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爱:Hi!
龙安志:你好,天爱。
张天爱:你好,Laurence。我是艺术家,我跳过芭蕾舞,做服装设计师,也做筹款基金会。现在我想多学一点关于企业家的,因为我想,什么都是生意,是不是?赚钱,文化。所以我也要去学学怎么赚钱去。
龙安志:你要赚钱吗?
张天爱:Why.not?你看Baby都赚钱了,去打电话,去买可口可乐,都要钱嘛。这没办法,你看,我的小Baby听电话去。喂?是不是?什么都要消费嘛。
龙安志:什么都要消费。80年代,中国是没有消费,你有钱,也没有什么可买。生活,其实人民的生活是很苦的。那90年代,改革开放,很多新的东西进中国来,很大的反差,很多人就是不知道该买什么。2000年以后,中国人去很多国家,都是消费,什么都买。
张天爱:经济发展一段时间,是这十年吧,就发展得特别厉害。但是我还是感觉,一个过程必须要有。但是现在这个金融,哇,垮下来,其实我是很开心,返璞归真,我觉得人生一定要有一种value(价值),就是钱钱钱钱,是很……对我来说很伤心,反过来感觉全世界现在倒下来,真的就是,天救我们。Global.Warming(全球变暖)就是我们的死敌来了。以前我真的很明白为什么他们疯狂地买,因为真的确实没有,如果你没有你就真的想去拥有,这是一个过程,就是那么简单。我觉得你不停,天就让你停,天已经给你整个金融垮下来。谁做的?人做出来的,所以就去罚他吧。现在最有钱的人去疯狂消费,弄到生活那么不平衡,不是穷人啊,不是中等的人啊,就是最有钱的人弄出来的。这个风波,我还是感觉,我不是黑心哦,I. still.think.it"s.the.best,就是一个天意。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很重要的。美国人现在穷下去,他们一定会来中国的。做服装的人要来这里做,做电影的人,做金融的人,做车的人,很多都要来中国。…….我十几岁跟我爸爸来中国,那个时候,我下飞机,看见人们全部都穿那个深蓝、深灰,都是那个共产主义。到我见了我的家里人,他们都是说没有东西吃啊,我都哭了,回家我就感觉,哎呀,我们中国人那么苦。我以前从来没来过中国,后来就开始来了。到法国、意大利、美国的一些大品牌去做一些采访,人一回来,全身是C字头的品牌,或是G字头的品牌,所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就已经被洗脑了。不是他们错,是传媒、marketing(市场),全部销售文化是从那里来的,百分之一百是从传媒来的。买这些杂志,买这些写的东西,他们不知道的,90%的人都不知道什么事发生,看报纸啊,看传媒才知道什么是什么,所以就买什么是什么。
龙安志:盲目。
张天爱:是。但是会停,我觉得人生是有自然的一种恢复能力,不是他们错,就是传媒。
龙安志:中国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还是好的。
张天爱:你是很传统啊。
龙安志:还是好的。
张天爱:还是挺好的。我很开心我可以现在回来住。欣赏的艺术家就是小Baby,很像他没有穿衣服。
龙安志:很纯。
张天爱:过分的仿西方的生活是很危险的,对中国来说,所以我觉得这一次金融风暴,会救中国人。中国可以有这样的可能性,但是也可以有别的可能性。
龙安志:对。
张天爱:虽然我身上很多品牌,但是我家里,包括我的内涵全部都是中国的东西。我在中国做我的衣服,我在中国开公司,我在中国的房子,多过我在西方的。
编导手记
张天爱是个令人羡慕的女人,当然,这不是指她美丽的外表、显赫的背景以及坐拥三大时装品牌的身价等等这些看似迷人的光环。她可以不断地改变,却鲜少犹豫和退却——当一个女人时时在改变和超越“现在的自己”,这样的女人才是真正美丽的。
她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带点“仙气儿”。身材高挑、面庞清瘦不说,单是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就显出既优雅华贵又不失张狂性感。
张天爱1961年生于香港,她在一个传统的英式家庭中长大,父亲张有兴是香港首位华人市政局主席,相当于当时的香港市长,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全家移居到英国。
张天爱从四岁就开始学芭蕾。九岁时开始了自己第一个精彩的十年。那年,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招考,她从全球5000个报考儿童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位入选者之一,也成为第一个进入这个芭蕾殿堂的亚洲女孩。由于成绩优异,舞蹈才能出众,她两次获得英国皇家舞蹈学校舞蹈编排比赛的第一名。13岁那年,尚未毕业,学校已为她铸造人像雕塑,放在校内作永久留念。
“艺术是需要献身精神的”——老牌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以此为宗旨教育孩子们。在学校里,除了病得实在爬不起来了,是不可以躺在床上偷懒的。学芭蕾的日子是苦的,而芭蕾所展现出来的美却令人无法抗拒。
“没有一种为艺术牺牲的精神就不会有美。我觉得上天给了我坚强的脊梁,真的可以吃苦。”张天爱在回顾自己这段芭蕾舞生涯时这样说道。芭蕾舞练习中练就的坚韧和毅力陪伴着张天爱此后的岁月。在芭蕾舞学院学习期间,张天爱还广泛涉猎了许多艺术门类,比如音乐、歌剧、舞台化妆、绘画、雕塑等,同时还攻读哲学学位,进修计算机和商业课程,学习中国历史和哲学。这种坚持不断的学习,为张天爱后来从事服装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13岁时,张天爱亲手做出了第一件自己设计的衣服,那是替同学设计的“改装”牛仔裤。
1980年,年仅19岁的张天爱以客座艺术家的身份回到香港,并第一次以模特儿身份参加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时装表演。这时她终于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就是要从事时装设计,于是她又到巴黎歌剧院和纽约工艺学院作进一步深造。
1981年的“港姐”选举总决赛,按照惯例要在公布结果前安排一场20分钟左右的大型歌舞,可那时候女主角却突然生病住院,张天爱被临时换上场。当天晚上的演出群星闪烁,张天爱凭着出色的舞艺征服了全场。从那之后,很多片商就找她拍电影,有很多杂志来找她拍封面,还有记者来找她做专访。此后的张天爱接拍了10部电影,后来又先后签下了23部戏的合约,创下逾50次出任封面女郎的纪录。在电影里她演的大多是主角,但拍来拍去却都是一样的女孩子,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于是张天爱“逃”了。在1983年,见识了香港娱乐圈的一切美丽与荒唐之后,率性的她竟悄悄地从演艺圈全身而退了。张天爱知道,所谓娱乐圈的浮华生活并不是自己所向往的,并不属于自己。
张天爱学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体验一直是她所追求的,只有体验不同的东西,才能知道事物的多种可能。
她开始转向时尚界。1981年之后近20年间,张天爱创建了“Pavlova”、“Tian Art”以及“Flora ZETA”三个时装品牌,在国际时尚界树立了自己的口碑。同时,张天爱的才能还在其他领域得到充分的展现。她曾在世界各地成功组织并参与设计了100多场时装表演及发布会,还为众多芭蕾舞比赛及歌剧表演担任艺术总监与舞蹈编排,赢取了多项国际奖项。
张天爱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处世原则。将中国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与自己的人生理念相结合,从小在西方长大、刚刚学会说中国话没几年的张天爱神奇地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自己遵从的五个基本原则,也是她认为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基本要素——不断进步的精神、健康的身体、稳定的情绪、社交能力以及坚定的信仰。
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张天爱都在持之以恒地将这五点付诸实践。虽然想要界定张天爱所涉猎的领域有点困难——她在舞蹈家、设计师、品牌创始人以及商业管理者等各种角色间自由变化着,但从这一套处世哲学出发,可以发现,无论哪种身份的张天爱,都在努力将中西文化结合得更完美。
1982年,张天爱从姐姐苏珊手中接管Boutique Bon Bon,一年后改名“Pavlova”,张天爱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时装品牌。Pavlova时装集团在日本、东南亚、中国等地逐渐声名鹊起。1992年,张天爱又着手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第二个时装品牌“Tian Art”,目前在英国、马来西亚、比利时以及上海、北京、香港地都设有“Tian Art”专卖店,其中上海和北京各有5家。她旗下的品牌包括“天Art”高级时装系列、“爱”牛仔时装系列、“Tian Ai London”休闲服装系列。此外,她也为意大利、阿根廷、香港的服装公司及皮草商设计时装。张天爱的服装设计中,浓郁的中国风格成为其鲜明特点。在美国、英国、香港等地生活和学习过的张天爱,是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然而,张天爱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我是中国人。中国的传统精髓在张天爱的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
“来中国之前,我其实并不知道中国文化是如此内涵丰富、博大宽容。以前的我很自我,但一来到中国,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从那时开始,我就感觉到我应该用中国人的位置来发展中国的概念。”张天爱解释道,在她的作品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与西方元素的“文化混搭”。
在20年前,还很少有人看到中国的商业机遇与发展潜力之时,张天爱回到中国,将自己的几个品牌扎根在中国市场。如今当“中国”两个字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时,张天爱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都要来中国,我就又想回到美国去。那边有很多的机会,比如我可以带很多的节目到中国来发展。”目前张天爱不仅在为世界上超过100家公司设计服装,远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巴西、中国及多个东南亚国家开设批发及零售服装专卖店。她的个人时装设计更收藏于伦敦、挪威、中国香港及内地的著名艺术馆。
尽管张天爱目前穿梭于纽约、巴黎、香港和北京等都市之间,仿佛一个“地球人”,但她坚持要将中国最好的东西和世界最好的东西糅合起来,把二者统统地都做进时装中去。她的设计理念是“全世界跟着中国走”,她说这点应该是中国设计师的奋斗目标。相比于外国设计师,中国的服装设计似乎缺少点“故事”,缺少一点个性化的东西。她觉得这是一种具有国际水平的“故事”,是艺术与时尚并重,同时也表达着简单个体和今日潮流社会的一种密切关联。她强调,“性感”是时装中最大的一门学问,西方人的作品很夸张,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总喜欢跟着潮流改变风格,不愿抢先“爆炸”自己的性感,说白了是不够自信。
常常挂在张天爱嘴边的一句话是:“一定要改变,不改变就会落后。”她不愿意过多谈及“昨天”的成绩。“大的商业环境在变化,”张天爱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们不跟随着一起变化,这就像一个斜坡上停着一辆车,不加油推进,就要滑回原点去。”
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