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18700000049

第49章 百喻经(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14)

彼人即便依法用,即以水粪调和其田下种于地。畏其自脚蹈地令坚,其麦不生,我当坐一床上,使人轝①之,于上散种,尔乃好耳。

即使四人,人擎一脚,至田散种,地坚逾甚,为人嗤笑。恐己二足,更增八足。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既修戒田,善芽将生,应当师谘,受行教诫,令法芽生。而反违犯,多作诸恶,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

[注释]

①轝(yú):共举。

[今译]

从前有一位山里人,来到农田,看见麦苗长得茂盛,问主人:“你是如何使麦子长得这样旺盛的?”

主人回复说:“耕松平整土地,灌溉粪水,所以麦子长成这样。”

那人回去依照人家告诉他的方法,也灌溉粪水,准备下种。他怕自己的脚踩在地里,会把土地踩硬,麦苗长不出来,思忖:我可以坐在床上,叫人抬着,我在床上撒种,这多好。

于是叫来四人,一人抬床的一只脚,他自己坐在床上撒种,结果地被踩得更结实。人们都笑话他,担心自己两只脚把地踩硬,反而换成八只脚踩。

凡夫俗子也如此。持戒犹如种田,善良之芽将要萌发,应当亲近有道行的人请教并接受其教诫,让法芽成长起来。不这样做,反而违反戒律做一些坏事,使戒芽生长不出来。就像那人担心两只脚会踩硬麦田,反而添成八只脚踩一样。

[点评]

这个譬喻似可笑却又不可笑,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类似的蠢事。二十世纪,美国掀起修水库的热潮,各个州纷纷拦河筑坝。本想利用水电站发电,不想因生态被破坏反受其害。痛定思痛,九十年代美国又掀起炸毁水库的热潮。亡羊补牢,虽有些迟,总算有悔改之意,按照佛教的说法,仍可得度。

佛教中有六种波罗蜜,波罗蜜是“度”、“到彼岸”、“达成理想”的意思。这六种达成理想的方法分别是:

(一)布施波罗蜜,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治悭贪,消除贫穷;

(二)持戒波罗蜜,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治恶业,使去燥热使身心清凉;

(三)忍辱波罗蜜,忍耐迫害,能治嗔恚,使心安住。

(四)精进波罗蜜,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治懈怠,生长善法。

(五)禅定波罗蜜,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治乱意,使心安定。

(六)智慧波罗蜜,明度无极,能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坐在床上撒种的人问题出在智慧波罗蜜的环节上,真实智慧未开,难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八十三)猕猴喻

昔有一猕猴,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先所嗔人,代谢不停,灭在过去。乃于相续①后生之法谓是前者,妄生嗔忿,毒恚弥深,如彼痴猴,为大人所打,反嗔小儿。

[注释]

①相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

[今译]

从前有一猕猴,常被大人殴打,它对大人无可奈何,反去抱怨小孩。

凡夫俗子也是如此。先前所嗔怪、怨恨的人,由于时间上迁流生灭相续,已经去世。便按照因果次第的关系,把他们的后人当作仇人,无缘无故迁怒后人,生出更强烈的嗔恨之心。正如那愚蠢的猴子被大人打却嗔怪小孩。

[点评]

猕猴因其心性轻浮躁动,难捉难调,多为佛经取作譬喻,用以比喻凡夫的妄心。猕猴捉水中月的比喻广为人知。

但万事难免有例外,《六度集经》载有这样的故事:猕猴王率五百猕猴到国王之宫苑偷食果子,被查觉。为救众猴,猴王以己身作桥渡众猴过河,导致前肢折断,堕于水中,被国王捕获。国王念其仁义,遂赦之。

(八十四)月蚀打狗喻

昔阿修罗王①,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无智常人,狗无罪咎,横加于恶。

凡夫亦尔。贪嗔愚痴,横苦其身,卧蕀刺上,五热炙身②,如彼月蚀,枉横打狗。

[注释]

①阿修罗王:一种常与帝释天战斗的鬼神。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

②卧蕀刺上,五热炙身:古印度外道的苦行之法。参阅《百喻经》第十二篇注释③。

[今译]

从前阿修罗王看到太阳明亮,月亮那么清净,便用手遮住它们。那些没有智慧的凡庸之辈,不知道月蚀时狗本无罪过,认为月亮是被天狗吃掉的,就把罪过横加在狗身上而去打狗。

凡夫俗子也如此。贪、嗔、愚痴,把苦难横加于自己,睡在荆棘上,在烈日下曝晒四肢,点起火来烤炙身体,想用这些苦行断除三界一切烦恼。正像月蚀时把罪过冤屈地横加在狗身上一样。

[点评]

本文把误以苦行可以得道的人与那些误以月蚀为天狗所吃的人对比,揭示其愚痴,很形象。没有搞清楚因果关系,就凭主观意志妄加判断,这在佛学里叫做无明,无明为十二因缘之一,指不解佛教道理,以世俗的观点认识事物。无明就是无智慧。“明”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不“明”就得不到修行的正确路径,再刻苦也难成功。

(八十五)妇女患眼痛喻

昔有一女人,极患眼痛,有知识①女人问言:“汝眼痛耶?”

答言:“眼痛。”

彼女复言:“有眼必痛。我虽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后痛。”

旁人语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无者,终身长痛。”

凡愚之人,亦复如是。闻富贵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后得报。财物殷溢,重受苦恼。有人语言:“汝若施者或苦或乐,若不施者贫穷大苦。”如彼女人,不忍近痛,便欲去眼,乃为长痛。

[注释]

①知识:即朋友异称。平时所谓知人一语,即指知其人之心识,此处引申为所知之人,而非多知博识之义。

[今译]

从前有一个女人,眼睛剧烈地疼痛。有一个女性朋友问她:“你眼睛疼吗?”

患眼疼的女人回答:“是眼疼!”

女友又说:“有眼睛就一定会疼的。我现在虽然眼睛不疼,但我想把眼睛挖除,以免日后疼痛。”

旁边有人对她说:“有眼睛的话,有时疼,有时不疼;如果没有眼睛,那会疼一辈子的。”

平庸愚蠢的人也如此。听说富贵是衰败和患难的根源,担忧如果不布施,恐怕后来受到贫穷的苦报;如果布施,后来发财致富,又会重新领受一切忧苦。有人对他说:“你如果布施,后来或许受苦,或许是安乐。如果不布施,必然会贫穷困苦。”这就跟那个女人不肯忍受一时的疼痛,想要挖去双眼,会长期疼痛的情形一样。

[点评]

佛教把六道生死之苦称作苦海,人时时遭受老、病、死三种身苦与贪、嗔、痴三种心苦的骚扰,难得安逸。

痛是苦的具体表现形式,于欲界唯有忍耐。若行布施为他人造福、成智,将得以累积功德,以求解脱。

(八十六)父取儿耳珰喻

昔有父子二人,缘事共行。路贼卒起,欲来剥之。

其儿耳中有真金珰,其父见贼卒发,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时决,为耳珰故便斩儿头。

须臾之间,贼便弃去。还以儿头着于肩上,不可平复。

如是愚人为世间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无二世①;有二世,无中阴②;有中阴,无心数③法;有心数法,无种种妄想,不得法实④。他人以如法⑤论,破其所论,便言:“我论中都无是说。”如是愚人,为小名利,便故妄语,丧沙门道果,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为少利故,斩其儿头。

[注释]

①二世:今世和来世;亦指神、人两世界。

②中阴:又名“中有”。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再去投生。

③心数:即心所法(全称为心所有法),从属于心王,五位(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之一。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

④实:真实不灭。

⑤如法:随顺佛所说之教法且不违背。

[今译]

从前,父子二人因事一同外出,中途突遇劫贼,要抢夺他们财物。

儿子耳朵上戴着一副真金耳坠,他父亲见劫贼突然出现,怕劫去这副耳坠,就伸手去摘。可是耳坠一时摘不下来,为不致失去真金耳坠,便砍下儿子的头来。

不一会儿,劫贼没有劫他们,而是向别处去了。父亲赶紧把砍下的头安在儿子脖子上,可再也接不上了。

如此蠢人,为世人所笑。

世间凡夫俗子也如此。为图取名利,常散布违背真理、无意义的言论:说什么没有来生;或有来生,没有中阴身;有中阴身,没有心所有法;即使有心所有法,如果没有种种妄想,也不能获得真实不灭的正法。有人以佛陀所说,契合于法理的正论驳斥其邪说时,他便说他的论点里没有那些奇谈怪论。像这样的蠢人,为一点名利就故意妄语,丧失修道者得到道果的机会,命终时将堕入三恶道。像那个蠢人为不失去小小金耳坠就砍下儿子的头一样。

[点评]

世界充满邪见,犹如茂密之稠林,交互繁生,佛教称其为邪见稠林。本文例举的邪见包括:

没有二世;

没有中阴身;

没有心所有法;

即使有心所有法,如果没有种种妄想,也不能获得真实不灭的正法。

以上言论都违反了佛理。佛教主张有二世有中阴,但也不是绝对化。就“二世”而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离三界生死,无所谓二世;就中阴而论,根据大乘佛理,极善或极恶的人都没有中阴,直接抵达转生地,只有芸芸众生有中阴。

(八十七)劫盗分财喻

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唯有鹿野①钦婆罗②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

下劣者得之恚恨,谓呼大失。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于众伴,方乃欢喜,踊悦无量。

犹如世人,不知布施有报无报,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无量乐。方更悔恨,悔不广施,如钦婆罗后得大价,乃生欢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尔乃自庆,恨不益为。

[注释]

①鹿野:古印度的地名。佛始说法度五比丘之处。参阅《杂譬喻经》之《鹿林喻》。

②钦婆罗:衣服名。

[今译]

过去有一帮盗贼,结伙打家劫舍,抢到很多财物,就共同分赃,把赃物按照等级分赃。只有从鹿野盗得的钦婆罗衣颜色不好,所以定为下等,分给等级最低的贼。

这个贼分得钦婆罗衣后,很是抱怨,认为很吃亏。他把这件衣服拿到城里去卖,许多大官和富人都争买,把价钱抬得很高。他一个人得的钱,比同伴所得多一倍,这时他无比欢喜,跳了起来。

就像世人,不知布施有没有报应,只是少量布施一点,竟得转生天上的报答,得到无限多的享受。这才后悔,当初没有多布施。正像钦婆罗衣后来卖得大价钱,那个贼心里才高兴起来。布施也一样,有一点小功德,却得到很高的享受,自己很高兴,还悔恨当初没有多行布施。

[点评]

抛开布施与果报,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篇譬喻。

佛教认为诸法本身体相平等,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方面没有差别。不平等是由是非、美丑、善恶等种种分别(识别)而产生的。

大乘佛教认为,诸法平等,一切众生没有差别。《法华经·方便品》曰:“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华经之》认为众生都能得到大智慧。本篇经文就是对这一佛理的感性阐释,通过一个故事,说明尽管贼有等级,但是诸法没有等级,最终被贼贬为下等的人却得到上福——贼所制定的等级归于无效。

(八十八)猕猴把豆喻

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食尽。

凡夫出家,亦复如是。初毁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放逸滋蔓,一切都舍。如彼猕猴,失其一豆,一切都弃。

[今译]

从前有一只猴子,手握一把豆,不小心有一颗落在地上,它就扔下手里一把豆子,寻找丢掉的那一颗豆。结果丢的那颗没有找到,扔下来的那一把豆子已被鸡、鸭吃光了。

凡夫俗子出家时也发生同样的情形。最初犯一条戒律时,不能随即忏悔。由于不主动悔改,放纵自己,错误孳生起来,最终毁掉一切戒律。像那只猴子,因为丢一粒豆子,而把手中一把豆子都扔掉了。

[点评]

佛教有一种思路叫做大小互入,即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也就是说,大与小(多与少)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互相转化,可以小失大,也可以少搏多,一切随缘而定。

(八十九)得金鼠狼①喻

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生喜踊,持置怀中,涉路而进。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

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心至冥感②,还化为金。

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③,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着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来附于法,命终之后堕于恶处,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注释]

①金鼠狼:黄鼠狼。

②冥感:亦作“冥机”、“冥应”。藉往昔之善根,能感佛菩萨之灵应,获得保佑。

③真宝:黄鼠狼的皮毛很值钱,所以称其为真宝。

[今译]

从前,有一人在路上行走,逮着一只黄鼠狼,欢喜踊跃,把它揣在怀里,沿着路继续行走。来到河边要渡河,他把衣服脱下放在地上,黄鼠狼随即变成了一条毒蛇。

这个人心想:“我宁被毒蛇咬死,一定要把黄鼠狼带回去。”藉往昔之善根,能感佛菩萨之灵应,这毒蛇又变成黄鼠狼。

旁边的蠢人,看见毒蛇变成真宝贝,以为总是这样的,也捉来一条毒蛇放在怀里,结果被毒蛇咬伤,送掉了自己的生命。

世间的蠢人也是这样。他看到善行得到好报,但自己却无真心行善,只是为了取得利养。这是依傍善法来掩盖自己,以致命终之后堕于三恶道。正像那个蠢人捉一条毒蛇放在怀中,结果被毒蛇咬死一样。

[点评]

蠢人只见毒蛇变成黄鼠狼,不知怀揣黄鼠狼的人因至诚而得冥感的事由。东施效颦,反受其害。

(九十)地得金钱喻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中大喜跃,即便数之。

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

其人当时悔不急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如偈所说: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事。

乐着①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匆匆营众务,凡人无不尔。

如彼数钱者,其事亦如是。

[注释]

①乐着:执著于娱乐。

[今译]

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行走,道中偶然拾到一袋金钱,快乐非凡,马上取出钱数了起来。

还没数清楚,失金的人忽然寻来,这些金钱全部被收了回去。

这时穷人非常后悔没能赶快离开,懊丧烦恼的心情,让他万分痛苦。

有些遇到佛法的人也是这样。虽然遇到了三宝福田,却不勤行精进寻求适当的方法,修行各种善业,突然命终,还是要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就像那个蠢人又被失主收回钱一样。如偈颂所说:

做今日事,积明日业。

乐不观苦,不觉死临。

一生匆忙,追求虚幻。

如数钱人,一无所得。

[点评]

数钱人的错误在于他只图现实的虚幻之乐,忽视了业。正是为了防止犯这种错误,佛教构建了业(业报)的思想体系。“业”是印度自古以来就流行的观念,佛教继承这一观念,为的是把它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的根据。如果每一代人都只为自己的话,人类将越来越狭隘与庸俗。

业报有善、不善、无记(非善非不善)三种: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则不得报。

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质,不外善、恶、定三种。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定”则是取得善果的保证。

业是报的依据,想多得报,却不造善业,犹如那数钱人得而复失,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九十一)贫人①欲与富者等财物喻

昔有一贫人,少有财物,见大富者,意欲共等。

不能等故,虽有少财,欲弃水中。

旁人语言:“此物虽鲜,可得延君性命数日,何故舍弃掷着水中?”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虽复②出家,少得利养,心有希望,常怀不足,不能得与高德者等获其利养。见他宿旧有德之人,素有多闻,多众供养,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怀忧苦,便欲罢道。如彼愚人,欲等富贵者,自弃己财。

[注释]

①人:原本作“儿”。

②虽复:纵使。

[今译]

同类推荐
  •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本书包括:绪论、现代思潮与东亚佛教的“人间化”、当代中国佛教思潮、人间佛教的诞生与太虚思想、人间佛教的崛起与印顺思想等11章内容。
  •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浮躁的世俗生活,难得安心的生活现状做了有说服力的劝导。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有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创造力,发自信心。是值得一读的人生励志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灭妖行者

    灭妖行者

    灭妖师要谨记三条妖理一:助人之妖魔收不得二.不同劝告之妖魔收之。三:谗害百姓之妖魔杀之也。
  • 重生之遇见吴汀白

    重生之遇见吴汀白

    文案一:南汐的名字是妈妈起的南汐记得妈妈说过,念着自己的名字嘴角会微笑南汐第一世的劫是遇上了宋翊宋翊的花言巧语骗的南汐不顾一切的去裸婚没房没车没存款宋翊还从头到尾渣个彻底南汐从未想过自己在三十岁的时候就死亡在一瞬间南汐看见了光文案二:南汐想,再有来世,男人这个东西不要了……南汐睁开了眼,却发现自己回到了小时候南汐欣喜若狂的带着过去记忆开始了重生历程而上一世说好的不要男人却因为遇见了吴汀白而破了例南汐说:为了他,我愿意吴汀白说:有我在,无人敢动你先虐后甜,各位小可爱记得收藏呀,跪谢!!(^○^)
  • 无序生存

    无序生存

    无序即为没有规则,生存是他信奉的唯一法则在这无序的奇异世界,他与伙伴组成小队,在沙漠丛林中冒险。为了能在赏金榜悬赏下拼命逃脱,他该如何努力设法生存下去?请看这部《无序生存》。
  • 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

    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

    作者参考大量医学文献,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收集整理治疗疑难杂病的秘方验方360余首,按杂病、内科、外科、骨伤科、男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分类编排,资料翔实,内容实用,阐述简明,适于基层医务人员、医学生、中医药爱好者和慢性疑难杂病患者阅读参考。
  • 拳裂山河

    拳裂山河

    威能高远,霸气无边!千里江山,是沉是浮皆由我;万重社稷,姓赵姓李不在天。
  • 蛊魅人心

    蛊魅人心

    在民间,特别是在南方湘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对苗女用情不专、始乱终弃,最后就会被苗女下蛊毒而惨死;蛊,因为杀人于无形,使人觉得神秘的同时,又谈及色变。
  • 琅然传

    琅然传

    她不是甄嬛,不是如懿,她亦不是眉庄,也不是海兰.从高门宅院,到宫墙王府,她只盼着这个念了半生的姐姐与皇帝相知相守,自己甘愿只做陪衬,不料世事难测,姐姐自尽,她便黑化到底,一意复仇.
  • 英子的成长记

    英子的成长记

    英子是一个农村的姑娘,从小到大以个人为中心自私狭义叛逆顽固破罐子破摔.....
  • 花雨诚然渭之悠悠

    花雨诚然渭之悠悠

    染半世红尘,落一世彼岸之花。如果可以,我想用这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来形容你。
  • 痴爱不悔:邪王倾世绝宠

    痴爱不悔:邪王倾世绝宠

    她,被称为现代杀人兵器,冷若冰霜,不知情为何物。他,是傲视天下的君王,守候千年只为她的一个诺言。天下?子民?他才不稀罕!他要的,只是生生世世和她相守!“不管是今生还是来世,不管是碧落还是黄泉,哪怕天地俱毁,哪怕与世为敌,我都要将她囚禁在我身边,永生永世不得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