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这个镇上有位祖传的郎中叫刘玉霍。这位老郎中医术非常高超,虽然年近古稀,但仍能妙手回春,治愈了很多病人,而且他非常善良,经常解囊济贫,救助当地贫苦百姓。杜甫听说当地有这样一个人,非常感动,对他也十分尊重。
第二年春天,杜甫挥毫写了一副春联,送给刘老郎中,上联是:
桃花尽日逐流水
下联是:
秋菊犹存傲霜枝
横批是:
寿比彭祖
这副春联很巧妙地祝福老郎中长寿,又暗隐了七味中草药名。刘老先生细细一看,笑着说:“这上联暗隐‘一片丹、香附、泽泻’,下联隐‘天冬、降香、地黄’,横批隐‘千年健’。这副对联实在是妙啊!”当晚便设宴款待杜甫,两人一醉方休。
联句成诗又猜谜
杜甫才华横溢,又胸怀富国强民之志,可是参加科举考试时,却因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耍弄阴谋,而屡次落第。他连受挫折,穷困潦倒,28岁时靠亲戚朋友的资助,在成都皖花溪畔建了一草堂,靠种草药谋生,过着清苦的生活。
有一天,当地的三位年轻秀才相约前来朝拜“诗圣”,杜甫用自家酿造的黄酒招待了他们。席间,老诗人为助雅兴,提议以字制谜,并联句成诗,大家都欣然同意。
杜甫先说:“无风荷叶动”;秀才甲说:“骑牛过板桥”;秀才乙接着说:“日月分西东”;最后秀才丙说:“江水往下流”。
杜甫听后,捋须大笑说:“妙哉!妙哉!”这四句连在一起还成了一首优美的五言绝句。
(谜底大揭密:衡、生、明、汞)
三举人拜访待圣
唐肃宗乾元年间,有一天,有三位举人一起到成都杜甫草堂去朝拜“诗圣”杜甫。
杜甫一听他们三个是来拜访的,便赶紧请他们进屋,先给每个人倒了一碗水,然后便问三位举人姓什么。
其中一个人先起身,朝杜甫拱了拱手,然后自我介绍说:“在下姓:
两画大,两画小。”
另一相貌堂堂的中年举人接着起身,笑着说:“不才乃姓:
明月依稀云脚下,
残花零落马蹄前。”
“那这一位才子姓什么呢?”杜甫笑望着那个年轻举人。
坐在右边的那位年轻举人文质彬彬,一表人才,他见两位同伴报姓时都转弯抹角,便也将自家姓氏编成七绝,他说:“小生鄙姓:
凝翠挂金垂络丝,
临风摇曳舞芳姿;
异株吐絮漫香雾,
正是归棹系缆时。”
杜甫见他们如此卖弄,以诗报姓,就说:“三位的姓氏,老夫已经都知道了。你们分别姓……这三个举人一听,连声称道:“不愧是‘诗圣’啊,佩服佩服!”就不敢在杜甫面前卖弄了。
(谜底大揭密:秦、熊、柳)
相府千金一见倾心
唐朝大历年间,有个姓崔的书生,生得非常清秀,又很有文才。他书籍无所不窥,诗才挺秀,援笔立就。他的父亲是朝廷中的文官,和功勋盖世的一品宰相交谊很深,如亲兄弟一般。
有一天,宰相病了,崔生的父亲便命他去相府看望。宰相有一女儿,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见崔生容貌俊秀,举止温文,谈吐风雅,顿时就起了爱慕之心。于是,回到闺房中,取出香笺一纸,挥毫写了一个娟秀的“您”字,命贴身丫环在无人注意时,悄悄地递给那白面书生。
崔生回到自家书房,放下门帘,然后从衣袖中取出相府那个伶俐丫环递给他的香笺。只见宰相女儿那香笺本是一纸著名的薛涛笺,上面绘有《梅花图》,并有一首小诗印在右上角:
横斜玉枝,普花甚蟹,
寒范踪弯,雪梅交香。
崔生读完,心中不禁暗自惊叹:“诗句好清新。”但是,崔生对宰相的千金小姐在笺上只独独写个“您”字却百思不解,踱步寻思,还是没有答案。崔公子的这种情形被贴身书童看得一清二楚,他细细沉思,突然大悟说:“公子走桃花运了,恭喜恭喜。”崔生莫名其妙地望着书童,书童解释说:“‘您’字可以拆成‘你’和‘心’,丞相千金的意思是‘有心与你相配’啊。”崔生一听,大悦。
白居易三赋鹦鹉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传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一日,他跟樊素、小蛮一起游西湖。三人漫步在白沙堤上,欣赏着西湖如画的风景,心情甚是惬意。正走着,忽然听到鹦鹉的叫声,樊素嫣然一笑,对自居易说:“大人,我有一则物谜,请大人一猜。”接着便微启樱桃小口,吟了一首小诗:
红冠绿袍夸嘴尖,
祢衡作赋有名篇。
宫中多少兴亡事,
在尔前头不敢言。
白居易听她说完,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还未回答,就听小蛮又接着吟道:
常恐思归先剪翅,
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
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
深藏牢闭后房中。
白居易听了心领神会,也吟诗一首: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坼茏破,从放快飞鸣。
说完,三个人会意地笑了,原来他们的谜底都是同一样的物。
(谜底大揭密:鹦鹉)
白居易索要毛笔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年幼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辛,但是由于战乱和家庭破产,白居易11岁就离家在异乡独自漂泊。即使这样,他仍孜孜不倦,勤奋读书,他的诗多反映穷人的痛苦,嘲讽朝廷官僚及劣绅污吏。
京都长安有一位善良的老学士叫顾况,他读了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禁连连拍案称好,并赞叹说:“如果胸中无秀气,腹内欠才识,小小年纪怎么能写出这样妙语惊人之佳作啊!”顾学士便想资助这位才华横溢的流浪少年,于是就问白居易需要什么。
白居易想了一下,有礼貌地回答道:“感谢先生厚意。眼下,小人最急需之物是……”白居易淘气地一笑,吟了四句:
此宝瘦又细,说话把头低,
不吃农夫粮,能为民出气。
顾况一听,知道白居易想要什么,当即便答应了。
(谜底大揭密:毛笔)
白居易雪夜送礼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了很多著名的诗篇,来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他在杭州做州官的时候,有一个冬天的晚上,他听着窗外北风呼啸,心里很担忧:城外那座山寺很破旧了,里面还住着两位读书人,这么冷的天,他们受得住吗?
白居易再也睡不着了,他马上起床,叫人准备了棉被,又烧了热菜热饭,然后拿出一包小礼物,连夜派人送去。两位读书人收到了棉被和食品,心里非常感动。他们又看到了那包礼物,心想:这是什么东西呢?忽然,他们看见了包装纸上还写着一首小诗:“两国打仗,兵强马壮,马不吃草,兵不征粮。”
他俩大笑起来,立刻明白里面是什么了。原来,白居易送给他们一副象棋。
朱庆余诗谜自荐
朱庆余,唐代诗人,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年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他的诗多描写个人生活,感情细腻,词句清新。年轻时曾多次科考,但每每落第。
有一年,他又赴京赶考,考前写了首七绝《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水部是水部员外郎张籍,朱庆余写这首诗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张籍的赏识,帮助他宣扬,以使主考官知道他的才名。
张籍读后,觉得这首诗做得很巧妙,读起来琅琅上口、生动有趣,觉得朱庆余很有才思,就召见了他。
两个人席间谈笑风生,张籍想再试试朱庆余的才气,便让他作一则咏物谜,朱庆余转身朝窗外望去,看见一只鸟正停落在树上,当即便吟了一首谜诗:
丁丁向啸急还稀,
啄遍庭槐未肯归。
终日与君除患害,
莫嫌无事不频飞。
张籍听后一边赞许,一边说出了谜底。于是便力荐这位才华横溢的书生。
朱庆余终于在宝历二年(827)中了进士。
(谜底大揭密:啄木鸟)
老翁智点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唐朝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的著名大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柳公权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而受到先生和父亲的训斥。但他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柳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柳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柳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他挥毫写下“会写飞凤字,敢在人前夸”十个大字。有位过路老人正在树下歇凉,见了这十个大字,觉得此少年太骄傲,沉吟了一会,捋须笑道:“孩子,我觉得你的字写得并不好,不值得在人前自夸。”
柳公权听了很不高兴,没好气地问:“老先生,你也懂书法?”
老人微微一笑:“老汉略知一二。你的字像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怎值得自吹自擂!”
柳公权一听,他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很不服气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来看看!”
老汉爽朗一笑,取过笔写了“望断南飞雁”五个字,写毕含笑而去。
柳公权虽有些骄傲,但毕竟是一个聪颖的孩子。见老人的字不仅苍劲有力,笔法雄浑潇洒,而且五个字还蕴含着对自己的批评,不觉十分羞愧。“望断南飞雁”的“断”是看不见的意思。大雁飞时多排成“人”字。看不见大雁排成的人字,是为“目中无人”也。
柳公权钦佩老汉的书法,但受到他的批评,自然感到羞愧。从此他更勤奋练字,虚心向人求教,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
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明皇赐名戏大臣
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字季真,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他好饮酒,工文辞,善草隶,性情旷逸,善于诙谐谈辩,到晚年尤为狂放,自号四明狂客。他的《回乡偶书》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他84岁告老还乡,临行前他向唐明皇辞行。唐明皇问他还有什么需要?贺知章说:“我有个男孩子还没定名,希陛下能赐他个名字,我回到乡里后,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唐明皇却说:“为道之要,莫若信,孚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卿子必信顺之人也,宜名之日‘孚’。”
贺知章便拜谢受命而去。他回到家乡以后,过了好长时间,忽然若有所悟,对人说:“当今皇上为什么要开我的玩笑?我们家乡吴中一带都把‘孚’称为‘爪子’,皇帝给我的孩子起名叫孚,这不是叫我的儿子是爪子吗?”
唐玄宗考孟山人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孟浩然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但是这样一位享有盛名的诗人,在科举考试中却屡次失败,年过四十,仍是一介布衣,因未曾人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有一天,王维邀请他到翰苑读诗论文,当时适逢玄宗皇帝驾到,孟浩然一时来不及回避,只好在床侧躲藏。王维见了玄宗皇帝,不敢隐瞒,便将浩然来访之事相告。玄宗微微笑说:“朕早就听说他的名字了,愿赐一见。”
玄宗当即召见了孟浩然,并要他当面吟作,于是孟浩然以悠扬缓慢的声调吟诵了自己的一首近作《岁暮归南山》,但玄宗听后冷笑一声,没有说话。
当时正值盛夏,玄宗略一沉吟,揶揄道:“孟才子在诗中自伤不理,朕倒想当面试试你的才气。”说完,便笑吟诗谜两句:
荷花露面才相识,梧桐落叶又离别。
孟浩然沉思片刻,以诗作答:
一户没有墙,好汉内中藏。
人说像关公,吾云是霸王。
玄宗点头称是,一笑而去,原来两个人所作之谜的谜底都是同一样东西。
(谜底大揭密:扇子)
父老巧说井口
阔唐朝天宝开元间有个叫贾耽的,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贞元中历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谥元靖。他喜好读书,老来更加勤奋,通晓阴阳地理杂数,为人很正直,当过13年宰相。他在滑州的时候,凿了一个八角井,凿成之后,父老们来看了说:
大好手,但近东、近西、近南、近北。
贾耽听了之后,笑笑说:“父老们是嫌井太大了吧?”父老们也点头乐了。因为父老们不好直说,就用谜语的方式来加以评论,而贾耽也是一个善解谜的人,父老们说这个井离东西南北四边都近,意思是就是离中心太远,这就是说井太大了。
老隐士难倒举人
唐朝贞元年间,吉州有三个举人,一同前往京城参加两年一次的科举考试。由于一路疾行,累得口干舌燥,走着走着,他们便来到了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在村头看见一位老农夫,便向这位老农夫讨茶解渴。那位老者一看是三位赶考的书生,就笑着说:“看来三位才子是既受过家庭的教诲,又得到严师的教导,才敢前去京城参加会试,夺取进士之冠,很好,很好。”
原来,那老者并不是普通的农夫,而是位胸有笔墨的隐士,常日里以翰墨生情、笔端传意、文采飞扬而著称。他接着笑着说:“三位才子想品尝老夫家的香茗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
其中一个年轻举人拱手问道:“请问贤翁此话怎讲?”那隐士笑着说:“我要先制一谜请三位才子试射,若能射得,香若尽管畅饮,否则……”
另一举人应道:“小可愿洗耳恭听。”
那隐士便说:“请先猜猜老朽的姓名,‘有水有田有米,添人添口添丁’。”
三个举人面面相觑,抓耳挠腮,好久也没答上来。那隐士见此情形,又笑着咏了两句成语:“求之不得,不足为凭。”问他们各隐哪个典故,三个举人又是目光茫然,不知道怎么回答。
隐士哈哈大笑说:“老夫平日喜爱制谜猜谜。老夫姓‘潘’,单名‘何’。而前句‘求之不得’隐典故‘刻舟求剑’;后句‘不足为凭’隐射典故‘宋人买履’。”三个举人一听,非常惭愧,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诗谜传情定佳期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拔部后裔。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官至节度使,著有《莺莺传》。
《莺莺传》讲述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贞元中,张生寄宿在普救寺,当时正赶上崔氏遗孀和女儿崔莺莺要返回长安,过蒲州时也暂住在这个寺里。不料,遇到兵乱,张生因为跟驻蒲的将领有交往,所以拜托他们保护崔氏,崔氏和女儿也幸免于难。崔氏宴请张生以示感谢,席间,张生见到了貌美如花的崔莺莺,一见钟情。丫环便从中穿针引线,使两人更加相爱。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们不能自由交往,只能以诗谜暗中传情: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