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新
在朔州,家喻户晓的人物恐怕非尉迟恭莫属。特别是平鲁申请到了门神文化之乡,许多人有些愤愤不平,觉得平鲁底气不足,硬要说平鲁曾经归属朔县。争抢名人故里,不外乎打一张文化牌,也是无可厚非,不过真的研究过尉迟恭的人怕是不太多。到现在,人们对尉迟恭的印象还停留在《说唐》之类的小说人物上,感觉尉迟恭一介武夫,有勇无谋,鲁莽暴躁等等,实际上全然错了。真实的历史,尉迟恭堪称出言精辟,行文经典,不是同时代武将可比的。
《旧唐书》记载,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与李世民双方激烈对垒。李建成与李元吉联结后宫,“谮诉愈切”,同时动手大挖李世民的墙角。由于秦王府骁将诸多,他们决定拉拢收买以为己用。其中最忌惮的当数左二副护军尉迟恭,所以李建成暗中打发手下悄悄给尉迟恭送去一车金银器物,顺便写了一封书信,内容很宛转,说:“这些东西不成敬意,只是仰慕老前辈,请以后多多关照。没有别的目的,只想加深咱们的布衣之交。”尉迟恭不为所动,当即谢绝诱人的礼品,还回了一封文绉绉的书信:“敬德起自幽贱,逢遇隋亡,天下土崩,窜身无所,久沦逆地,罪不容诛,实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隶名藩邸,当以身报恩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许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这样的内容坦荡有节,不愠不火,但立场分明非常得体,也是他第一次提及自己的家世,表露了他的人生观和人格取向。另一面,就是四个字:文采飞扬。假如说有可能是秘书写的,可是同时代许多大人物的言语中怎么见不到这样的文字呢?
还有当尉迟恭在紧急关头建议李世民采取果断措施铲除李建成、李元吉时,李世民仍旧连声叹息,流露出他的为难,说:“骨肉相残,古之大恶。我明知道祸在旦夕,还是想等他们先动手后再以正义之名反击他们,不是更好么?”尉迟恭当即强烈反对,说:“作为人之常情,谁舍得白白失去生命?但现在我们以死拥奉陛下,都看作上天赋予的使命。足够正义、足够高尚了。眼看大祸将要临头,陛下竟能等人家先下手,就算陛下不把自己的性命当回事,可又怎对得起唐室的宗庙社稷?”《旧唐书》把尉迟恭的这番话记载得很有文采,犹如四六句的骈文:“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分析在场各位人物的性格,这样的话也只有尉迟恭敢说出口了。其态度之坚决,其用语之透彻,真的好像名言警句。
大道理讲完了,尉迟恭还很假意威胁李世民:“如果殿下不听我的话,那我就要苟且偷生顾自逃命去了,决不留在殿下身边伸出脑袋任人宰割!如果我跑了,长孙大人也要逃命,他一定跟我一起亡命天涯。”长孙无忌点头说:“是的是的。殿下不为自己着想,还要考虑我妹妹和外甥呢。如果不采纳敬德的建议,大事就没有指望了,完蛋了。这可如何是好?”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一个唱一个和,看来是预演过的,让处于困境的李世民挺是触动,连忙抚慰他俩说:“别激动别激动,我那样说么,也不是甘心坐以待毙。咱们再商量商量,尽量考虑周全些。”尉迟恭说:“我再替殿下分析: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殿下是我们尊崇的秦王,从来智勇双全,怎么能让我们失望?况且我实话实说吧,殿下平日蓄养的八百勇士我已经带入王府,控弦披甲全副武装好了,殿下不干都不行了。”
等到了玄武门事变结束,秦王府各位将领扬眉吐气,打算好好出一口胸中恶气,商议准备把李建成李元吉的一百多亲信悉数诛杀、没收家产,这些人中间,肯定包括曾经一力主张让李建成除掉秦王的太子洗马魏征。只有尉迟恭据理力争说:“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他首先提出安定团结才是当务之急。李世民听从尉迟恭的谏意,表示采取宽大政策,不再扩大追究责任的范围。就是因为尉迟恭的及时直言,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也挽救了魏征,否则历史上哪能还有“以人为鉴”的一段佳话?
翻阅两部《旧唐书》、《新唐书》,前者一百九十万言,后者一百七十四万言,人物列传都是一百五十卷,大小人物数百计,没有谁的言论书信能够比得上尉迟恭的几段语言,包括魏征啊、徐茂公啊、李靖等等。可见,尉迟恭不仅武勇第一,文采也不输于人。当尉迟恭究竟是哪里人被争来争去时,倒不如首先把人们心目中那个有勇无谋或鲁莽惹事的尉迟恭形象匡扶更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