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应该勇往直前,从不想掉转脚跟,向后逃跑。人人怀着愤怒的心情,如报私仇一般。
志在四方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骊姬之言,派人去杀公子重耳。公子重耳不敢与父亲对抗,只得出逃。
重耳逃到齐国时,齐桓公非常喜欢他,把亲戚家的女儿姜氏嫁给他,给他非常好的待遇。七年之后,重耳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只想在齐国安度余生,根本不想返回晋国了。
这时,齐桓公已死,他的几个儿子都想夺取大权,最后齐孝公登上天子之位。很多人都清楚,齐国已经发生内乱,此地不适合重耳停留了。重耳的谋臣子犯、赵衰等人在桑园聚在一起,秘密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之事。姜氏的侍女在树上采桑叶,无意中听见了他们的密谈。
这侍女回去后,就把谈话内容报告了姜氏。姜氏得知后,毫不留情地杀掉侍女,叫来重耳,对他说:“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留恋妻子、贪图安逸,一定会引起别人的鄙视。现在齐国已经大乱,你何不赶快离去,另选支持你的强国!”
重耳不愿意离开这里,说道:“我并不想走啊!我的岁数很大了,难道还要硬逼我干事业吗?若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姜氏听了,觉得重耳真是没用,于是不再劝他,而是把子犯等人叫来,一起商议如何让重耳离去。他们想了半天,最后将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齐国。
◎成语释义
形容志向远大,不愿留恋家园,在小天地里蜗居。志:志向。四方:天下。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名叫陈胜,字涉。
陈胜青年时代,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有一次,他停下耕田,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另一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
一同当雇农的人都笑话他:“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有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
陈胜、吴广起义之时,陈胜因为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此得到了众人的拥护,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成语释义
比喻远大的志向。
◎故事出处
《史记·陈涉世家》:“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处译文
耕种的人笑着说:“我们这些卖苦力的农民,怎么可能会富贵呢?”陈涉(陈胜)长叹一声说:“小小的燕雀,怎么能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
德高望重
北宋时出了一个名叫富弼的名臣。他字彦国,是洛阳人。他在贫寒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知识面非常广,思想非常开阔,气度不凡。人们见到他,往往赞叹道:“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呀!”
富弼在二十六岁的时候进入仕途。他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对北宋王朝竭尽一片丹心,在处理内政外交、边防戍守、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各种事务中,显示出了过人的能力,所以官运亨通,先后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被拜为宰相,不但百官对他非常仰慕,就连皇帝也很尊重他。
富弼这个人总是以恭顺温和的态度处世,他当了宰相之后,从来不倚仗势力,欺压良民。如果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来拜见他,他从不盛气凌人,而是始终以礼待人。
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富弼年纪太大,就辞官退休,到洛阳过起了隐居生活。有一天,他坐轿外出时众百姓认出了他,于是很多敬仰他的人都跟随着他,热闹的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空荡荡。
所以,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称赞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这个评价,是毫不夸张的。
◎成语释义
品德高,声望重。常用来称颂年老而有名望的人。德:指品德。望:指声望。
◎故事出处
司马光《辞人对小殿札子》:“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出处译文
我认为只有富弼是三朝的辅政之臣,品德高,声望重。
开诚布公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全力辅佐皇帝刘禅治国兴邦。他处事公平合理,从来不讲私情。
他非常器重马谡,认为他是不可多得之才。在南征之时,马谡献上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路。诸葛亮采纳了,结果七擒孟获,终于征服南中百姓之心。从此,诸葛亮对马谡更加器重了。
后来诸葛亮讨伐中原,马谡却违反军令,在山上扎营,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虽然对马谡有着很深的感情,还是以军规为重,含泪斩了马谡。
诸葛亮还认为,自己遣将失当,也是导致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于是,他上表请求皇帝把他由丞相连降三级,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对他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也好使他改进工作。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后来,历史学家陈寿用“开诚心,布公道”六字评价诸葛亮的为政之道。
◎成语释义
原义是处理事情公正。现比喻待人诚恳,坦白无私。开:表达、显示。诚:诚意。布:公布、宣扬。公:公正无私。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出处译文
诸葛亮做丞相……待人诚恳,坦白无私。
平易近人
西周初期,周公辅佐王室,立下了盖世功勋。周公的名字叫旦,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为采邑在周,才能又很出众,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周公”。
周公辅佐周武王进行伐纣战争,灭掉了商朝。周武王死后,继位的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以叔辅侄摄政,费尽辛苦。他率领军队东征,班师后大封诸国,推行井田制,制定礼乐,注重礼贤下士,吸纳人才。
周公因为功大,被封在曲阜为鲁公。但他没有去鲁国,而是继续留在都城帮助成王。他派遣长子伯禽去曲阜教化鲁国之民。
伯禽去了鲁国,直到三年之后才返回京城,向周公禀报那里的政治状况。周公见伯禽的行动如此之慢,自然难以满意,就问他说:“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之久,你才告诉我鲁地的形势。你办事如此迟缓,到底是为什么呀?”
伯禽回答说:“我要将那里的习俗改变,还要革新礼法,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因此来晚了!”
这时齐侯姜尚也向周公汇报工作。他受封于齐地,只用了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就来报告那里的政治局势。周公惊讶不已,就问他道:“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进京报告情况呀?难道你已将齐地整顿好了吗?”
姜尚从容不迫地答道:“是这样。齐国的一切都已井井有条,我将君臣之礼简化,从俗而为。”
周公思考了一会儿,不禁长叹了一口气:“哎呀,鲁国的后世恐怕要甘居人下,侍奉齐国了。为政如果不简要平易,百姓就不顺服。为政简易的人,百姓必然会亲近他,百姓亲近他、归顺他,他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盛啊!”
◎成语释义
原义是指政令简约易行。现多表示态度和蔼,使人易于亲近。
◎故事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出处译文
哎呀,鲁国的后世恐怕要甘居人下,侍奉齐国了。为政如果不简要平易,百姓就不顺服。为政简易的人,百姓必然会亲近他、归顺他!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率领军队与越王勾践作战。越王勾践吃了败仗,只得投降。夫差非常高兴,将勾践及其妻子带回吴国。
夫差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度,没有把勾践夫妇杀死,而是让他们住在吴国先王墓前的石屋中,边看墓赎罪,边饲养马匹。夫差出外打猎时,勾践必须拿着马鞭子,在旁替他赶马。
三年之后,夫差觉得勾践已受尽惩罚,而且也能够顺从自己,以后不可能反抗吴国了,便放他们夫妇归国,依旧统治越人。
勾践回国以后,立下誓言,一定要报仇雪恨。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睡觉时不盖被子,就躺在杂草之中。他还在自己住的房中悬挂着一个苦胆,在每次吃饭前,都要用嘴品尝一下苦胆。他总是告诫自己:“勾践啊勾践,你难道忘了被吴国打败、在吴国养马的屈辱了吗?”
另外,勾践还努力发展生产,亲自扶犁种田,让妻子从事纺织。他吃的饭菜里,从来没有肉。他衣着朴素,不穿华丽的衣服。他还鼓励百姓生育,希望增加越国的人口。慢慢地,越国的国势终于强盛起来。
后来,勾践先后两次进攻吴国。夫差打不过越国军队,派人求和,被勾践一口回绝。夫差见大势已去,只得自杀。吴国就这样被越国灭亡了。
◎成语释义
比喻刻苦自勉,一刻也不敢放松。薪:柴草。
◎故事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肝脑涂地
汉高祖五年,刘邦终于消灭了项羽的主力部队,迫使他在乌江自刎。刘邦打下天下后,他决定在洛阳建都,表示自己要继承周朝的礼乐,使万里河山固若金汤。
这时,有人向刘邦报告,一个叫娄敬的人说一定要见他。刘邦是个敬贤之人,立刻接见娄敬。娄敬刚一入宫,就直截了当地说:“听说您想在洛阳建都,是不是想和延续八百年的周朝比一比高下呢?”刘邦点了点头,说:“这正是我的想法,我想建立一个与周朝一样强盛的国家,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免受兵灾之苦。”
“陛下,您错了!”娄敬的一句话,让刘邦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接着说:
“您怎么能和周朝相比呢?周朝以德行来治理天下。可是您从丰沛起兵,打了很多仗,其中大的战争有七十场,小的战争也不下四十场。由于屡次交战,天下百姓的肝脑都涂满了土地,男人的尸骨散落在荒郊野外,数目多得数也数不过来。如今,生者的哭声还未中断,伤者还没有养好伤。想一想吧,您怎能与周朝相提并论呢?
“我觉得,您在洛阳建都非常不合适,还是把国都建在秦地的长安方为稳妥。那里环山伴水,易守难攻,可以屯驻百万雄兵,真称得上是‘天府’之地。”
刘邦听了娄敬的话,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就把都城建在了长安。后来,西汉王朝果然发展得非常强盛,延续了二百多年。直到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时,才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成语释义
指肝血脑浆涂抹满地。原义是指死得凄惨,后来表示忠心耿耿,不顾惜任何牺牲。
◎故事出处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于野,不可胜数。”
◎出处译文
让天下百姓的肝脑涂满了土地,男人的尸骨散落在荒郊野外,数目多得数也数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