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保销”是以合理的周转库存保证商品花色品种齐全,供应连续不断。这种进货原则,可以说是商业经营中最常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认为强调勤进快销,就可以取消必要的周转库存、问题在于,究竟多大的库存才算是合理的,必要的。这就要以各销售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最常见的就是对商品库存规定一个合理额度,即实行商品定额管理制度。商品定额一般以周转天数来表示,并分为最低商品库存定额,最高商品定额和平均商品库存定额。易低定额是防止商品脱销的下限,最高定额是防止商品积压的上限,平均定额则是最低定额天数与最高定额无数的平均数,是编制进货计划、组织商品采购。合理摆布商品的依据。核定合理库存方法如下:
合理库存量=适当平均销售量的储备量+机动储备量在合理库存的基础上,再确定出最佳进货点和一次最佳进货量,其方法是:最佳进货点=最低库存量(平均日销量)+(进货在途时间×日平均销售量)一次最佳进货量=(进货在途时间+进货间隔时间)×日平均销售量近年来,不少企业实行了商品储存的保本保利期管理办法,计算出商品从购进到销出多长时间内可以保利,多长时间内仅能保本,超过了就会赔钱,以掌握商品储存效益的时间界限。根据商业部通知,计算保本保利期的公式为:
商品保本期天数=毛利额(率)-销售税金额(率)-固定费用(率)日变动费用
商品保利期天数=毛利额(率)-固定费用额(率)-目标经营利润日变动费用
当然,实行商品保本保利期管理也不能绝对化,因为商品在变化,需求在变化,企业机制也在变化,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树立核算思想,在进货上谨慎从事。
九十、市场识得清 商品买得精
商品购进工作,关系着整个市场。只有了解市场,才能搞好采购,市场了解得越清,采购才能搞得越精。因为,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每一个人所需的消费品,都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无论是买或卖,或者说供给或需求,都和市场紧密地联系着。一个商店每天要接待成千上万名顾客,这些顾客各有不同的爱好和要求。市场像一张“晴雨表”,反映着这复杂多变的形形色色的客观局面。面对这种复杂情况,采购以人员只有经常研究市场,掌握市场变化规律时,采购到的商品才能适销对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商品也才能在市场上销得出,销得快。
九十一、宁存千家货 不进一人要集得万家货 迎来一市旺
“千家货”,系指那些大多数人都需要的大路货、畅销货;“一人要”的意思是,只有个别人或少数人需用的冷、背、奇、缺货。商业无论是批发部门还是零售商店,进货是为了销售,有销才能有进,而不是为进而进,把货存在仓库里。因此,商业部门在进货前,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情况,知道哪些货是多数人需要的,哪些货只是个别人需要的。对于多数人需要的商品,即便是眼下卖不了,存上一段时间再卖出去,只要不亏本也是值得的。因为这些货需要的人多,影响大,一旦脱销断档,就会失去更多的顾客,同时,也会影响到别的商品的销售。只有集得万家货,才能迎来一市旺。那么,怎样去集万家货呢?关键是要开拓进货渠道,从多渠道组织货源。渠道越宽,进货的花色、品种、规格、款式才会越多、越全,才能满足各方面、各类人的不同需要。同时,进货渠道宽了,也便于比较,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只有在比较中才能鉴别出谁家的优,谁家的廉,也才能把好货、俏货、廉价货组织回来。这样,把货源组织好、齐、全后,才能适销对路,生意越做越火,越做越好。
九十二、百里不贩樵 千里不贩粟秋来汗衫到 冬去卖棉袄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百里贩柴,千里贩粮,是很不容易的事,因而为当时经商者所忌讳。社会发展到今天,情况已大不相同,不仅交通十分方便,而且有各种现代化的装运工具,百里贩柴,千里贩粮已是很容易的事了,但是就谚语的基本精神来说,还是正确的。它告诉我们:经商要加强经济核算,对于粗重、轻泡的商品,尽可能不要搞长途贩运。因为,这些商品同其它商品比较,运输起来必定不方便,装卸量大,费时费工,费用高,损耗大,价值低,而盈利又有限,如果搞得不好,不但无利可图,甚至有亏本的危险。经商不仅有空间因素,还有时间因素,特别是季节性强的商品。有经验的商人,总能凭空间差、时间差赚取巨额利润。他们既能把握节令性商机,又能利用反季节性商机。“秋来汗衫到,冬去卖棉袄”,是对进货失时、经营失当者的一种嘲笑和讽刺,是经商最为忌讳的。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企业库存上升,资金积压,费用增大,在经济上受到损失,而且会影响市场供应,影响群众生活。造成落令商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重要的是要及早准备,把组织货源的工作赶到季节的前面,不能已进人季节了才着手抓货源,临时抱佛脚。
九十三、先销样 后销量多进样 少过量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试销产品讲的。因为通过先销样,可以介绍商品,定向调查,了解消费者的反映意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商品怎样购进,要不同商品不同对待。不能千篇一律。对于以往没有销路的商品或试销产品,销售量不够稳定的高档商品,由其它地区或兄弟单位调剂来的滞销商品,以及某些销售量不大的小商品,都可以本着“多进样、少进量”的原则进货。这样比较主动,以免某些商品因一次进量过多,销售不畅造成积压。同时,多进样既可满足群众需要,也可使商品受到检验,看哪些受欢迎,哪些滞销。有的商业部门对某些新产品或没有经销过的商品,一次大量购人,结果往往因不适销而造成积压,这种情况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容易发生,是值得引起经商者注意的一个问题。
九十四、一点杀猪连电卖肉
这是形容抓货源的重要性,一家杀了猪,好多家才能有肉去卖,如果没有杀猪的,也就没有肉可卖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商业批发企业就要从市场需要出发,组织货源,增加花色品种,以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现在也可理解为发展规律产业,任何行业只要走规律发展的道路,就能占领市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为个体经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经营环境。这一点也是值得经商人员注意的。
九十五、开船守舵开店守货
开船如果离开舵,任其漂流,船就有搁浅、触礁的危险。同样道理,开店不能离开货,离开货就有亏损倒闭的可能。“守”,掌管的意思。即经商开店,首先要管好商品。因为,商品是开店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管不好,店就没法开下去。管好商品,一要做到货全货丰,保证货源畅通,不能脱销断档;二要货优货真,识货懂货,不弄虚作假;三要价廉价实,以质论价,价实相符;四要有自己商品的特色。店出名,首先是货出色,货出名,才能广招天下客。像北京的全聚德烤鸭店、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铺,正是由于他们的烤鸭、包子好,才使全聚德、狗不理名传天下的。开店守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店就靠的吃商品。这就要求在商品购销上下功夫,学习技能,精益求精,只有精于此道,才能出类拔萃,才能保证“吃”得上,“吃”得好。
九十六、采购无大巧 全凭腿快跑三里有货 不去五里进
采购是经营的起点。企业经营好坏与采购工作关系极大。搞好采购,并不容易。采购商品要讲经济核算,对有些商品说来,要掌握就地、就近的原则,即当地已有的货就不要到外地去进;三里有货就不要再去五里进。说“无大巧”,实则大有文章可做,这里主要讲跑得快的作用。跑得快是形象的说法。就是要求采购员到市场或批发部门要多去,常去,快去。因为这样的好处很多:一是有利开拓进货渠道,不至于老死守一处,眼界狭窄,货源短缺;二是有利掌握行情。信息灵,情况明,才能购回好货快货,不至于吃亏上当;三是有利抢时间,争速度,抓早抓好,特别对紧货俏货,时间就是效益,一刻不可延误。总之。作为采购员必须忠于职守,勤于工作,认真负责,才能把采购工作做好。
九十七、老店难断陈年货有钱不置半年闲
资金,对于经商者说来,是最为宝贵的,任何一点积压或浪费,都会影响经营,减少生意。“有钱不置半年闲”,就是说要合理使用资金和节约资金,让每一个资金积极参与运转,不要闲置浪费。做生意无论大店小店,都免不了要有一定数量的库存商品。因为,一种产品从工厂生产出来,到转入消费者的手里,中间必须经过商业部门进行收购和销售,绝不会也不可能由工厂随生产随供应,而商业从购进到销出还必需有一定的储存数量。商业必须有必要的商品储备,商店免不了要有一定数量的库存,不然,市场供应就会出现断档脱销。当然,库存必须有一定的定额,结构也一定要合理,否则就会影响资金周转,加大利息开支,减少企业收益。要使资金不置半年闲,一要抓好购,二要抓好销。抓购,就要把好进货关,使购进的商品力争件件适时对路,适销对路,做到勤进快销,以销定进,不要让资金为落令商品所占用。抓销,就要让购进的商品尽快与消费者见面,有的商品清点后可以直接上柜供应,不必再经过进出仓库,增加不必要的手续;有的商品要减少环节,简化手续,尽量做到当天进货,当天出售。
九十八、抢鲜要早 乱市要少 等缺要巧 季节商品一溜烟,抓头去尾补中间
抓鲜活商品货源,贵在一个“早”字。因为早抓才能鲜卖,如果抓在时令以后,或者抓在别人之后,那就无鲜可言了。鲜活不鲜,必然赶不上行市。“乱市”是指市场行情不稳定、忽高忽低无规律性的行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国家某种政策变化而引起,非市场所能左右的。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十分把握,进货量不宜过大,以能应付正常销售为好,否则容易出问题。对于短缺商品,只能于等待中碰巧了。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某些商品需求量大,货源不足的情况下。作为采购员应该发扬勤跑、勤问精神,于勤跑、勤问中去等巧。如果不跑不问坐在家中,短缺商品永远也不会送上门来。季节性商品时间性很强,一般只有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如果抓不住时机,“一溜烟”功夫就跑掉了,其结果,不是因还来不及进货,即失去时机,使生意未能做成,便是因进货没有销完,节令已过,只好积压起来,以待来年,占压了资金。所以,对季节性商品要早作准备,提前作好进货计划,事先经过调查研究,使计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根据一般的经验,就一个商店而言,季初要“抓头”,就是要抓住时令和数量之头;力争早进货,多进货,早上市;季中要“补”,就是要添补一些品种和数量;季末要“去尾”,就是要压缩进货数量,力争过令前基本销完。这样,既可避免因过令造成积压,也能保证市场供应,满足群众的需要。
九十九、三次量衣一次裁 七次盘算一次买进山需看出山路 买时需想卖时难
衣服要做得合身满意,必须经反复尺量之后方能下剪;购物需仔细盘算才可购买。就商业企业来说,购货要适销对路,要进价合理能销得出,要质量合格符合要求,更需要反复调查、仔细盘算,才能决定成交。如果仓促决定,必然会出问题。特别是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一方面货源充足,渠道多,价格不一,只有货比三家才能掌握行情;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变化快,商品生命周期短,只有深入调查,才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习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作为负责采购商品的部门和人员,在进货时应该首先考虑到所要进的货物有没有市场,能不能卖得出,而且是否很快卖得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在组织进货前,采购人员要做到“四了解四坚持”。这就是:一要了解市场销售实际状况,从销售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销定进”的原则;二要了解群众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变化着的生活习性,坚持“适销对路”的原则;三要了解商品情况,特别是对过去没有经营过的新产品,在保证商品质量、品种、花色、规格、式样和价格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坚持“多进样、少进量”的原则;四要了解市场发展的总趋势,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多变的情况下,对绝大多数商品来说,进货批量都不宜过大,一定要坚持“勤进快销”的原则。这几个原则,是“生意经”多少年来的经验总结。
一百、 豆腐搅成肉价钱
在正常情况下,豆腐与肉不会是同一价格的商品,肉的价格应该高于豆腐。但是,如果经营不得法,一种商品也可以由贱变贵的。例如把豆腐从北方运到南方去卖,经过加工、包装、运输、保管和损失,到南方后一斤豆腐的价格就可能背离它的价值,变成了一斤肉的价格。这条谚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经商必须认真核算,要研究商品的动向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看看哪种商品可以经营,如何经营。如从外地购进一批货物前,要仔细盘算:销路如何,价格是否有利,何时可以到货,费用多大,损耗多少?不能使商品由于盲目经营,胡乱折腾而把好的变坏,鲜的变烂,活的变死,贱的变贵。有些商店对经营缺乏认真研究,盲目性很大,采购商品不算费用,不计成本,售价过高,顾客只好望而却步,由于销路不畅,长期积压,资金无法周转,最后不得个人杀价,损失一大堆。可见,豆腐搅成肉价钱的现象,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地方说“豆腐搬成肉价钱”,或说“豆腐盘成肉价钱”,其意义与“豆腐搅成肉价钱”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