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8日,在百度上市3天后,Google的中国首家代理商中企动力在媒体面前高调亮相。百度感受到了Google迅猛的本地化进程,在这个搜索巨人面前,无疑令百度压力大增。互联网分析师吕伟钢认为,Google首家代理商的确认,标志着Google对中国发展有了明晰的战略方案。随后,Google又宣布了两家合作伙伴上海火速和厦门中资源,正式授权它们代理销售Google的Adwords关键词广告服务。这样一来,Google在华的三家广告代理商已经正式浮出水面。而对于百度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冲击。
很明显,Google在中国对百度的攻势已经全面展开。百度即将面临来自几个方面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地位远不如Google在全球搜索市场的地位;虽然目前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排名第一,但这与第二第三的距离并不远。另外一个挑战就是要看Google将要以多大的力度来开发中国市场。虽然此前李开复加盟了Google,但他还不是公认的经营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虽然也有人认为,Google的本地化相对于百度这样的本地企业而言,还存在着差距。但是,百度的压力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了。
此次公测的结果,让李彦宏吃了颗定心丸。虽然Google的技术力量很强,有众多优秀人才,但是这些优秀的技术人员毕竟不在中国,不了解中国的市场和用户。Google擅长英文处理,而中文是很有特点的语言,在互联网上的表达方式与英文不一样,因此Google擅长的英文处理方式在中文上就很难显现优势了。对手的劣势就是自己的优势,百度以此作为契机对抗Google,可谓志在必得。
当然,一场万人公测是百度又一次比较成功的营销。通过这种“田忌赛马”式的测评,让对搜索引擎的使用不太专业的中国用户认识到,还有一家叫做百度的搜索引擎可以使用。
从“闪电计划”到搜索大富翁,从推出IE搜索伴侣到MP3搜索,百度推出新品的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树大招风,当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牵涉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多,麻烦也会越来越大。回顾过去,百度连续遭遇了几次重大考验。经过这些坎坷,百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逐步培养起了极强的危机意识,使它在日后大大小小的危机中从容不迫,淡然处之。
不惧雅虎阿里巴巴
截至2009年6月30日,百度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占有率为644%,高于第一季度的607%。Google第二季度的市场占有率从第一季度的268%降至261%。雅虎中国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位居第三位,占有率仅有55%。以上数据是按各公司收入计算的,这说明了百度的压倒性优势。
自从百度在李彦宏的带领下,于2005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以来,中国互联网可谓风起云涌,竞争越演越烈。而李彦宏和他的百度也在酣畅淋漓地上演着属于中国互联网的财富神话。
但是,就在2005年的夏天,尽管一路飙升的百度股价给人们带来的震惊还未散尽,大家却不得不把注意力分给另一个人——马云。在2005年8月11日,马云和他的团队已经将全球互联网老大雅虎在中国的全部业务揽入囊中。这是继百度上市以后,中国互联网又一爆炸性的新闻,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格局。这是否意味着百度上市的风光被阿里巴巴取代了呢?
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业务之后,阿里巴巴就从以前的地处杭州、专注于电子商务的边缘位置,一举升华为全方位的大门户网站。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为龙头,集合搜索、即时通信等业务,既对国内的新浪、搜狐和百度等形成直接的竞争,又对eBay、微软MSN、Google等雅虎在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构成巨大挑战。
而且,从技术上来说,雅虎也具有了百度所没有的优势项目。比如,现在年轻人外出消遣娱乐前都习惯在网络上搜一搜,找找新的吃喝玩乐场所。针对这种需求,国内许多搜索引擎都加入了“生活资讯”的搜索功能。而雅虎在这项功能上做得较为出色,点击进入雅虎“黄页”,便会进入雅虎口碑网,它是一个生活资讯网站,餐饮美食、优惠打折、电器维修、旅游票务信息一应俱全,还有网友的评分以及评价供参考。虽然百度也具有该项功能,但信息没有雅虎的全面和精准,并且查找起来要费一点工夫。
虽然马云曾经表示不会把百度和Google当成竞争对手,而是当成学习的榜样。但是随着时局的发展,竞争一触即发。相信凭借雅虎的技术和阿里巴巴的管理团队和客户关系,一定能把雅虎中国建成非常好的搜索引擎。将来雅虎的目标是要超越Google,不止在中文范围内,而是超越“世界Google”。这样一来,百度与雅虎阿里巴巴在中国搜索市场的竞争就此爆发。
随后,正面冲突就发生了。刚纳入阿里巴巴体系的3721科技有限公司状告百度公司不正当竞争一案,在北京海淀区法院开庭。3721的诉求为,要求百度立即停止妨碍3721软件正常运行的不正当行为,在媒体公开澄清事实,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2604万元。最后虽然有了法院判决,但双方的争端依然没有解决,矛盾有激化的危险。
这时候,阿里巴巴公司作为3721的新东家,其副总裁金建行表示,3721的起诉行为发生在公司收购雅虎中国之前,与阿里巴巴无关。但他表示,整合了雅虎中国后的阿里巴巴与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阿里巴巴此前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巨量的中小企业会员资源,而这也是百度搜索的主要用户。因此阿里巴巴推出的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搜索引擎,更能让企业和个人找到商业合作伙伴。与百度的竞价排名相比,阿里巴巴的搜索信息无疑更具有针对性。当然,对此李彦宏并没有被股市上的胜利冲昏头脑。他依然对百度的搜索持乐观态度。他表示并不惧怕Google和雅虎等国际搜索巨头的涌入。李彦宏深信,搜索市场的霸主地位不是买来的。
但事实上,李彦宏并没有一刻轻敌。从得到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的消息之后,百度就已经紧急行动起来。各大区经理已分赴大区督战,和代理商一起激励销售团队,并相应调高了客户目标数量。此次,百度代理商将月客户增长数量调高到500家左右,而以往只有100余家。
百度代理商宁波派桑网络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袁维益说:“往日阿里巴巴的客户和我们不构成竞争关系,但现在已形成竞争。”这样一来,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面临的竞争就更加白热化。外有Google、微软MSN等国际搜索巨头的环伺,内有中搜、搜狐搜狗、新浪爱问的觊觎,再加上新雅虎阿里巴巴这样的巨无霸,中国的搜索之战已经开始。
百度“有啊”大战“淘宝”
2008年10月8日百度网上交易平台正式定名为“有啊”,这是建立在搜索技术和社区资源的基础上的网上C2C交易平台,也是迄今为止百度进军电子商务领域最具实质意义的一步。
根据2008年5月28日发布的最新网络购物调研报告显示,2007年,网络购物在中国高速发展;网民人数达到221亿,据DCCI调研报告显示,当时百度的市场到达率高达887%。
事实上,百度“有啊”一经推出就有了不错的成绩。平台在发布之初,提前入驻百度“有啊”的1万家商户就已经累计上传了超过100万件商品,涵盖了数码、时尚、生活等诸多种类。这1万家商户中不少是此前百度在“招商巡展”中邀请的优质大卖家,有着丰富的电子商务实战经验。
百度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李明远表示,百度“有啊”将致力于为中国网民提供最佳的一站式购物体验,并与商户、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完美的购物平台。所以,除这1万家商户外,还有5万名来自百度社区平台的活跃用户,也获得了“有啊”内测平台的访问权限,而且可以自由交易。商户由交易产生的信用评价将会累加,并延续到平台的正式上线。
百度“有啊”的推出是在百度宣布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一年后。在这一年里,百度“有啊”经历了秘密研发、招商、配套体系上线、内测等多个阶段。内测版的上线,标志着百度正式踏入网购领域。但是,在这个领域,百度遭遇的是拥有雄厚资本的阿里巴巴,其旗下的淘宝网是百度C2C的劲敌。
为了对抗百度“有啊”,淘宝网马上做出了回应。一时间,淘宝网与百度“有啊”之间的竞争升级。2008年9月8日,淘宝网以“杜绝不良商家欺诈”的名义,宣布屏蔽百度搜索。百度也毫不示弱,立即做出回应,针对淘宝网全面禁止百度“爬虫”抓取页面的做法,百度开辟了绿色通道,让卖家直接向百度索引库提交网店页面链接地址,而不再需要百度“爬虫”过去抓取。正如网民猜测:沉寂已久的中国电子商务即将迎来激战!
阿里巴巴在百度“有啊”进入试运行阶段,在北京召开了规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会上阿里巴巴高调宣布将向淘宝网投入50亿元。毫无疑问,这是在向百度的C2C宣战。不过在李彦宏看来,这笔钱对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冲击力,因为它放在阿里巴巴母公司还是放在子公司,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就好像百度的钱是放在百度香港的账户,还是放在百度北京的账户,没有区别一样。
百度“有啊”上线后,互联网领域又掀起了一轮有关C2C大战的话题。不过李彦宏对“百度淘宝C2C交战风波,百度会不会像阿里巴巴一样在C2C砸重金”的声音不以为然。因为“有啊”的推出,完全是遵循“有需求、有优势、有利益”的原则,旨在打造更便捷、更可靠的一站式网上购物平台。
“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始终是李彦宏的经营理念,在“有啊”的经营上也一样。李彦宏平静地表示,百度C2C绝不会进行大规模投入,只会按部就班地发挥自身产品和技术的优势,依据百度的节奏和对市场的把握去发展。
短兵相接,百度已占先机
在中国搜索市场短兵相接的较量中,百度已经占尽先机,有很多统计数字都支持这一结论。
虽然Google在百度之前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百度以后起之秀的姿态专注于本地化运作,所以能迅速赶超Google中国。这得益于百度在中文搜索技术方面的过人之处。而且由于长期的精耕细作,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占有率已然第一,在渠道建设上也颇有积累。虽然在全球的搜索市场上,Google的地位无可撼动。但在中国,百度已经占了先机。
根据美国有关机构统计的2005年第二季度美国搜索用户数据显示,Google的访问量为565亿次,有376%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着业界第一的位置。Yahoo拥有304%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MSN的市场份额为156%。无论是在日本、韩国,还是在中国,Google都没有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反倒是那些本国的搜索服务商占有了优势。
在日本,按用户量排名,第一是Yahoo,MSN位于第二位,Google屈居第三位。而且,日本Marsflag公司野心勃勃,试图以最新搜索引擎Marsflag将取Google而代之。2005年3月9日,Marsflag公司就推出以图像列表形式显示搜索结果的互联网搜索服务“Marsflag”,力拼本土搜索市场第三位。在韩国,现在最大的搜索品牌是Naver和Empas两大门户,Google的处境很尴尬。韩国所提供的搜索服务非常详细,牢牢控制着国内搜索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另外,还有Daum和Yahoo的力拼,Google连前三名都没能进入。
在中国,Google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百度在中文搜索上,远远领先于Google,这与百度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分不开。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05年第一季度搜索引擎用户使用量上,百度占了374%,份额最高,而Google只有191%,排名第三。
从内容上,在中国的Google上很难搜到北京有名的餐馆和各种好玩的去处。在中文图片、MP3搜索等领域,Google也已经落后于竞争者。对于搜索引擎来说,本土化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是语言和内容的本土化。
而且,除了百度和Yahoo,还有众多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服务,并具有自己的用户。Google要想争夺他们原有的用户迁移,很不容易。这与亚洲各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密切相关。由于文化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原有用户群一旦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搜索引擎,谁还会去光顾Google呢?
因此,Google当时选择李开复做中国区总裁,或者就是要推出更为本土化的产品,以扭转这一局面。
李彦宏智斗施密特
Google对百度的收购虽然以百度选择独立上市而暂告一个段落,但是个中曲折却是错综复杂,时至今日依然有暗火在烧。在与施密特的这场较量中,百度的掌门人李彦宏显示出了高超的智慧,才使百度不至于处于下风。
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IT业阅历丰富。他拥有普林斯顿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师学士学位,同时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施密特来到Google的时候,公司只有200名员工,而且刚刚赢利。施密特是被风险投资家引荐给Google的,在此之前,他是Novell网络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在两年多时间里。施密特使Google员工数量突破了1000人,可见他是一位多么出色的管理者。
施密特与李彦宏的争斗,无疑是Google与百度竞争的缩影。2003年之前,Google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遥遥领先,直到百度的出现。
李彦宏和徐勇回国,初创网站时,百度日点击流量不过1000次左右。但李彦宏锲而不舍,逐渐网罗到一批对互联网搜索技术有兴趣、也有激情的技术天才加入百度团队。由于成功实施了“闪电计划”——在用户体验之上不断改进中文搜索技术,2002年百度开始奋起直追,不少网民开始发现使用百度搜索既快又方便。此后,百度在中国互联网的搜索流量一路飙升,开始把3721等搜索对手一个个甩在后面。而Google对于百度这样的“后起之秀”却无计可施。到了2003年,Google在中国市场上的流量开始落后于百度。2004年Google开始意识到百度不可小觑,于是施密特放下架子开始与李彦宏“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