利塔记》碑和壁画。
金棺和银椁是一套完整的唐代棺具的展现。金棺置于银椁内,银椁被安置在铜质鎏金珍珠“工”字形须弥座上。通高28厘米。
须弥座的上沿围以透空栏杆,杆内有门;座下端四周作如意云头壶门。出土时,座面铺金花锦衾。
银椁长21厘米,大头高14.5厘米,宽12厘米;小头高10厘米,宽7厘米。椁下是长方形镂空座,上有弧形椁盖。盖中央铆钉鎏金宝相莲花,莲花花蕊以白色玉片和红玛瑙球做成,并装饰有粗银丝挽成的螺旋形塔饰。盖两边分别嵌以蓝宝石和水晶石,宝石上均有银丝塔饰。椁前錾刻有门,门楣上是兽面衔环鎏金铺首,左右门扉上各有一个鎏金菩萨雕像,两像之间是一对鎏金佛足。椁后饰浮雕鎏金摩尼宝珠。椁两侧面分别雕有佛十大弟子像,他们或坐或站,形象十分生动。
金棺长14厘米,大头高9.5厘米,宽7.4厘米;小头高6.5厘米,宽4.5厘米。下有长方形镂空座、盖为弧形。盖中央铆钉如意形鎏金缠枝宝相花。盖两侧及后部皆装饰有珍珠团花。棺前上部亦饰有珍珠团花,下部饰两只鎏金护法狮子。棺内铺盖锦衾,并置放两个分别高4.6厘米和2.1厘米的玻璃瓶,瓶下皆有铜莲座。两瓶中都装有用水晶制成的舍利代用品。发掘时大瓶已破,舍利尽洒莲座之上。
释迦如来舍利宝帐为石质,高109厘米。宝帐,就是供释迦牟尼灵魂休息的华美帐幔。这座宝帐是一个具有双重檐饰的四方亭子。正前方嵌刻有“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八字。帐体四周分别雕有佛传故事四幅:说法、涅槃、荼毗、供奉。
《上方舍利塔记》碑上将庆山寺的位置、地形、安葬舍利用的棺具,以及修造宝帐的过程和立碑的时间,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另外,这里出土的凤头人面壶、虎腿兽面衔环鎏银熏炉、三彩护法狮子和三彩南瓜也十分独特,将它们放在精室中珍藏起来,说明当时僧侣们对这些器物的珍视。
在甬道和主室还发现了5幅壁画。
甬道两侧各有一幅金刚力士图。但这两幅壁画从身体的腰部以上已完全脱落,只有腰部以下尚存,并在身体两侧绘有花卉图案。
主室面积有3平方米,壁画分别绘制在北壁(正壁)及东、西壁上。北壁画面上群山高耸,香花飘坠,山两侧分别侍立着两组褒衣博带的人像,主像均是高髻,垂宝缯,双手舒展地伸向前方,右侧像中人物右手执有麈尾。主像身后是分立左右的两弟子。东西两壁均为坐部伎乐图和观赏伎乐的中外僧侣图。演奏者与观赏者之间是以影作木构的形式来分隔开的。演奏者的人数东壁有10人,西壁有9人,而观赏者每壁均只有5人。演奏者们盘膝端坐,发髻高耸,颈戴珠宝,或吹萧,或击鼓,或弹琵琶,或拍板,或吹笙,或吹笛,更有一人正和着这美妙的音乐与空中散落下的鲜花翩翩起舞。这种欢歌乐舞的场面令盘膝而坐在廊房中的听众着迷,他们正静心聆听。借着僧侣们身后各个廊柱的空隙,院中的假山与树木清晰可见。两幅壁画勾勒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悠然生活,俨然佛经中极乐世界的写照,巧妙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