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
修道是疗效确切、成果巩固、便于实施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了。
【经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最伟大的美德,就是将道作为惟一遵守的价值尺度。道是恍惚状态下的一种物质。在恍惚的状态下,道仍然有某种形象。在恍惚的状态下,道仍然有物质的属性。在恍惚的状态下,道是一种纯粹的精髓。这种精髓是非常真实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远古到如今,道从来就没有消失过,道一直都在审视着众生。我是如何知道众生的情状的?我凭的就是道。
美德与真道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真正的美德在于对道的服从、追随与尊重。德本身并无自己的独立性,它只是随顺于道,让道得到成就和彰显。接下的问题就来了,道为什么如此值得追随呢?如果道是虚假的,当然就不值得追随。如果道是丑恶的,当然也就不值得成就。只有道既是真实的又是美善的,才值得我们用全部的心思与力量去追求,去圆满地实现。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用了这么一大段的文字来解释道的真实与美善。“恍惚”这两个字,老子是专门讲过的。在《道德经》第十四章,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所谓恍惚就是一种无听、无视、无触之状态。这种无听、无视、无触之状态是否就是一无所有呢?非也。老子认为在这种状态之中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
何以谓之“有象”呢?原来修道之状态虽然超越寻常之感官,可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又何尝不是一种“象”呢?故而道是“有象”的,并非凭空虚构出来的。
何以谓之“有物”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打铁不离砧,修道不离身。”修道并不是对于物质世界的脱离,而只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优化。物质有不同的状态。水有清水、浊水,铁有生铁、熟铁。修道就如同是将浊水澄净为清水,将生铁锻造为熟铁,是一个物质结构优化的过程,因而道是“有物”的。
何以谓之“有精”呢?人们常说:“你的精神很好。”所谓精神好,就是一个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修道之目的就是要让人得到充沛的生命活力。故而道是“有精”的。
何以谓之“有信”呢?所谓“信”就是规律性的、必然性的东西。比如太阳每日从东方升起,这就是信。道是真实可信的。道的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永恒性。老子说:“自今及古,其名不去”。可见道这个东西并不是只是在昨天有效,它在今天乃至明天都是有效的。二是道具有对象上的普适性。老子又说:“以阅众甫。”《说文》上说:“甫,男子美称也。”“众甫”就是众生的意思。道并不是对张三起作用,对王二就不起作用,道对所有的人都是起作用的。张三修道有效,王二修道也会有效,道的功用是可以复制的。
总的说来,道既是“恍惚”、“窈冥”,同时又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和“无”是同源一体的。“有”中含“无”,“无”中含“有”,“有”“无”互生。老子希望人们能进一步认识到“道”的真实特性,以坚固求道、修道、证道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