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种姓:印度自吠陀时代,因出生之身份、阶级,职业等之不同,而定其种姓,因此乃构成一特异之社会阶级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僧侣、王侯武士、农工商庶民、贱民等四等种姓。参阅前经第十篇注释⑥。
⑧“四支”句:四支即“四肢”;六情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貌,相貌;具,完具、完备。
⑨善知识:梵语kalyā■a-mitra,又作知识、善友、亲友。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的人。
⑩使:原本无此字。
{11}十五:原本作“十六”,据《资福藏》本校改。
{12}十六:原本作“十七”,据《资福藏》本校改。
{13}原本无“十七者,正使得受深经,依行得道难”,据《资福藏》本校改。
{14}十七事:原文作“十八事”,据《碛砂藏》本校改。碛(qì),浅水中的沙石。
[今译]
从前舍卫国有一贫穷人家,院中有棵葡萄树,结了很多葡萄,这就想把它布施给僧人。
这期间,国王先请僧人吃斋饭一个月。这家贫穷,势力不如国王,空许愿整整一个月,才见到一僧人,便将葡萄施舍给他,对僧人说:“我想施舍葡萄有一个月了,今天如愿以偿。”僧人对女居士说:“你已经布施一个月了。”女居士说:“我不过给您一串葡萄,哪里已经布施一个月了?”僧人说:“只要一个月中心想布施之事,就是布施一个月了。”
有十七件事,是人世间最难做到的:第一件,正值佛在世难;第二件,即使正值佛在世,能成为人难;第三件,即使能成为人,生在摩羯陀地方难;第四件,即使生在中国,生在四大种姓家难;第五件,即使生在四大种姓家,四支、六情、相貌完具难;第六件,即使四支、六情、相貌完具,有财产难;第七件,即使有财产,得遇“善知识”难;第八件,即使得遇“善知识”,有智慧难;第九件,即使有智慧,有善心难;第十件,即使有善心,能布施难;第十一件,即使能布施,想找到贤明善良、有德行的人难;第十二件,即使找到贤明善良、有德行的人,去他的所在难;第十三件,即使来到他的所在,寻找适宜机会难;第十四件,即使有适宜机会,听了之后提问和评论都恰到好处难;第十五件,即使理解得恰到好处,悟解其智慧难;第十六件,即使悟解其智慧,能接受各种深邃的经典难;第十七件,即使能接受各种深邃的经典,依照经典去做并且得道难。——这就是十七件难事。
[点评]
十七件难事中,有些是我们左右不了所以不应该考虑的,比如正值佛在世、生在摩羯陀地方、相貌完具等。
真正难的是第十七件,即使能接受各种深邃的经典,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造福于人,证果于己。
杂譬喻经(失译附后汉录)卷上
(一)巧乳母养子喻
菩萨度人,譬若巧乳母养子。有四事:一者,洗浴使净;二者,乳哺令饱;三者,卧寐安稳;四者,抱持出入,恒使欢喜。以此四事,长养其子,令得成就。
菩萨亦复如是。有四事育养众生:一者,以正法洗浴心垢;二者,以经法饮食,使饱;三者,禅定三昧①,随时兴立;四者,以四恩饶②益一切,恒令欢喜。以此四事劝诲一切,长育众生,使得至道。
[注释]
①禅定三昧:禅定。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六篇注释⑧;三昧,梵语samādhi之音译。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等。即将心定于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
②饶:怜爱。
[今译]
菩萨济度人,如同聪明的乳母抚养孩子。做四件事:第一件,洗浴使孩子干净;第二件,哺乳让孩子吃饱;第三件,让孩子睡得安稳;第四件,抱孩子出入,总让孩子欢喜。做这四件事,抚养其子,使他长大成人。
菩萨也是如此。做四件事养育众生:第一件,以佛法洗浴心灵的污垢;第二件,以佛法为精神食粮,使其得饱;第三件,引导众生随时禅定,随时有所建树;第四件,用四恩怜爱、恩惠众生,永远让他们高高兴兴。菩萨以这四件事劝勉、教诲众生,培育众生,引领他们悟得真正的佛法。
[点评]
以乳母抚养孩子比喻菩萨劝诲众生,都是四件事,可以对比,便于领悟。这种写法别开生面,我想,有不信佛陀者,无不信此理者。
(二)有善恶二知识喻
世间有二知识①,常与人为因缘,令人得大罪,亦令人得大福。何谓二知识?一者恶知识②,二者善知识③。
譬如贼帅④造恶逆,杀害君父,破乱天下,众生被毒,殃无不加⑤。与之从事,令人得大罪。
如释迦文菩萨⑥,发意求道,救护众生。四等四恩⑦,接护一切;三界五道⑧,靡不蒙度也。所谓善知识,与之从事,令人得大福。
[注释]
①知识:朋友。
②恶知识:恶友、恶师、恶师友。
③善知识:善友、善师、善师友。
④帅:原本作“师”。
⑤殃无不加:祸患无所不加。
⑥释迦文菩萨: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
⑦四等四恩:参阅前经第一篇注释⑨。
⑧三界五道:三界,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一篇注释{29};五道,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三篇注释⑨。
[今译]
世间有两种朋友,常与人们结不解之缘,让人犯大罪,也让人得大福。这两种朋友是谁呢?第一个叫“恶友”,第二个叫“善友”。
比如,盗贼头领,做恶行逆,杀君害父,破坏扰乱天下,众生受害,祸殃无以复加。与这种人一起做事,会让人犯大罪的。
如释迦文菩萨,他发菩提心,求佛道,拯救济拔众生;四无量、四恩引导摄受、维护一切众生,三界、五道之中没有不被他济度的。这就是所谓“善朋友”,与他们一起做事,让人得到大福。
[点评]
佛教重视交友。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三种:
(一)外护,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
(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
(三)教授,指善巧说法。
《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六种恶友:
(一)方便生欺(说种种欺诈);
(二)好喜屏处(喜好隐秘之处所);
(三)诱他家人(诱拐他家之人);
(四)图谋他物(谋取他人之财产);
(五)财利自向(图利自己);
(六)好发他过(好指摘他人缺点)。
并指出恶友常常交于饮酒、博戏、淫逸、歌舞的场合。
“善友”、“恶友”说与中国古代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庶几近之。交友不当,必误终生。
(三)老母流离喻
昔南天竺有一国,名私呵絜①,处海渚之上,其城纵广八万余里。时他国有一老母,名阿龙,遭难荒乱,流离在此国。孤单无所归依,乞丐生活。诣长者②家,欲求寄附。时长者归③见之,问讯老母。老母具自陈说穷厄之意。长者怆然愍之,语老母言:“可住我家耳,当相资给。”老母喜曰:“吾无以上报,当以小小作使,所作众务,不敢惮劳也。”
便停止住,意有悲喜:昔日供侍众僧,随意所设;今日忽尔穷厄,施心不达,内自感伤。前礼道人,问讯已④讫:“不审僧朝中得⑤供未也。”道人答曰:“朝来入城乞丐,了无所得,是以便还所解⑥耳。”老母即念,欲得饭众僧,而自了无所有。白诸道人:“我今入城视之,若得供办者当还白之,若无者亦当使知消息”。于是众许可,各各解住树下。
于是老母还舍,启长者妇:“宜用数千钱。今我虽在此作使,愿身自卖,终身为婢,可立券要⑦。”长者妇问曰:“卿在此,仰⑧我衣食。欲复用钱,为持作何等?”老母白言:“私宜急用,不可得说。”于是长者妇以钱与之,语言:“为持去用,若有时自可还,我以券何为?”老母得钱,诣其左右先素知识者,具以情告之。以钱人人付,使为供六十家,须臾已办,赍诣道人。
本谓无实定,至诚⑨乃尔,皆怪其精进出于不意,而问老母:“居止何处?吾朝分卫⑩,无里不遍,何以都不相值见耶?”老母具自陈说本末:“我是某国中人也。家先奉佛,供养众僧。值世荒乱,流离至此,室家荡尽,一身孤独。依附此国大长者家,给其使令,仰其衣食,空身寄命,了无一钱。向见道人,悲喜交集,心有所怀,恐{11}愿不果,白夫人以身自卖,求索少少,欲饭众僧。慈惠见愍,微诚得遂耳。”道人叹曰:“真可谓尽信施矣。”皆相谓曰:“吾等亦为五阴之身,行求分卫。今日之食,便为啖人肉也!宜各建意,以报施功。”众人齐心,立八惟务禅{12}。精诚{13}感通,即获超定{14},神足威灵,振动境界,树木曲躬,有似跪拜。道人见证,赞叙施主。
国王惊肃,怪其所以。召诸群臣共议,原其感瑞{15}何缘致兹。臣下四出,观察其所由。见城门外道人群集,施者济济,其共相庆赖,即入白王。王{16}曰:“正是所为,速请呼来。”臣下还宣王命。老母怖悸,惧有非祸,报答臣曰:“吾身系属长者妇,不得自由。”臣还白此意。王曰:“并请命来。”
于是长者妇闻王敕命,即与老母诣王所。王问其意,老母具以本末白王言。王曰:“吾为国主,富有自在,然不知奉敬三尊,供养道士。如此老母,致感若斯!”王曰:“此母则吾师。”迎着宫内,香汤洗浴,坐于师位。宫人{17}彩女,合二万人。王身受戒,为优婆塞。夫{18}人、彩女为优婆夷。国人一切,普发道意。
[注释]
①私呵絜:即私诃叠,参阅前经第五篇注释①。
②长者: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六十四篇注释⑥。
③归:原本作“妇”。
④已:原本作“必”。
⑤得:原本无此字。
⑥所解:休息、停歇处。
⑦券要:契约。
⑧仰:依靠。
⑨诚:原本作“城”。
⑩分卫: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九篇注释②。
{11}恐:原本作“悲”。
{12}八惟务禅:又作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谓舍却色与无色之贪欲的八种禅定。
{13}诚:原本作“盈”。
{14}超定:凡禅定之浅深次第,顺次为四禅、四无色、灭尽定,出入禅定时,皆以循此次第为法。佛及菩萨能超越上下诸地而随意入出,叫“超定”,也称为“超越三昧”,为天台宗所谓观禅、练禅、薰禅、修禅中之最高境界,故又称为“顶禅”。又因于诸法门中能自在入出,故称“自在定”。
{15}感瑞:指上文“树木曲躬”等祥瑞感应。
{16}王:原本无此字。
{17}宫人:宫女;官名,掌管君主日常生活事务。此指后者。
{18}夫:原本作“老”。
[今译]
从前南天竺有一个国家,名叫私呵絜,位于海滨,它的国土方圆有八万余里。其时,另一个国家有一位老妈妈,名叫阿龙,遭遇荒乱,流落到这个国家。她孤单无依,乞讨为生。她来到一长者家,恳求寄宿。当时长者回来见到她,就询问老妈妈。老妈妈详细说明自己穷厄的情况。长者伤心,同情她,对老妈妈说:“你可住在我家里,我供养你。”老妈妈很高兴,说:“我无以报答,当尽微薄之力,做些家务,我不敢怕劳累。”
这样,老妈妈就住在长者家,心中喜忧参半:从前每日供养很多僧人,能随心意准备斋饭;今日忽然穷厄,有施舍之心不能表达,内心感伤。于是前去礼拜僧人,问候完毕,说:“不知僧人上午得到供养没有。”僧人回答:“早上进城乞食,一无所得,只好回休息之处。”老妈妈当时就寻思起来,想得到饭食给众僧吃,可自己一无所有。就对僧人说:“我现在就进城去看看,若有供养斋饭的人家,就回来告诉你们,如若没有也一定让你们知道消息。”于是众僧答应,各个在树下歇息。
老妈妈就回到原来的住处,对长者的夫人说:“我需要几千钱。现在虽然在此做事,但愿意卖身,终身为您的奴婢,可以立下字据。”长者夫人问:“你在此,衣食依靠我,又要钱做什么呀?”老妈妈对她说:“我有急用,不好明说。”于是长者夫人给了她钱,说:“你拿去用吧,你有了再还我,不用立字据。”老妈妈得到钱,就到附近熟人那里把实际情况告诉他们。又把钱交给他们,让六十家准备斋饭,一会儿就办好了,送往僧人那里。
僧人原以为事情没有落实,见到老妈妈如此诚心,都为她的行为感到奇异,出乎意料,他们问老妈妈:“你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早晨乞食,没有一条巷子没去,为什么都没有遇到施主呢?”老妈妈详细说明了事情的本末:“我是某国人。家里从前奉佛,供养众僧。正值世道荒乱,流离至此,家产无存,孤身一人。依附于此国一大长者家,衣食依靠主人,只身一人,寄托生命,我是身无分文。刚才见到僧人,悲喜交集,内心感怀,担心心愿不能实现,就对长者夫人说,愿以身自卖,求索少许钱,用来供养众僧饭食。夫人仁慈,可怜我,使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得以实现。”
僧人们赞叹说:“真是至诚至信的布施啊。”互相议论说:“我们也是五阴合和之身,出去乞食。今日斋饭,就是在吃人肉啊!应该各自努力,报答施舍的功德。”大家齐心合力,修八解脱禅定,精诚感通,当即获得超定,显示神足通威灵,宇宙为之震动,树木弯曲,好像在跪拜。僧人见了果报之证,纷纷赞颂施主。
国王震惊,肃然起敬,奇怪为什么这样。他召集群臣共议,研究这些祥瑞是如何造成的。臣下四处探访,观察祥瑞出现的缘由。见到城门外僧人聚集,施主很多,共相庆贺,即回宫报告国王。国王说:“正是他们所为,快把他们请来。”大臣回来传达国王的命令。老妈妈恐惧,怕大祸降临,回报大臣说:“我身已依附于长者夫人,不得自由行动。”大臣告诉国王这个情况。国王说:“把她们一起请来。”
这样,长者夫人听到国王传令,即与老妈妈来到王宫。国王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妈妈如实告诉国王。国王说:“我为国王,富有一切,自由自在,然而不知奉敬佛、法、僧,供养他们。这个老妈妈,竟然感应这样的祥瑞!”国王说:“这个老妈妈是我的师傅。”把老妈妈迎到宫内,香汤洗浴,坐在师位上。宫人及宫女,共有二万人。国王受戒,成为居士。王后和宫女成为女居士。全国的人,都发求佛道之心。
[点评]
老妈妈做好事后“宇宙为之震动”,类似情形在其他譬喻中也出现过。为什么佛教叙事中常发生地动山摇的事情?原来,“六种震动”是佛教祥瑞的两个重要表现之一(另一个是“天雨妙华”)。佛教所言的地震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地震有所不同,发生佛教意义的地震时,人如摇篮中幼童,不觉篮动,唯觉舒服,所以用地动表示祥瑞。佛教的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感觉出来,凡夫则毫不知情。
老妈妈的义举引发“地震”,足以说明功德之巨。
(四)毒蛇喻
昔道人于山中学道。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便依一树下,高布床褥①,坐禅念定,而但苦睡,不能自制。天人则于空中笑觉之,遂睡不解。
天人因作方便,欲恐令不睡。极夜,天人言:“咄!咄!道人,毒蛇来矣!”道人大怖,便然灯火,遍求之不见。天人数数不止,道人乃更恚曰:“天人何以犯两舌②?都不见物,云何为言,言毒蛇?”天人语道人:“何不自观内毒蛇?身中有四蛇③不除,如何更从外求之乎?”
道人闻天人,即自思惟,观身历藏,乃知四大为五阴、六衰④所沉没,无数劫来,至今未脱,即解四谛、苦、空、非身。天未晓,漏尽⑤意解,六通⑥具足,得罗汉。
[注释]
①褥:原本作“槈”。
②两舌:说谎、诳语。“非法”之言的一种,为“八戒”中的一项。
③四蛇:喻地水火风之四大(即下文的“四大”);佛法认为人体亦由四大所成,是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如四毒蛇同处,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诸病。
④六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能衰耗人们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参阅前经第十篇注释⑦。
⑤漏尽:漏,烦恼之异称,凡人从眼等六根漏泄烦恼,故名烦恼为漏。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
⑥六通:参阅前经第五篇注释⑥。
[今译]
从前有个僧人在山中修行。山中有许多蝮蛇,僧人怕蛇,便依靠一棵树下,高高地铺好床褥,坐禅入定,但是禁不住要睡,不能自我控制。有一位天神在空中发笑,想唤醒他,可他仍然熟睡不醒。
天神因此设计,欲恐吓他不让他睡。夜深,天神说:“喂!喂!僧人,毒蛇来了!”僧人大惊,便起来点灯,四面查看不见有蛇。天神一次又一次这样喊他,僧人更加怨恨,说:“天神为什么打诳语?什么都没有见到,为何喊有毒蛇?”天神对僧人说:“为何看不见你自身之内的毒蛇?你身体中有地、水、火、风四种蛇,你不去除,怎么还要寻找外界的蛇?”
僧人听到天神这么说,就进入禅定,观察五脏六腑,知道合成人身体的“四大”被“五阴”、“六衰”所淹没,无数世代以来,直至今日未能解脱,从而悟解四谛、苦、空、无我的道理。天还未亮,烦恼烟消,六种神通具备,证得阿罗汉果位。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