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设计变得比较突出,这是因为有如下三个客观的现实因素:其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使得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使得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在符合标准和常规要求的教学条件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来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其二,高等教育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的内外平衡要求。高校正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办学环境,而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则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计划和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这样,外在的竞争环境和内在的计划导向之间就产生了冲突,如何加以解决并进一步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个问题。其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使得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面临来自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挑战。那么如何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我国高校在面临外来挑战时立于不败之地又是一个问题。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对高校重新思考和设计其内部的教学管理机制提出了要求。
(第一节)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内涵
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在人的因素上,包含着高校教学管理的决策者、教学管理者、教学者、学习者以及教学评估人员、教学督导人员等。除了教学系统,还有科研系统、后勤系统、学生工作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成人教育系统,等等。所有这些系统及教学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构成一种极为复杂的动态关系。然而,高校内部的各种要素及由其所构成的动态系统要实现和谐统一,就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而高校教学管理机制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建立的基本出发点等问题,是建立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建立教学管理机制的现实前提,我们将在本节予以阐释。
一、什么是机制
要想理解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机制”的内涵。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用以表示有机体内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后来,人们将机制一词引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用经济机制一词来表示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
机制设计是社会竞争的结果,这是因为机制与竞争密切相关。没有竞争,大概也就无所谓机制问题了。人类各项事务活动的群体性决定着某种自发生成的机制的存在。无论何种社会活动,都有一定的机制在起着引导与制约作用。竞争所可能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需要通过各种有形的或无形的手段,使竞争在一定的要求下展开。当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在教育领域全面展开时,社会就会对个体及集体的教育行为提出相应的约束条件。因为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即意味着行动的自由。然而任何社会都需要对个体及集体的行动自由加以约束,以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竞争的环境中,在数量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使竞争有序进行,同时又使得最后的结果大大超过每个人单独活动的成果。
人们对于机制内涵的理解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一)机制即制度的观点
不管人们对于机制作出何种解释,机制似乎总与制度联系在一起。机制实际上就是制度的运行及与制度运行相关的组织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因此,要想理解什么是机制,就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制度。
1.什么是制度
关于制度,通常被认为是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这样,制度就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们生活于其中,既要保证个体利益又不妨碍他人利益的基本规范;其二则涉及关于制度的制度,即在制度确定之前,必须要考虑一个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制度应当如何能够被制定出来,这便是议事的规程亦或办事的程序。
2.制度建设
与制度相关的概念,就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则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制度建设意味着人们对已有制度的不满意,以及对于满意制度的追求。原有制度为什么会让人感到不满意?这涉及到前人与后人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背后所内含的代际价值冲突。制度建设涉及对原有制度的改进和创建新的制度。它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
(1)公共规则的制订
首先,这里的“公共”概念需要略加说明。它在范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有国家意义上的“公共”,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规则就是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有社会组织层面上的“公共”,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是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说它是“公共的”,是因为在其效力的范围内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2)规则执行的保证规范
制度不仅包含着应当遵守的规范,而且也包括有关规则执行后果的规范。没有这样的保证性规范,那被视为公共的规则就不可能为人们所遵守。
(3)坚持公平原则
首先,任何规则都必须指向它的效力所及范围的任何个体,或者说,任何个体都无特权能够超越规范的约束。即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规则的制定本身必须能够反映所有规则执行者的意志。无论是通过交往理性,还是通过公共理性,每一个个体都应该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任何个体都不能够在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表现出多于其他人的意志力。
(二)机制是保证系统运动有序的程序和力量的总和的观点
管理学以复杂的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这样,一个先于管理学研究而存在的是系统的存在,一个基于自然系统而存在的是社会系统的存在。任何一社会系统,都无时无刻不在运行着。它像生命的有机体那样,通过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保证着系统的生命力,驱使着系统不断地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必须要确定的问题:一是系统得以运行的动力是什么,也就是系统为什么能够如有机系统般地充满活力并不断地朝向某个神秘的目标前进?二是系统的前进又是以一种怎样的顺序而进行的?很显然,经验告诉我们,它的运动变化并不是无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程序而展开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运行的动力和程序,最终都要归结于内在系统的机制,一种一经启动就可以自发地不停地开始生生不息地运动的平衡关系。
因此,在管理学看来,所谓的机制就是指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就如同生理机制一样,在各种构成要素保持正常状态下,生理机制就会促使身体的各部分功能正常的发挥;反之当各构成要素之间因机制的误置而出现紊乱时,身体的各部分功能就会失衡,从而导致身体机理的破坏。
(三)博弈论
所谓“博弈”(Game),是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它不仅包括扑克、桥牌等游戏,也包含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合作和冲突现象。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研究的核心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机制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总是会影响到他人的存在或他人的行动。因此,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相互行为,把个体的行为只看作是单纯的个体行为只会从根本上颠覆整个社会秩序。
基于以上认识,社会组织的建构必须考虑对人们的相互行为加以约束。例如:当若干人聚集在一起分蛋糕时,就必须要考虑建立起能够切分蛋糕的机制,以使得蛋糕的切分公平,同时又使得这些人集合在一起而建立起社会组织。没有这样一个有效的切分机制,那么不仅会使个人利益的受损,而且还将使得社会组织的建立成为泡影。有效的机制就是:分切蛋糕者后取。当然,这里面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对人性的基本判断的问题。这个问题先于任何机制的建立。在切分蛋糕的个案中,它假定每个人都是自爱的,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而努力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的,那么机制的设计是必要的,并且是必须的。如果假定人都是爱他人的,都是讲道德的,那么机制的设计问题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倘若每个人都是在替他人考虑问题,那么也许在这里所要研究的,则是如何使一个人来关心他自己这样的问题。而如果每个人都不关心自己,那么又怎么能够去关心他人呢?显而易见,这样的社会也将会是一个非常麻烦的社会。
据以上分析,那些约束条件可以是非正式的,如社会规范、惯例、道德准则,也可以是有意识设计或规定的正式约束。而博弈规则则涉及一对设定构成,即由参与人能够选择的行动(“决策集”)以及参与人决策的每个行动组合所对应的物质结果。因此,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机制也可以定义为组织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来激发或约束组织内个体的或群体的行为。就此而言,机制的核心就是制度安排,而其目的则是对组织内部个体的或群体的行为加以激发或约束。组织内部之所以要对其个体的或群体的行为予以激发或约束,是因为组织乃是有着共同目标有待实现的集合体。而此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内部的个体间的合作与努力。没有这样一个激发或约束的制度安排,若干个体的集合体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要说组织的目标难实现,就是个体需要的满足也将会变得困难重重。为什么要组织起来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因为组织中个体力量的有限性,决定了需要借助个体间彼此的力量。
综上所述,可以把机制的制度观和机制的博弈论观点相结合,可以把机制看作是社会组织为激发或约束个体的和群体的行为而设计出来的制度安排。在这个定义中,机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第一是激发个体或群体的某种行为发生,这种被激发出来的行为,正是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借助这些行为的施行能够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第二是约束个体或群体的某些行为的发生,这些被约束的行为是组织系统所不期望的行为,且它们的发生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同时,定义中所提到的制度是在严格的意义上使用的,即在人为设计出来的正式规则的意义上来使用的。因为就人类的约束机制而言,大量的规则,那些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的习惯、道德、风俗等,乃是自发形成的;而设计出来的制度,只是占人类的各种规则总量中的一小部分。当然从组织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可以对那些自发形成的制度加以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则可能是新的习惯或风俗的形成。
二、什么是教学管理机制
对于教学管理机制的理解,主要可从两个大方面来理解,即它的抽象意义以及具体意义。
(一)抽象意义上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抽象的意义上,可以把“教学管理机制”理解为教学运行过程中教学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的关系,是对教学运行过程属性的抽象概括。教学管理系统尽管涉及到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诸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均应当成为教学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但就机制设计而言,关键的要素是人,而教学管理机制就其实质而言,所要考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教学管理系统内部之成员,可以从个体的意义上来说,也可以从群体的意义上来说。个体的类的聚合,就形成教学管理系统内部的群体的概念。因此,机制所要考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当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意义上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具体的意义上,可以将教学管理机制理解为:教学组织系统为激发和约束教学组织系统内部的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在这里,教学组织系统内部的个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以及高校内部与教学直接关联的其他一些人员,但重点是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其群体则是上述个体的类的集合,如作为群体的教师、作为群体的学生、作为群体的管理者等。
结合第一种有关教学管理机制的理解,教学管理机制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管理通过怎样的制度安排,而使得教学系统内部的所有人员,其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都能够得以极大地调动与激发,同时又使得各种有碍于教学目标实现的那些行为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组织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单纯地看,一个制度安排也许是好的,但是由于它必然要牵涉到组织系统内部的其他成员,因而一个看起来好的制度安排,实际运行则可能造成一个坏的结果。因此,制度安排的核心是教学管理系统内部成员的各种关系的妥善处理,即从教学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使得每个成员,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者,都能够心情舒畅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在对这样一个问题的研究中,一方面应分析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与规范,另一方面,应研究各种非制度化的东西对教学管理运行过程的影响。
三、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分析
从前面对教学管理机制的理解来看,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有如下两个。
(一)有助于教学目标之实现的诸行为的激发问题
从教师的教学来看,显然,认真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查阅各种资料,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丝不苟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研等,不仅有利于高校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科研与学术研究。因此,教学管理就应当通过机制设计,促使上述行为的出现,并且并非是短暂的而是持续不断地出现。
(二)不利于高校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行为的抑制问题
那些不利于高校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行为,需要通过机制设计予以抑制,使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被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