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桂林(1779-1822),12岁时参加童子试考取秀才,被学官称为“奇才”,嘉庆十四年(1809)和嘉庆二十年(1815)两次获得海州科试第一名,嘉庆二十一年(1810)中举。许桂林不贪求功名利禄,终生以教书为生,精于诗词文学,精古算术及天文星算历算的研究,也是清代知名的谜家。
他著有《春梦十三痕》《空谷传声》等书。其中《冰天谈虎》《幻影山得冰天谈虎全书》两篇,依托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引出了128则谜语,非常有意思。
许桂林曾为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做文字润色。有一天,他正在审阅《镜花缘》书稿,书中第八十回、第八十一回描写的打灯虎的场面十分动人,中间穿插有七十则灯谜。许桂林心想:“汝珍兄的《镜花缘》一定会成为巨篇,写书的决心不减,现在又玩起了灯谜。”许桂林一边翻看书稿,一边摘抄了几则灯谜: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打花名)
何谓信(打《论语》句一)
秦王除逐客令(打《四书》句一)
“这灯谜作得真好,汝珍兄真是奇才呀!”许桂林不禁在心里感叹,正在这时,李汝珍走了进来,说:“小弟的书稿,让林兄费神了。”许桂林赶忙说:“哪里哪里,我正欣赏你的灯谜呢,真是精彩。刚巧,我也有一个灯谜,请你一猜。”说完,便提笔在纸上写道:
上撑天,下拄地,
塞得乾坤不透气(打一字)
李汝珍看后,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说:“我也有一谜,‘头朝西,脚朝东,塞得乾坤不透风’,(打一字),请猜谜。”许桂林说:“请你先猜我的谜。”李汝珍笑说:“我的谜就是您的谜,不过是将直立者放倒即可。”
你知道谜底各是什么吗?
(谜底大揭密:凌霄花、不失人亦不失言、信斯言也,许桂林的谜底是“1”,李汝珍的谜底是“一”)
蒲松龄诗谜骂恶棍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l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他从小勤奋好学,聪慧过人,虽科举考试连连失败,一生穷困潦倒,靠教私塾维持生计,但却一身正气,嫉恶如仇。蒲松龄的座右铭是: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泰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文学巨著《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家乡山东淄川县有个王大官人,是地方一霸,为富不仁。他的独眼管家也狗仗人势,欺压穷苦百姓。这王大官人是个附庸风雅之人,家里字画满堂,这个独眼管家也想弄 治他们一下。于是,蒲松龄便假装笑脸,提笔写下了四句:
一头尖尖一头扁,
扁头只有一个眼;
独眼只把衣衫认,
任凭主人来使唤。
独眼管家如获至宝,千恩万谢地拿走了。
其实这是一首打油诗,表面上是一条物谜,实际上讽刺了独眼管家的品行和职业。
(谜底大揭密:针)
一窍不通评文章
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因能写鬼故事而出名,但是他却屡试不第,穷困潦倒,只能靠教书为生。
有一个财主,自己没有学问,但望子成龙,于是就请蒲松龄教他的儿子学问。可是还不到三个月,蒲松龄便对财主说:“令郎已学有成就,老夫要告辞了。”那个财主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马上摆酒席为蒲松龄饯行。
酒至半酣,财主笑问蒲松龄:“我儿的文章怎么样?”
蒲松龄笑着答道:“高山响鼓,声闻百里。”
财主听了,大悦,又问:“我儿在易、礼、诗方面怎么样?是不是也通了?”
蒲松龄又笑着说:“八窍已通七窍。”说完,蒲松龄挑起书就告辞了。
这天晚上,财主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衙门当师爷的胞弟,那师爷一听,哭笑不得,连说:“大哥,你被那教书先生给戏弄了。这其实是个谜语,‘高山响鼓,声闻百里’,是说侄儿的文章如敲鼓的声音,‘不通’‘不通’!‘八窍已通七窍’那就是‘一窍不通’啊。”财主听完,又气又羞愧,只能怪自己没有学问。
蒲松龄巧骂吴才
蒲松龄是个不畏权势的人,而正因为这样,他得罪了很多贪官污吏和走狗奴才。蒲松龄屡试不第,因生计所迫,只能做个教书先生。有一年,他被邀请到淄川府城教书,当地的毕大人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有一天,毕大人邀请知府大人、李进士、胡举人作陪,设宴请蒲松龄,想听听他聊鬼谈狐。毕府的管家吴才是个长得尖嘴猴腮,又是个嫌贫爱富的人,他见王、李、胡三位客人已经进入客厅,就赶忙点头哈腰,设座奉茶。
这时,蒲松龄也进来了,吴才看见蒲松龄,便让丫环搬小座放在门后,冷冷地说:“先生没有官职,不能和各位官爷同坐,你只能将就一下了。”蒲松龄没有示弱,说了声:“狗眼看人低。”可是刚一坐定,又发现座上有一根缝衣针,蒲松龄不得不马上站了起来。等再落座时,吴才又故意把一抹布扔在了蒲松龄的鞋上。蒲松龄连连受辱,非常气愤。
过了一会儿,毕大人才来,他进入客厅时,拱手说:“老朽今天身体有些不适,所以来晚了,让各位久等了,请各位都入座吧。”吴才不得不给蒲松龄设座。
酒至半酣,毕大人说:“今天请三位大人来此,是想听听蒲先生讲讲鬼故事,我们都洗耳恭听,怎么样?”大家都连声说好。
蒲松龄微微一笑,说道:“我先说两个谜语,大家猜一下。”
头尖身细白如银,
上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在屁股上,
只认衣衫不认人。
第二则谜语是:
看似出身富贵家,
忽东忽西满桌爬。
宾客来到先忙碌,
食人残羹酱醋茶。
大家一听就都知道谜底,就都捂着嘴偷笑,没有人愿揭谜底,吴才听到这些,脸一阵红,一阵白的,灰溜溜地退出了客厅。
(谜底大揭密:针、抹布)
蒲松龄猜谜得生计
清朝康熙年间,山东淄川县蒲家庄有个儒生叫蒲松龄,他自幼苦读诗文,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因是汉族书生,被清朝统治者看不起,因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总是名落孙山。
有一天,大名士王涣祥见穷困潦倒的蒲松龄,正挑着两担书,欲外出谋生,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于是口占一联:“芙蓉花开,红粉佳人争望月。”王涣祥令蒲松龄应对。
文思敏捷的蒲松龄苦苦一笑,不假思索,拱手便对:“梧桐落叶,青皮光棍打秋风。”
王涣祥称赞道:“对得好!对得好!”他略一沉思,然后笑着说:“我前些天在京城听人赋了一个诗谜,久不能解,你是否愿意猜猜看?”蒲松龄点点头,表示同意,王涣祥一见,便把谜面念了出来:
崔莺莺失去佳期,
老和尚笑掉口齿。
小红娘没有良心。
害张生一命归阴。
蒲松龄稍微思索了一会儿,便朝远处高山指了指,以此作答。王涣祥大惊其才,也悟出了这个诗谜是“巍”字,他冥思苦想很久而未猜出的谜语,蒲松龄竟轻松作答。王涣祥佩服蒲松龄的才华,便留他在自己家中教书馆,从此,蒲松龄这个落第秀才便成了一位教书先生。
王筠出谜收徒弟
清代有一个叫王筠的文字学家,字篆友,山东安丘县人。他写有《说文句读》,这本书可谓是独辟蹊径,专家们认为是段玉裁、桂馥二家的劲敌。王筠为了普及文字学,让小孩子也能知道中国文字的规律,特地写了一本叫《文字蒙求》的书,流传于世。
有一次他到郊外散步,遇见了一群儿童。儿童们看见是文字学家出来了,中间有一个大一些的孩子便上前拦住王筠的去路说:“王老夫子,听说你精通文字,我要给您出个谜语,猜四个字,猜得出来才让你过去。”王筠很感兴趣地说:“小朋友,你要出个什么谜呀?请说说看。”儿童说:
一点一点分一点,
一点一点合一点,
一点一点留一点,
一点一点去一点。
王筠一听,心想:这个谜出得果然很巧,想不到这些孩子有如此的聪明。可他是个文字学家,仅仅是一个孩子的谜语能难住他吗?他便笑眯眯地对儿童们说:“你们看,我写得对不对?”说完,捡起一根树枝就一边念着“一点、一点……”一边在地上写出“汾”“洽”“溜”“法”四个字。儿童们一看,都拍手大叫:“对了!对了!您真不愧是文字学家!”
这时,那个大点的孩童说:“先生,您肯收我做学生吗?”王筠说:“那我也出个字谜让你猜,猜对了,我就收你当学生。”接着说道:
一横一横又一横,
一竖一竖又一竖,
一撇一撇又一撇,
一捺一捺又一捺。
这是个什么字?儿童在地上画来画去也画不出个字形来,挠挠头说:“先生,请您告诉我吧,我猜不出来了。”王筠便在地上上面画一横,下面画两横,并在每一横上加了一竖,又在每个“十”字上加了一撇。这时,那个孩童抢过王筠手里的树枝便在每个“才”字上加了一捺,说:“先生,我猜对了吗?”王筠笑嘻嘻地拍着孩童的头说:“好吧,我收你做学生。”
(谜底大揭密:森)
王筠说字巧解愁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篆友,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宋官疃人,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出身于安丘书香世族、官宦之家。王筠不但是安丘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的学者,而且也是国内“说文四大家”之一。一生著述宏富,影响颇大,他在山西乡宁做官的时候,曾应朋友陈嵋山的要求,写了本关于教儿童识字的书,叫《文字蒙求》。
一次,他去看望陈嵋山的时候,遇见陈嵋山的邻居,那位老人要砍倒院中唯一的一棵榆树。王筠对此非常不解,问他为什么要砍倒这么珍贵的树,老人说他近来心神不适,前几天看了一个风水先生,那个风水先生说:“这四合院中有一棵树,就是个‘困’字,很不吉利,把这棵树砍倒了,就不犯困了。”
王筠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对老人说:“想不到这位风水先生也是位文字学家啊。可惜他见物不见人,他没有看到四合院里还住着人呢。有树、有人就不是个‘困’字了。可是如果你把树砍掉,四合院里光剩了人,你想是个什么字?这不是更不吉利了吗?”老人一听,恍然大悟说:“唉,幸亏县太爷是个真正的大学问家,要是听信风水先生的话,我不是落入更凶险的境地了吗?大人救了树,也救了我,恩德无量啊!”
教书先生姓什么
清朝的时候,两个书生赴京赶考,他们在旅店相遇,二人互问贵姓。
一个书生说道:
左边加一是一千,
右边减一是一千,
不加不减再计算,
其中共有人一千。
另一个听完之后也摇头晃脑地说道:
左看不出头,
右看不出头,
左右一齐看,
两个不出头。
刚巧,这时有个教书先生路过这里,听了两人报姓的方式很感兴趣,便也来凑热闹,他先向两位书生道了一声:“任、林二君可好?”
这二个人不禁一惊,这是哪位呀?怎么会知道我们的姓,两个人一起转过脸来看这位老者,发现根本不认识,便问:“老人家,咱们素不相识,你是怎么知道我们两个的姓的呢?”老人笑着说:“刚才你们二位不是互通过尊姓了吗?”二人又问老人贵姓,老人却吟出一阙《忆江南》来:
遥望处,牛女正双栖。
天上人间相与共,
银河杳渺水迷离,
新月落西垂。
两位书生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忽然听到店家女儿来到桌前喊了一声:“滕老先生,饭已备齐,请用餐。”他们不禁佩服这位店家女儿的聪明,也称赞这个字谜比他们二人的谜更高明,更有文采。
(谜底大揭密:任、林、滕)
新娘诗谜难新郎
洪升(1645-1704),清代浙江钱塘人,戏曲作家、诗人,字防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他著作的《长生殿》非常有名,流传于世。
洪升的夫人黄兰次,是大学士黄机的孙女,庶吉士黄彦博的女儿。她善吟咏,解音律,是位作曲能手。夫妻二人相处得十分和谐。相传他们新婚之夜,也有一段新娘以诗谜难新郎的佳话。黄兰次想测试一下洪升的才华,就连出了三则谜语,让新郎来猜。第一个谜语是:
无心骄白昼,
有力破黄昏。
洪升笑而未答,只是将洞房中红光熠熠灯举到新娘的面前,问道:“娘子可是需要此物?”兰次点头微笑,又出了第二个谜语:
相看黑面真如铁,
独具丹心未肯灭。
洪升想了一想,还是没有说话,只是凑近火盆,用火筷微微翻动了一下暖烘烘燃烧着的木炭,让新娘看了一下。新娘又是笑笑点了点头。接着又出第三个谜语:
古月照水水长流,
水伴古月度春秋,
留得水光耀古月,
碧波深处可泛舟。
洪升拉起新娘的手,一起来到窗前,撩开窗帘,洪升指着窗外月光下的一片湖水说:“娘子喜欢这月光下的湖水吗?但愿水月永伴!”兰次报以多情的微笑,然后相携入帐。
(谜底大揭密:灯、木炭、湖水)
季旁膺妙笔生“风”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工诗文书画,擅长画梅、兰、竹、菊、松、鱼等。
李方膺常往来扬州卖画,其用笔放纵而苍劲,可谓独树一帜,很多人都喜欢他的作品。
有一次,李方膺到诗友家做客,席间,有个倜傥才子笑道:“人说宇宙乾坤皆可入画,我看有一种东西,丹青妙手也画不出来。”
李方膺一听,觉得奇怪,便拱手相问:“愿请教。”
那才子带着神秘的口吻,说道:“这种东西,虚无缥缈,无影无踪。”李方膺略一思索,便知道这人是在说“风”,笑答:“这个也能画。”
在座的诗人墨客一听,都很好奇,便催他快点画出来让大家见识一下。
李方膺也不推辞,铺好纸,润好笔,静思片刻,俯身挥毫而作,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出来了,只见画面上有一簇茂密的竹子向一边倾斜着,让人强烈地感觉到有一股狂风正在呼啸而过,还似乎能够听到竹子相互摩擦的声音。众人一看,无不拍手称绝。刚才那才子上前说:“佩服,佩服,这无影无踪的‘风’,竟然被你画得这么传神!”
李方膺给这幅画起名为《风竹图》,并在旁边题诗一首:
画史从来不画风,
我于难处夺天工。
请看尺幅潇湘竹,
满耳丁冬万玉空。
金农以花喻人
金农(1687-1764),清朝画坛扬州八怪之一,杭州人,久居扬州。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因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晚年以在扬州卖字画为生。他为人磊落,生性浪漫,爱怡情山水。
有一天,有一雅士在扬州瘦西湖旁的平山堂宴请文朋诗友,金农也应邀赴宴。
金农在去往雅士家的途中,见从湖旁小角亭中走下一位俏丽村女,只见她腰不束而自细,唇不点而艳红,眉目清秀,顾盼生辉,金农不禁暗自赞叹日:“脂粉不施,天然素雅,真乃绝代佳人也!”
金农一走进那雅士家的客厅,便诙谐地说:“酒与文人素有不解之缘,低吟浅酌有利笔耕,快快拿酒来!”他先喝了几口酒.然后要来笔墨纸砚,笑着说:“刚才,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天仙般的绝色女子,待我们以花喻之。”旋即挥毫作画一幅。画完后,在左上角题诗四句:
纤小淡白气吐芳,
不及芍药上红妆。
花茶待客成新赏,
更觉口泽一缕香。
众人都感叹诗美,且画中人更美,不禁抚掌称好。这时,有位才子说:“金兄,你是把那绝色女子比做“茉莉花”了吧。”金农点头称是,思绪又回到了遇到那女子的一霎那。
百姓谜联骂贪官
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有一个名叫李儒卿的官吏。他为人贪婪,鱼肉百姓,心狠手毒,人称“李剥皮”。老百姓对他敢怒不敢言,但有个秀才却用他的名字作了一副字谜联,并在当地得到广泛流传。谜联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