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伙伴谈及对他的最大印象时,都不约而同地说了“睿智”二字;技术人员对他的评价则是“天生的偏执狂”,因为他作为一个程序员总是认为自己编的程序才是最完美的;而在公司员工的眼里,他又是一个风格稳健的领导者……这个多才多艺而优秀的男士,就是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神话的传奇人物——李彦宏。
和风细雨的李氏风格
沉静的领导者是否不再沉默
简单可依赖的文化
失控、反思与调整
做百度联盟的“丐帮帮主”
平心而论,和比尔·盖茨等人相比,马化腾并不属于能够被划入天才范围的那类人。但是,在腾讯公司的员工看来,马化腾对事物判断的眼光总是很独到。虽然这并不是奉承,但马化腾依然不愿意接受,因为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品牌经理而已。
令人尊敬的沉静型领导
幸运的“宅男”
通过QQ找到另一半
要做把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附录:李彦宏
百度大事年纪
李彦宏经典语录
附录:马化腾
腾讯大事年纪
马化腾经典语录
梦源硅谷
1994年暑假之前,李彦宏接到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其实是道·琼斯的子公司)的聘书,要李彦宏立即去工作。那时候,在留学生中有一股风气,就是在读的博士一旦找到工作就会放弃学业。起先李彦宏以为自己不会这样,也曾回绝了硅谷一些公司的工作机会,但在与这位老板会面后却改变了主意。
这家华尔街的小公司很特别,老板非常聪明,当年曾进过美国西屋科学奖的决赛圈,到白宫去面见总统。老板对李彦宏的研究非常欣赏,他本人也对学术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同李彦宏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一切最终促使李彦宏下决心离开学校,接受了这家公司“高级顾问”的职位。
在华尔街一晃就是3年,这段时间李彦宏做的是金融信息系统,每天都在跟那些实时更新的金融新闻打交道。因为李彦宏对IT行业的公司特别感兴趣,所以特别关注相关消息,也常常跟同事们讨论业界发生的大事。渐渐地,李彦宏动了离开华尔街的心思。
1997年夏天,李彦宏离开华尔街,加盟硅谷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公司。这下李彦宏的“做大家都需要的东西”的理想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在Infoseek工作期间,李彦宏的住所离网景公司很近。有时候晚上吃完饭他就会到那里去散步,看着一栋栋的办公楼拔地而起,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变成漂亮的网景工业园区,这让李彦宏一次次地感叹信息经济的魔力。在寸土寸金的硅谷中心地带,这样的新楼一直在不断地出现,但李彦宏没有视这一切为理所当然。
李彦宏进入Infoseek的时候,公司的股票是5美元,到1998年底,它的股票涨到了100多美元。李彦宏手里有一笔不小的Infoseek股票期权,此时获得了不菲的账面回报。
在硅谷的日子,让李彦宏感受最深刻的还是商战气氛。他经常翻看《华尔街日报》——微软如何跳出来公然反叛IBM,又怎样以软件教父的身份对抗SUN、网景……一个个鲜活的商战故事,让李彦宏感觉到:原来技术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真正决胜千里的因素。
回想刚到美国的时候,李彦宏亲身经历了IT业,尤其是搜索引擎技术改变美国社会的过程。他一直都有一个梦想——有一天用自己开发的技术改变亿万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世界。所以初到硅谷的时候,李彦宏还是一腔学好技术、报效祖国的单纯思想,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要想真正影响足够多的人、影响世界,单靠纯技术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创业是最好的办法。虽然在Infoseek任职也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但李彦宏不想继续这种生活了。
1997年是属于互联网的年代,以新型科技公司股票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一路高歌猛进,市场的繁荣让人们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憧憬。在硅谷,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公司成立。互联网的龙卷风同时席卷了大洋彼岸的中国。李彦宏在海外的这8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浪、搜狐、ChinaRen、网易、雅虎中国等网站的知名度逐渐提升,国内互联网行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且来到硅谷后,李彦宏看到像他那样有远大梦想的人很多,这给了李彦宏很大的激励——中国一定也会经历IT技术改变社会的过程。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搜索引擎技术带回中国,促进和实现中国IT业的改变。同时,李彦宏还认为这也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虽然自主创业的愿望就这样在李彦宏的内心澎湃着,早先回国的张朝阳、王志东、邵亦波等人,已经抢先一步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大展宏图了,但李彦宏并没有因此而盲目作出决定,而是在等待时机。这段时间,他每年都会回国考察一次。
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典,李彦宏作为专家被邀请回国观礼。这次回国,目光敏锐的李彦宏看到了属于他的机会。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国人把上网当做一种习惯,交换名片的时候会附上Email,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紧密起来。
1999年底,Infoseek被迪斯尼收购,再次调整战略。李彦宏再也按捺不住创业的冲动,最终放弃了Infoseek的股票期权,回国创业。
海归创业
决定了要回国创业后,李彦宏就立即着手准备。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创业需要伙伴,需要团队。此时,李彦宏的太太马东敏向他推荐了一名自己在美国的同学徐勇。
其实这个徐勇,李彦宏也认识,他是李彦宏在北大的校友、生物学博士后。徐勇当时正在拍摄一部名为《走进硅谷》的纪录片,认识很多风险投资商。得知李彦宏的创业想法后,他十分感兴趣。徐勇商业意识敏锐,为人热情外向,说话富有感染力,内心有一种不安分的因子,渴望做不同寻常的事业。显然,徐勇的这些品质与李彦宏类似。李彦宏也渴望做一些能够真正影响社会、影响普通人生活的事情,但不同的是李彦宏内敛、沉稳,善于思考,两人的性格刚好互补,这也成为日后两人在创业过程中高度默契的基础。后来徐勇果然成为百度的创始人之一。
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徐勇应邀来到李彦宏的家里共商大计。一见面,李彦宏先拿出一份保密协议,徐勇虽然愣了一下,但并没有感到十分意外。两人在美国闯荡多年,早已习惯美国人的商业作风。签完保密协议后,李彦宏对徐勇说:“我们回国做搜索引擎吧。”对于李彦宏和徐勇这两个身处硅谷的“梦想家”来说,创业的躁动、对前景的向往,就像突然喷发的火山,一时之间,让他们激动不已。经过一夜畅谈,两人美丽的新公司计划已然成型。
虽然在当时搜索引擎还是个新鲜事物。但事实上,国内各种网站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李彦宏与徐勇确定的公司赢利模式是:做出最好的搜索引擎卖给门户网站。接下来就他们开始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找钱。
徐勇介绍了很多投资商给李彦宏认识,本不爱开车的李彦宏只好整天开着车在旧金山的风险投资商中游说。在硅谷这个创业气氛特别浓厚的地方,从来就不缺少风险投资商,据说“一片树叶落下,总会砸到几个风险投资商,前提是你有好的项目”。
百度的中国概念、搜索技术优势以及团队组合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中有3家表达了明确的投资意向,最终李彦宏和徐勇选择了诚实合伙投资公司和半岛基金两家。其实,并非没有风险投资商想单独投资,但李彦宏坚持选择两家一起投资。这种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创始人对公司的管控,这也是李彦宏在硅谷学到的经验。
至此可谓万事俱备。1999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一天,李彦宏坐上了回国的班机。8年前他飞到美国去读书的时候,也是圣诞节。远方的祖国,是否真的如他所看到的那样充满机会?
百度公司真正开张是在2000年3月,李彦宏的新公司选在北大资源楼,这个地方紧邻北大,和中关村隔四环相望,非常适合技术创业。
海外归来也要适应中国的环境。李宏彦向5个员工宣布了两条公司制度:公司里不许抽烟和带宠物。共同的海外背景以及同样的本土环境,使李彦宏和合作伙伴徐勇配合默契,他们分别负责技术和销售,一直是密切合作与互补的关系,虽然有分歧、有争吵,但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同心协力一起扛过去。这个公司的创业因子中带有浓烈的硅谷气息,并在中国本土继承和发扬。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可以自由地发言,随着公司的扩大这种文化还一直在延续。
有志,谁都想创业;赚钱,谁都想做老板。在如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时候,更多的学生开始盘算着自己创业,有些学生甚至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和同学合作打造自己的事业。但是,成功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取得的,也就是说,李彦宏的成功是和他自身的特质分不开的。
首先,李彦宏创业没有跟随大流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而是悄悄走到了尚少有人问津的网络搜索领域,因为他看到了搜索对网络世界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李彦宏告诫跃跃欲试的年轻人:一定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跟风、赶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只是残羹冷炙。
其次,在美国硅谷,每天都有公司因为有了风险投资而开山立派,每天也都有公司因为囊中羞涩而关门大吉。一定要在不需要钱的时候向投资人寻求投资,这是李彦宏的经验之谈。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向投资人借钱,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在告诫创业的青年人:一定要在尚不缺钱的时候借到下一步需要的钱。
再次,不要过早地追求赢利,过早地实现赢利就是在大量地缩减对技术的投入。李彦宏认为,一个创新的公司在技术上一定需要大规模的投入,这样才能使自己一直处于领先甚至垄断的地位。而这种领先在今后一定会带给企业大的回报。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追求短期赢利,是不理智的行为。
最后,专注自己的领域。李彦宏只在做一件事:搜索。不少人曾鼓动他涉足网络游戏、短信等领域,但李彦宏并没有这样做。在他眼里,自己的公司、领域还有很深的潜力可以挖掘,自己目前要做的只是将“搜索”不断翻新。
此外还要保持激情。如果没有足够的热忱和激情,创业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所以,李彦宏对青年创业者们说:“先确保你对这个事业的热爱和激情,然后再创业吧!”
做出产品找市场
在百度的创业初期,公司基本没有什么结构可言。整个公司只有一个研发部,由刘建国领导,徐勇和李彦宏本人则更多的是负责管理运营及销售事务。但是,别小看这种单一的公司结构,对当时百度初期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它使百度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搜索引擎的研发,短时间内把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给投资者树立了良好的信心。
虽然结构上有优势,但客观地说,百度进入搜索引擎领域已经晚了一步。当时国内比较知名的搜索引擎已有不少,比如天网、悠游等,它们都是基于网络机器人技术的搜索引擎。百度凭什么和人家竞争呢?在这个问题上李彦宏很有信心,因为他看到了他们的弱点。
基于网络机器人的搜索技术在互联网发展早期还是比较实用的,因为那个时候信息量较少。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它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速度慢,数据量少,返回无用信息太多,用户需要花费精力重新筛选。这些在追求技术完美的李彦宏看来,缺陷相当明显,而李彦宏创建百度,也正是基于这种“改良”的基础之上的。
搜索引擎软件是李彦宏创立百度后推出的第一个自己的产品,而这个过程可谓是异常辛苦。当时,百度除了技术人员与技术理念,其他什么都没有,所有程序都要一行行写出来。此时,几个以实习生身份来到百度的员工,还没有完全脱离学校,白天在实验室,晚上才能过来,过来后就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初春的几个月,所有人都非常投入地工作,编写代码、测试程序、修改错误……北大资源宾馆1414房间的灯光经常彻夜亮着,大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很平常的事。百度像加足汽油的马达,轰隆隆不间断地运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百度从那时开始就有非常好的工作氛围,除了李彦宏和徐勇,其他人包括刘建国都刚从学校出来,彼此关系很单纯,没有职场中那种拉帮结派、钩心斗角的风气,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很专注地去做自己的技术。
当然,所有的付出都没有被辜负。2000年6月,百度开发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当时可以搜索500万个网页。那时,中国大概有900多万个互联网用户。这个搜索引擎的开发周期实际只用了4个月,而事实上,风险投资商所要求的时间是半年。这提前的两个月,都是大家夜以继日的“拼命”换来的。
做出了产品,接下来就是更重要的工作:找市场。按照李彦宏最初的设想,百度要成为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也就是将自己开发出来的搜索引擎嵌入门户网站,然后向对方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但是当时内地的情况是:主要门户网站大都使用的是来自台湾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而像百度这样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门户网站凭什么相信他们的中文搜索引擎比那些来自台湾的更好用呢?
2000年6月,刚刚成立半年的百度公司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为了这场发布会,百度事先准备了一些普通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让到场的媒体记者亲自上网搜索,体验百度搜索的神奇效果。可惜不凑巧的是,发布会开场前一分钟,网络突然中断了,百度的网页调不出来,什么也演示不了。当时公司的几个创始人心急如焚,李彦宏在台上的声音也一下子变调了。随后的记者提问时间,主持人一再提示,却没有一个记者举手发问。此时,国内众多媒体记者对搜索引擎技术还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很多记者还不知道百度和李彦宏究竟是做什么的。这就是百度当时所处的真实环境。
就这样,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这对初生的百度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好在李彦宏很快就调整了过来,新闻发布会的失败对百度来说只是一个插曲。随后,百度集中力量对产品和客户进行拓展。摆在李彦宏面前的事实是:找客户比开发产品还要难!此时,开发有一定影响力的样板客户,就成了李彦宏等人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