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觉得重耳是个值得帮助之人,就帮助他回国即位。重耳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全心全意地治理国家,使晋国逐渐恢复了以前的国力。
这时,楚国的势力急剧扩张,经常攻打中原各国。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郑、许等国军队,向宋国发动猛攻,一直杀到宋国都城商丘,将城池团团围住。宋国就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文公率领军队相救,很快就将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攻下,然后向楚军进逼过来。
此时的子玉已成为楚军的统帅,他看不起晋国的军队,率领楚军气势汹汹地杀向晋军。两军相遇后,晋文公下令晋军后退三舍,表示自己说话从来是算数的。晋军有些将领觉得这样做,显得国君太胆怯了,坚决反对这样做。
晋大夫子犯对文公的意见却十分拥护,他说:“统领军队作战,理直就能气壮,理亏士气就会低落。以前楚国曾帮助过我们,国君在那时答应过同他们打仗时我们先退避三舍。如果不兑现诺言,我们就理亏了,还怎么打仗?如果我们有所退让,他们还坚持要打仗,那就是他们理亏。他们理亏,我们理直,打起仗来,形势就对我们有利得多。”
子犯的一番话,说得众将心服口服。于是,晋军遵照国君的旨意,后撤三舍之地,在城濮驻扎下来。
子玉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文公撤退是害怕他,结果带兵前进了三舍之地。他还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看,晋国的末日就要到了!”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进行决战。由于晋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形势对晋军显得非常有利。
楚将子玉亲自率领主力军队从正面展开进攻。晋文公则指挥军队避开楚军主力,攻击楚军力量薄弱的右翼军队,楚军的右翼部队很快被击溃。晋军又用诱敌深入之计,诈败佯输,将楚军引入不利于他们的险地,将他们包围起来。结果楚军吃了败仗。从此,晋文公称霸中原,成为一代霸主。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向对方让步或回避,不与之争斗。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战于城濮,文公令退三舍避之。”
◎出处译文
晋国与楚国会战于城濮,晋文公让自己的部队后退三舍之地避开楚军。
独当一面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与刘邦互相争斗,都想夺取天下。一开始,刘邦率领军队从齐国东进,向项羽的都城彭城发动进攻,并迅速攻克。项羽得知刘邦竟敢侵犯自己的都城,勃然大怒,立刻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反攻,要挫一挫刘邦的锐气。
结果,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狼狈而逃。
刘邦逃到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惊魂未定。他对张良说:“我们这次败得太惨了,伤亡的士兵数不胜数,还能作战的士兵也无心作战。谁要是能给我出这口气,把项羽击败,我愿意拿出函谷关以东的地方送给他,你看我封给谁才好?”
张良笑笑答道:“九江王黥布是员了不起的猛将,他虽在项羽手下听命,但与项羽的矛盾很深;彭越统率着一万多人马,已经宣布与楚国为敌。大王可派人与这两股力量联络,将他们争取到咱们手下。至于大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能够担当一方面的重任。大王如果将关东的土地分封给他们三人,让他们尽心尽力地攻打项羽,那么项羽的失败是指日可待的。”
刘邦大喜,就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一方面和黥布、彭越联系,另一方面又对韩信进行重用,派他到黄河以北开辟战场,扩大领土。
后来,韩信真的不负众望,打了几次大胜仗,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韩信、彭越、黥布三人联合作战,终于在垓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
◎成语释义
原意是能单独指挥军队作战,迎接一面之敌。后泛指独立担当或领导一个方面的工作。当:承担、担当。
◎故事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良进曰:‘……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出处译文
张良向刘邦进谏说:“……在汉王你的众多将领中,只有韩信能够办成大事,可以单独指挥军队作战,迎接一面之敌。
多多益善
韩信投奔刘邦后,率领汉军四处征战,立下盖世功劳,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刘邦称帝后,却找了个借口,将韩信的兵权解除,把他贬为淮阴侯,让他待在长安。
韩信觉得刘邦亏待了自己,但也无计可施。他看到自己的老部下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的级别和自己一样,而自己又以和他们同列为耻,所以就假装得病,不去上朝。
刘邦知道了这种情况,便召韩信入宫聊天,让他对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进行评价。韩信根本看不起朝中的将军,因此对他们的评价都很低。刘邦听了就笑着问他:“依你之见,我能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道:“陛下能带十万大兵。”刘邦又问:“那你又能带领多少军队呢?”韩信说:“我嘛,带起兵来当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听后,非常不高兴,他觉得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还不吸取教训,仍旧是狂妄得不得了,就说:“你既然带兵多多益善,又怎么会被我抓住呢?”
韩信想起当日被擒的经历,虽然心中生气但又不便发火,说:“陛下带兵虽然不多,但确实有驾驭众将的才华呀!”
韩信终因过于狂妄,被吕氏设计杀死。刘邦听说韩信死了,如释重负,一点儿也不悲伤。
◎成语释义
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故事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功败垂成
东晋时期,有一员名叫谢玄的将领,因为在军事指挥方面成绩突出而享誉江南。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九十余万大军攻打江南,企图将东晋一举歼灭,统一天下。东晋宰相谢安命令谢玄统率雄兵八万前去抵抗。晋军在洛涧将秦军前哨击退,苻坚锐气受挫,觉得四处的草木都像是晋国士兵,心里害怕起来。
晋军打到淝水,要求秦兵向后撤退,以便他们渡河交战。苻坚想,如果在晋军渡河之际进攻他们,岂不是抓住了难得的战机?因此同意后撤。可是,秦军一撤退就难以停住,将士们不知真相,以为前方吃了败仗,纷纷向后方逃窜。谢玄渡水追击,结果秦军大败亏输。他们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国兵将追杀来了。
谢玄乘胜将洛阳、彭城等地攻占,苻坚仓皇逃到关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大捷之后,谢玄率领兵马收复北方国土。他想趁着这个有利时机,多为国家作贡献,甚至实现统一天下的夙愿。但是,东晋皇族怕谢玄功大难制,借口打仗的时间太长了,请他班师回朝,然后到淮阴驻守。这真是功败垂成啊!
虽然谢玄一心想要立功报国,但难以违拗众人,只得班师。在回师南归的途中,他身染重病。过了两年,由于医治无效,谢玄不幸辞世,死时只有四十五岁。可怜盖世英雄一旦早逝,夺取北方的志愿也终于化成了泡影。
◎成语释义
形容功业即将成功的时候却遭到失败,有惋惜之意。
◎故事出处
《晋书·谢玄传记》:“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
◎出处译文
指挥调度都很有能力,但最终却没能将北伐进行到底。老天给他的年龄怎么这样短促,北伐将要取得成功的时候,竟然失去了机会。
四面楚歌
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了争夺天下,打了好几年的大仗。项羽自恃勇冠三军,显得不可一世,渐渐失去人心。而刘邦则重用人才,并提出要为死去的义帝报仇,所以众诸侯纷纷归附。
后来汉王部将韩信将楚军围困在垓下,也就是现在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
楚军被韩信围得水泄不通,粮草将尽,又无救兵,形势万分危急。项羽十分忧虑,却想不出退敌之策。一天深夜,他正在帐中苦苦思索,忽听四面八方传来楚国的歌声。项羽大惊失色,慌忙问道:“汉军竟然如此骁勇,把楚国全部攻占了吗?为什么敌营中有那么多楚国人在唱歌呢?”
其实,这是刘邦的一条计策。他命汉军的士兵们演唱楚歌,好使楚军军心涣散。因为楚军大多数来自楚地,他们听到家乡的曲调,以为楚地全部失守,于是想念起故乡,作战能力大大降低。
不光士兵们听了楚歌后想家,就连项羽在帐中听到楚歌后也是心乱如麻。当天夜里,项羽带领一哨人马突围南逃,刘邦派兵紧紧追赶,要将项羽的人马斩草除根。项羽逃到乌江边上,觉得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
◎成语释义
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大势已去的处境之中。
◎故事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机不可失
李渊建立唐王朝的时候,大将李靖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李渊觉得在长江中游地区称帝的萧铣威胁着唐王朝,就传下旨意,命李靖为总管,其堂侄李孝慕为副手,统率大军征讨。
这年八月,唐军的大队人马到达夔州。萧铣自以为长江天险不能飞渡,所以不作任何防备,只是命令将领紧守关隘。他觉得,这时正好是秋汛之时,江水上涨,李靖胆量再大,也不敢轻易涉险,强渡三峡地区。
这时,李靖与众将商讨大军的进一步行动。唐军众位将领对是否继续进军意见各异。大多数将领认为,此时水涨,若是一意渡江,实在太冒险了。所以他们希望大军暂时停驻不动,等水位下降后再决定大军的行动。可是李靖却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正是渡江的大好时机,绝对不能轻易错过,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副手李孝慕支持主将的意见,于是大军向萧铣的军队发起猛烈进攻。萧铣得知情况,就派遣大将文士弘进行抵御。李靖知道文士弘作战勇猛,觉得与他作战一定要慎重,就想等敌军士气衰落时再与他们交战。
可是,李孝慕觉得这么做毫无必要,亲自率领军队出战,结果被文士弘打得大败亏输。
由于文士弘对军队缺少约束,所以他的士兵在追击的过程中大肆抢掠,每个人都背着重重的东西。李靖发现这种情况,觉得这个反扑的机会真是太难得了,就果断地下令出击。结果,敌军惨败。
李靖见大军士气正高,就挥师前进,将萧铣屯驻的江陵围了个水泄不通。
到了这时,萧铣才意识到自己的敌手是一个大智大勇之人。他想了半天,觉得与李靖对抗胜算不大,只好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成语释义
不可错过难得的机会。机:时机。
◎故事出处
《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出处译文
用兵之道贵在速度要快,不可错过难得的机会。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群雄纷纷占据地盘,称霸一方。曹操占领了兖州地区,想把父亲接来好好孝敬,谁想他的父亲路过徐州时被人所害。曹操悲痛不已,带领军队进攻徐州。这时,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吕布,攻破了兖州大部分地区,屯兵于战略要地濮阳。
曹操见巢穴被占,立即从徐州返回,与吕布交战。然而吕布作战非常勇敢,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也占不到什么便宜。没过多长时间,徐州牧陶谦逝世,他临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恐怕刘备扩大军队,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就想拿下徐州后再与吕布决战。
曹操的谋士荀彧害怕吕布趁曹军东征之机乘虚而入,就劝曹操不要急于对徐州用兵。他建议道:“徐州是战略要地,可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现在正是麦收季节,他们那里已经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经进行了充分准备。他们收尽麦子后,必然要加固防御工事,使四野居民撤退,将粮草、物资迅速转移。这样一来,我军倘若兵临徐州,必然无法立足。对方用这种方法来对付我们,到那时,我们攻不下城池,抢不到东西,不出十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所以,将军还是不要攻打徐州吧!”
曹操听了苟彧的话,觉得他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不再夺取徐州,而是集中兵力与吕布对抗。结果,他果然赶走了吕布,夺回了兖州全境。
◎成语释义
坚守壁垒,转移物资,使敌人一无所获,从而达到困死、饿死敌人的目的。
◎故事出处
《三国志·魏书·苟彧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出处译文
现在东边的徐州在收尽麦子后,肯定会加固防御工事,使四野居民撤退,将粮草、物资迅速转移,等待你的讨伐。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领兵攻打赵国,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团团围住。赵王难以取胜,就派人求救于齐威王。
齐王命令将军田忌、军师孙膑率领人马解邯郸之围。
田忌准备直接去邯郸解围,孙膑对此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要解开乱丝,强拉硬扯绝不是好方法;要使双方停止争斗,就不能帮他们打架。现在魏军主力正在邯郸鏖战,魏国内部必然没有多少兵马。如果我们直接去邯郸,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怕我们还没赶到,邯郸就已经失守。不如我们率军向魏国的都城大梁发动攻势。
“大梁受到我军的威胁,庞涓必然要离开赵国去救,这样一来,赵国之围就解了。而魏军全力进攻赵国已经很疲劳,再跑这么远的路回转大梁,精神就更加疲惫。我军则占领险要的地方,以逸待劳,何愁打不过魏军呢?”
田忌本来就对孙膑很佩服,再加上孙膑说得合情合理,他就听从了军师的意见,率领大军进攻大梁。
魏将庞涓听说大梁危急,只得撤兵救援,邯郸之围自然也就解了。魏军退到桂陵的时候,田忌、孙膑将人马埋伏在深山峡谷中,抓住一个有利时机,突然冲杀出来。这一下子就把本来就疲惫不堪的魏军打得大败。庞涓在乱军中被杀死。
桂陵之战,齐军大获全胜,既解了赵国之围,又打击了魏军主力。
◎成语释义
比喻在战争中避实击虚,声东击西,迫使敌人撤兵,变被动为主动。
◎故事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兵贵神速
三国时期,曹操消灭了袁绍势力,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没有办法,只得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趁机向河北地区进行侵扰,使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受到破坏。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劝告曹操应当率军征讨袁尚、蹋顿,一举扫平后患。
曹操率领大军到达易县地区后,郭嘉又向曹操献计说:“行军打仗以行动迅速为贵。现在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作战,携带大量的军用物资,所以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这对作战非常不利。如果乌丸人了解了我军的情况,就会作好准备。为您的作战考虑,不如将笨重的军械物资丢弃,加快行军的速度,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进攻,就能够一举获得胜利。”
曹操很相信他,依计而行,统率精锐部队飞快地赶路,直奔蹋顿驻地。乌丸人见曹操大军赶到,没有一点儿防备,仓促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蹋顿死在沙场,袁尚、袁熙逃往辽东。曹操大喜,对郭嘉更加信任了。
◎成语释义
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行动迅速。贵:可贵、重要。
◎故事出处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
作壁上观
秦朝末年,秦二世为扑灭造反的熊熊烈火,派大将章邯领兵攻打赵国。赵王不是章邯的对手,率领兵将逃到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死守,等待援军。章邯派部将王离、涉间把巨鹿围了个水泄不通。
各国听说赵王被围困起来,都派出军队,前往巨鹿。但这些军队到了巨鹿,在离城很远的地方修筑十多个营垒,就是不与秦军交战。原来,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只想保存实力,不敢招惹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