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丈一听,心中服了八分,但是他还不死心,想再试试王十朋,便说:“才子真乃满腹经纶,老僧佩服,只不过佛家虽以仁慈为本,然而还是诗书为重。”说完,旋即挥手指了指佛堂上直写的“天心”二字,笑着说:“先生要是能一笔写成另外两个字,老僧便下‘陈藩之榻’,如若不能,那就请便了。”
王十朋拱手一笑,说:“晚生虽然才疏学浅,还是愿意一试。”说完,便大笔一挥,将“天心”二字改成了“未必”。
老方丈见此情形,连声称赞,忙请王十朋到禅房歇息。就这样,王十朋在中川寺借宿了一夜。
辛弃疾拜师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有一年寒冬的一个黎明,10岁的辛弃疾捧着诗卷正要吟诵,忽然看见不远处的梅树下,有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练武。只见他动如风、站如钉,如鸢飞,如鸟落。辛弃疾越看越入神,竟然跑去跪在老者面前,请求老者收他为徒,教他习武,以报效祖国。老人见辛弃疾满面虔诚的样子,笑着说:“看你手不离卷,一定读了不少名篇佳句!”说罢挥手指着傲雪斗霜的寒梅,让辛弃疾背诗一首。
辛弃疾思索了一下,便吟了北宋诗人王汉的七绝《梅》: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老人连连称好,答应教他武艺。辛弃疾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他问:“师傅,那我应该先学什么呢?”
老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老夫作个谜语,你若能猜出来,就知道要先学什么了。”说罢吟道:
不受脂粉半点侵,
穿麻吞石自甘心;
只因误入少林寺,
惹得拳头打到今。
聪明的辛弃疾听罢很快就猜出了谜底,原来师傅是先让他练习打“袋沙”。从此辛弃疾努力练习,锤炼筋骨,终于练得体魄强壮,一人能敌百。后来,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辛弃疾学得十八般武艺,成了一名文武双全的抗金将领。
唐琬谐音谜骂四人
唐琬,陆游的表妹,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与陆游青梅竹马,志趣相投,是陆游的第一任妻子,婚后二人生活十分美满。可是没多久,陆母就以唐琬不生孩子为由,强迫两人分离。唐琬后来改嫁一个丧偶的读书人赵士程做了填房。可刚过门不久,先妻的儿子就病逝了。
出殡那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来了。前来吊唁的账房先生、道士、和尚、裁缝等四个人无聊至极,听说死者比继母还年长一岁,就想趁机取笑一下唐琬,就凑趣编了一首打油诗。
账房先生先说:儿四母三世间奇,
道士接着说:称母怎能不痛脐。
和尚又接着说:子去母存娘孝儿,
最后裁缝接着说:不知少母为何泣?
唐琬听到四个人都是不怀好意之语,心里非常气愤。但她表面不露声色,等到吊丧的人都到齐后,她便一下子扑到儿子的棺材上,放声大哭,边哭边说:
娘未生,儿就生,
长房(账房)先生我的儿;
娘未死,儿就死,
为何倒死(道士)我的儿;
虽说不是我亲生,
何尝(和尚)不是我的儿?
要想和儿见一面,
黄泉路上才逢(裁缝)我的儿!
在场其他人并没听懂其中的意思,但是那四位心知肚明,知道唐琬用谐音骂了他们一顿,却只能自认倒霉。
诗谜隐寓夺魁志
南宋辛未年间举行会试的时候,有一个从江阴来的举子袁舜臣,他在马鞍上很工整地写着一首诗:
六经蕴藉胸中久,
一剑十年磨在手。
杏花头上一枝横,
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
掩却半牀何所有。
完名直待挂冠归,
本来面目君知否。
当时到京城来赶考的举子很多,人们看了都只当是一首普通的诗,未加注意。后来苏州的刘城看了这首诗,才说这是一首诗谜。诗的头两句的“六”“一”“十”合起来是“辛”字,第三四句“杏”字莫露口为“木”字,头上加一横为“未”字;第五六句的“一点大如斗”是“犬”字,“半牀”为“爿”旁,合为“牀”字,第七句“完”字摘去帽子为“元”字,四个字合起来就是“辛未状面”,这是表明袁舜臣立志要夺取辛未科的状元。
文天祥探父露才华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的父亲文国斋,是一个穷困的秀才,为了谋生,从老家庐陵(今江西吉安)流浪到澄江(今江苏江阴)教书为业。
一年秋天,文天祥从家乡来到澄江探视父亲。村上有位和他父亲很要好的黉(hóng)门秀士,见塾师的儿子来了,想试试他的才思。
因为文天祥是江西人,那黉门秀士便摹仿江西口音说出一个上联让文天祥来对:
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谐音:《中庸》《大学》)
文天祥想了想便对曰: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谐音:《礼记》《春秋》)
黉门秀士一昕,此子果然才识过人,便又出一个谜语让他猜:
一物生来五寸长,
秀才带他进书房,
一团衷情为君表,
点点热泪洒桌上。
文天祥在书房里看了一下,想了一会儿就猜出答案是“蜡烛”,但是他并没有急着说出答案,而是又吟诗一首:
夜雨寄北西窗亮,
日暮汉宫燃不休。
东城只恐花睡去,
关公借光读春秋。
黉门秀才听后,点头称是,连声称赞起文天祥的聪明才智,并说文天祥将来必成大器。果然,文天祥20岁就中了状元。
爱国志士同咏梅花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端宗景炎三年(1277)文天祥带兵到江西,不久被元兵战败,退人广东,仍坚持抵抗。
当时,有个叫王幼孙的人,他比文天祥大14岁,跟文天祥一样,也是一位关心国事的爱国志士,对文天祥的高风亮节十分崇拜,曾书录南朝诗人陆凯的一首《五绝》托人带给文天祥。诗云:
折花逢绎使,寄与陇头入。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没过多久,王幼孙便接到文天祥的一首回赠诗:
清浅风流圣得知,
黄昏归鹤月来时。
岭头更有高寒处,
却是江南第一枝。
这二位爱国志士所咏的都是同一样东西,即“无意苦争春,只有香如 故”的名花。
(谜底大揭密:梅花)
画家改名思故国
南宋有一位姓郑的大画家,在金国灭了北宋,宋朝南渡,安于江南之后,他改名思肖,字所南。他之所以改名为思肖是因为宋家皇帝姓赵,肖是趟字的一半。思肖就是思念宋朝半壁江山的意思。
南宋也亡了以后,他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野人。坐必向南,腊祭的时候,他就望着南方的田野大哭。一听到北人的语声,便掩起耳朵赶紧走开。他擅长画兰花。宋亡以后,他画的兰花都露着根,人们问他为什么兰花不长在土里?他说:“土都被番人抢走了,你还不知道吗?”他居室的匾上写的是“本穴世界”他把“本”字写成“大”字下面一个“十”字,也就是“大宋世界”的变体。他写了好几部著作,题名为《大无工十空经》,也是采用拆字谜的方法命名的。“空”字无“工”加上“十”,乃是“宋”字,就是《大宋经》。
姜夔首创印章谜
南宋有位著名的词人叫姜夔,他不但善诗词,通音律,而且也是一位制谜的能手。
他曾经刻了一方印章,印文是:鹰扬周室,凤仪虞廷。这是隐着他的姓名的一方印章谜。
前一句,出自《诗经》。《诗经·大明》中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尚父即姜尚(姜子牙)。姜尚精通兵法,帮助周武王伐纣,他用兵如飞扬的鹰一样凶猛。这一句隐“姜”字。后一句,出自《尚书·舜典》:“夔典乐,凤凰来仪。”夔是舜的乐官,他领奏韶乐,能把凤凰引来,虞廷即舜的朝廷,所以这一句隐“夔”字。因此大家称姜夔是印章谜的创始人。
周生测字说“心”事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有一个叫周生的人,他擅长测字。他能根据当时当地的形势、民情和每个人的个性动机来仔细地分析字形,所以人们都说他测字测得很准确。
有一个书生,向他叩问应试的事,写了个“串”字,周生说:你不但在乡试中可以考中,在礼部考试时也会高中的,因为“串”字有两个“中”字。
另一个书生听说后,也来写了个“串”字请他测。他说:你不但不能参加乡试,而且还会得病。书生听了不相信,问他为什么前面的人写个“串”字就能连中,而我同样写个“串”字却要生病呢?周生说:“那个人写这个‘串’字是无心的情况下写的,所以就像字形中表示出的两个‘中’字;而你是在有心的情况下写的,你看‘串’字下面加个‘心’字,不是‘患’字吗?”
后来,果然前面来测字的那个书生连连得中,而后来的那个书生在乡试时却害了一场病,未能参加考试。
古镜之上牛走口
宋朝的时候,有人在自家的地里发现一面古镜,样子似钟,镜框甚大,上镶一环。镜上铸有13个隶书字:
一牛有十口,前牛无角,后牛走口。
下面还铸有一只虎。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解开这篇铭文的意思。后来有人才研究明白这是关于这面镜子铸造年代的谜语。“有十口”是“甲”字,“牛无角”是“午”字,“牛走口”合为“造”字。说明这面镜子是“甲午(年)造”的。
有位叫赵德润的收藏家,也珍藏着一面挂镜,形似杏叶.背面有一牛转头,牛前有一丛草,下面有四个篆字“避祟驱邪”,两旁有字,和前面所说的镜铭相似:
人有一口,前牛无角,牛口走。
通过解谜的方法知道这面镜子是“丙午年造”的。这两面镜子很有相似之处。从铭文上看,它们的铸造年代至少相差了12年。
无字家书寄相思
宋代有个叫郭晖的人,外出做事,不得回乡,思念妻子,就托人捎回一封家信。妻子打开信一看,信封里只装着一张白纸,纸上一个字也找不到,心中好生奇怪,不觉望着这张白纸出神。过了一会儿,她忽然明白了,提起笔来便写了一首诗寄给丈夫。这首《答外》诗是:
碧纱窗下启缄封,
尺素从头彻尾空,
应是仙郎怀别恨,
忆奴全在不言中。
郭晖读到妻子这首诗,知道妻子完全理解了他那封素白家书的意思,心有所感,便又写了一首《寄内》的诗,托人带给妻子:
情长笺短费心神,
尺素无言胜有声,
书山不是无佳句,
两字相思写不成。
想不到一张白笺,不着一字,却是一个难得的哑谜,诉出了这份相思情!
元朝时期
稻谷巧解赛宝珠
元朝初期,保定有个叫尚文的人,字周卿,先世为深泽人。幼时极聪明,聪慧好学,心怀奇志。经过刘秉忠的推荐,元世祖忽必烈召他人朝与大臣们共同拟定朝仪,凡文武官员的礼仪、服色款式及等级差别,都由尚文裁定。他在大德年间担任中书右丞相的职务,武宗、仁宗时期又多次请他出来担任要职。
他管理财政的时候,有个西城商人,带来一颗“押忽大珠”,要价60万两银子。当时的宰相喜爱古玩成癖,就要买下,尚文问:“老大人,买下这颗珠子有何用处?”宰相说:“这颗珠子是稀世珍宝,如果把它含在口里,就不会口渴;放在脸上触摩,可使眼睛有神采。”尚文说:“这算不得天下奇宝,我以为天下还有一种更珍贵之物。有了它,百姓就可安居乐业;没有它,天下就会大乱。它的价值要比这颗‘押忽大珠’不知高出几万倍!”宰相忙问:“这是什么?”尚文提笔写道:
黄布袋,包珍珠,
秋天一到满地铺。
宰相听了,知道尚文所指是什么,自感惭愧,就放弃了买珠的念头。
(谜底大揭密:稻谷)
施耐庵咏莲收高徒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一切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
元朝至至顺四年,37岁的施耐庵毅然辞去钱塘县尹的官职,回到老家苏州,一面教书,一面写《水浒传》。
一年春天,有位经常往来于苏杭的商人,因久仰施耐庵的才学,特地从山西老家把儿子罗贯中带来拜施耐庵为师。(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东东平罗庄村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施耐庵对商人并不感兴趣,但这个商人竟然不远千里从家乡把儿子带来,求他这个穷教书的为师,则使他感到十分惊奇,他觉得这个商人定是个不俗之人。他又看到罗贯中这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文质彬彬,气度不俗,心中便有几分喜爱,便想先出个题目考考他。于是他吟道:
云落不因春雨,
吹残岂借东风,
结成一朵自然红,
费尽功夫怎种?
有蕊难藏粉蝶,
生花不惹游蜂。
夜阑人静画堂里,
曾伴玉人春梦。
罗贯中略一思忖便说:“待学生也吟两句作答。”说完成吟道:
白蛇游过清水塘,
一朵莲花开岸上。
施耐庵听了,拍手叫好,便宣布收罗贯中为徒。
罗贯中解谜买蒸笼
施耐庵为了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续写《水浒传》,便想到“自古昭阳好避兵”的昭阳(即今天的江苏兴化),那里的白驹镇上有他的一位好友顾逖,便带着妻子申氏和新收的徒弟罗贯中前去投奔。
顾逖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老朋友,并且为他收拾了一所房子,供他居住和写作。为了他生活上的方便,还把厨房用的器具都配备齐全,在收拾完毕之后,顾逖看了厨房看又对家童说:“赶快到市上去买一件东西,它是:
楼台接楼台,
层层接起来,
上面白云起,
下面红花开。”
那家童瞪着眼睛弄不清楚这是件什么东西,跟随在施耐庵身后的罗贯中上前拱手说:“贤翁,不才愿陪同这位小哥去把此物买来。”于是就进厨房量了量锅的尺寸,陪同家童到街上去,不一会儿便买了一副崭新的回来。
顾逖见了赞道:“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啊!”
(谜底大揭密:蒸笼)
师徒巧对“一”字谜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三国演义》等。
相传,有一天,施耐庵写《水浒传》写得有些疲惫,便对罗贯中说:“我出个字谜,你猜猜看。”
罗贯中很喜欢猜谜,就让师傅快点说。施耐庵说:
上不在上,
下不在下,
人有它大,
天没它大。
罗贯中思索了一下,就说:“师傅,我猜到了。”接着,便也作了则谜语:
《三国演义》封面图
竖看像根柱,
横看像架梁,
世上数状元,
就是不成双。
施耐庵又说:
兄弟排行他在先,
年年月月他在前。
尾生死前犹念伊,
春雨连绵妻独眠。
罗贯中拍手称赞,接着说:
不在上边,且在下边,
正在两头,卡在中间。
施耐庵知道弟子已经猜出谜底,而且罗贯中以谜对谜,而且才思敏捷,更令施耐庵满心欢喜。
(谜底大揭密:一)
辣嫂戏县官
元朝初年,有一位县令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要去所属的偏僻山村巡视巡视,以炫耀自己体恤民情,关怀百姓。
那县令坐着藤轿,晃晃悠悠地出了城门,通往这个山村的路都是石阶,县令坐在轿里,一仰一仰地往山村而去。一路下来,县令觉得身子骨像散了架一样,不由得暗暗叫苦。
黄昏时分,县令一行来到峰峦叠翠的小山村古阳寨,他顿顿脚,连声说:“停轿,停轿,今晚在此歇息一夜。”并对随行师爷说:“去找甲长,让他准备20盘山珍野味下酒,以消旅途疲劳。”
甲长听完这个传令,心里直发愁。小村非常贫穷,百姓日常生活都成问题,去哪儿弄20盘山珍野味呀。有位名叫辣嫂的农妇听后笑着说:“这没什么难的,到时候领着县太爷上我家吃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