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的目标有多远大,也无论你的计划有多完美,只要没有付出行动,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任何大事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实现。成功不怕失败,怕的是你不做。现在你还想什么呢?心动不如行动,想动就动,赶快动吧!
[BT2]1.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的暴发力是巨大的,要想成大事就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在运动场上,每个运动员都是平等地站在起跑线上,如果在起跑的时候你就落后于别人,那么在将来要想赶上去就很困难了。成大事也是同样道理,如何在同辈之间冒出头,其方法就是在起跑的时候比别人领先一步,你就能抢占先机,在你的行业处于优势竞争。
中国有句俗语: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在现在的发展潮流下,如果你不拿出自己的行动而固步不前,便很容易落后于别人,而别说成大事了。
尽管现在生命已经延长,但并不表示你的创业期也因此延长,人在35岁以前,是创业的最好时期。因此,如要在青春岁月里有所突破,创出一番事业来,就宜赶在青春“过期”之前。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成大事也是一样的道理。
眼下风糜全世界的“迷你裙”就是因为在起跑时领先了一小步,从而造就了玛丽·奎恩特“迷你裙之母”的地位,也为她带来了滚滚的财富。
1934年玛丽·奎恩特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阿伯腊斯特威思,她是一个教师的女儿。16岁她到了伦敦,就读于伦敦金饰学院绘画系,毕业以后在女帽商埃里克的工作室里开始她的设计生涯。她的设计对象,恰是针对当时还未引起人们注意的少女时装。当时女孩们衣着毫无特色,通常是穿着母辈的老式衣服。玛丽说:“我时常希望年轻人穿上她们自己所喜欢的衣服,它不是古板过时的,而应是真正二十世纪的年青女装。但是,我知道这一工作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1955年,年轻的玛丽·奎恩特和丈夫亚历山大·普伦凯特·格林在伦敦著名的英王大道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巴萨”百货店。他们的服务对象就是面向青年,玛丽·奎恩特推出的第一件服装,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迷你裙”。50年代的裙长徘徊在小腿肚上下,迪奥在1953年只不过将裙下摆剪短了若干英寸,在新闻界里就爆出一大冷门。而当时鲜为人知的玛丽·奎恩特,却以其激烈的观点,开始了新时期的服装革命。她当时的战斗口号是:“剪短你的裙子!”就这样一个微小的举动,使得20世纪50年代那些时髦青年,身上那些奇特的黑色服装变得微不足道。
到了1965年,迷你裙和宇宙时代的青年女装风靡全球,玛丽·奎恩特进一步把裙下摆提高到膝盖以上四英寸,英国少女的装扮已成为令人羡慕和仿效的对象。这种风格被誉为“伦敦造型”,到了60年代中期,“伦敦造型”成为国际性的流行样式。新时装潮流不可遏制,青年人狂热地欢迎迷你裙,中年女性也以惊羡的目光接受这一变革,多种不同的迷你风格装应运而生。
设计家皮尔·卡丹、圣·洛朗、安伽罗等也接受了她这一设计理念,而也都相继推出一组组风格各异的迷你裙系列。这时,即便是最保守的高级时装店,也悄悄地剪短了他们的裙子产品,连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也看迷你裙时装表演。50年前,一位著名的时装大师让帕杜曾嘲笑短裙是“笨伯头脑创造出来的”,但是,半个世纪以后,人类服装史上首次出现如此之短的裙子,玛丽·奎恩特赢得了全世界的胜利。
这位叱咤风云的女设计家很快成为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后来她的经营范围遍及许多国家,仅美国就有300名经销商,已成为百万富商行列中的一员。
无论何时,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不太好的毛病,做什么事都要一轰而上,这样做不但增加你自己的商业风险,而且也不易成功。我知道犹太人经商就不是这个样的。如果一个犹太人在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便会开一家饮食店。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往往也会开家修车店。这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和犹太人在经营领域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差别,为什么犹太人往往取得了成功,而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却只能是孤独中独自品味失败的滋味。许多创业者缺乏市场观念,他们在作出决策时,只是紧盯着别人在做什么,做什么赚钱,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方向。动手早的尚能嫌到一点钱,稍远一步便会亏得两袋空空,这种往人多的地方挤而致失败的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前几年国内的“彩电大战”、“空调大战”、“羊绒大战”,莫不因跟风而起,几仗打来,又有哪一家胜归?在此,要成大事也一定要找好自己的起跑线。如果已经落后于别人了,即使你抢到了起跑线也不会赢。
起跑很关键,要想成大事就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BT2]2.成功的秘诀是行动
理想是银,行动是金。只有行动,理想才能变为现实;只有行动,才能一步一步逼近成功;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
曾经有一个衣衫褴褛、满身补钉的男孩,跑到摩天大楼的工地向一位衣着华丽、口叼烟斗的建筑承包商请教:“我该怎么做,长大后会跟你一样有钱?”这位高大强壮的建筑承包商看了小家伙一眼,回答说:“小伙子,去买件红衬衫,然后埋头苦干。”小男孩满脸困惑,百思不解其中的道理,只好再请他说明。承包商指着那批正在脚手架上工作的建筑工人,他告诉男孩说:“看到那些人吗?他们全都是我的工人。我无法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有些人,根本连脸孔都没印象。但是,你仔细瞧他们之中,那边那个晒得红红的家伙——穿一件红色衣服,我很快就注意到,他似乎比别人更卖力,做得更起劲。他每天总是比其他的人早一点上工,工作时也比较拼命,而下工的时候,他总是最后一个下班。就因为他那件红衬衫,使他在这群工人中间特别突出。我现在就要过去找他,派他当我的监工。从今天开始,我相信他会更卖劲,说不定很快就会成为我的副手。”
“小伙子,我也是这样升上来的。我非常卖力工作,表现得比所有人更好。如果当初我跟大家一样穿上蓝色的工人服,那么就很可能没有人会注意到我的表现了。所以,我天天穿条纹衬衫,同时加倍努力。不久,我就出头了。老板注意到我,升我当工头。后来我存够了钱,终于自己当了老板。”
有一个名叫辛迪的女孩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她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从她立志要当名电视女主播起,她就没有白白地等待机会出现。她白天去做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
但是,她不愿意退缩,也没有等待机会,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孩子。
辛迪是加州人,到了北方可能不能适应。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雨都没有关系,她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干什么都行!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到北达科他州。
辛迪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工作。又过了5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拉克指出,人们对于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的一切思考均取决于对下列诸问题的解答:
①我的目的是什么?(意图)
②对于我自己以及影响目的的一切事物,我有何了解?(第一手资料)
③我拥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来适合我的目的?(物力)
④我怎样计划运用这些第一手资料和物力来实现我的目标?(方法)
⑤怎样使计划好的方法付诸行动?(贯彻)
⑥这套简化的方法是基础,还需要下面六条加以补充:
a.把问题加以分门别类,它是一般性的呢,还是特殊性的?或者是另一种新问题的第一次出现?
b.对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解说。它们的性质是什么?
c.列出一张清单。什么样的要求和条件才满足对问题的解答?
d.确定最佳方案。未做修改之前(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找出哪一种行动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e.最后决定行动方案。这便是,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谁还应该清楚这方案?
f.建立起反馈系统。这种方案是怎样贯彻执行的?支持这种方案的假设是否可行,或是不合时宜?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成功也只能在行动中产生。付诸行动,这是成功者的共同经验,也是开发生命的必然要求,你越多地开发生命的宝藏,你就会越明显地感到行动的重要性,开发生命必须落实到实践行动,瞄准你的人生目标,从现在起就开始行动吧。
[BT2]3.心动不如行动
有了好的想法,如果不能把它转化为行动,它永远也只是一个想法。
每个人都会做梦,每个人都梦想着自己能够成功,而且,有些人关于自己的事业计划想得的头头是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许多成功人士在工作中都是充满活力,他们以常人罕见的激情和热情投入工作,为自己执着追求的事业献身。
才能和本领只会属于那些辛勤工作的人,权力和荣耀也只会属于那些埋头苦干的人;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总是无能之辈。正是那些十分勤劳和努力的人们在管理、统治这个世界。
英国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克拉伦登在讲到英国国会领袖之一、税务专家汉普登时说:“他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即便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也压不倒他,他总是把最重的担子压在自己身上。他总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去尽职尽责,懒惰、闲散在他身上都不见踪影。”面对极为繁重的工作,汉普登从不抱怨。有一次,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的生活就是辛勤工作。几年来,我一直尽力为国家、为国王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不敢松懈……我无法来孝敬自己亲爱的父母亲,甚至连写一封信的时间都没有。”
在废除谷物法的运动中,英国政治家、下院议员科布登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自己“像一匹马一样,狂奔不已,没有片刻休息。”
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都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找到幸福。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原则。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肃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品德和教养是一个人胜任自己工作的基本条件。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功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和职务都是自己所喜欢的。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他们随时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且绝对坚持到底。
这些的年轻人往往十分勤奋、专心,善于接受新知识,他们注重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因此,他们往往比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更为敏捷,更具有智谋,更具有胆识。
德漠斯特斯是古西腊的雄辨家,有人问他雄辨之术的首要是什么?
他说:“行动。”第二点呢?“行动。”第三点呢?“仍然是行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死死地固守书本,整天苦思冥想,年久月长,形成了爱想象的习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反而会十分被动,因为他不能适应生活、没有生活能力。善于思考、会做学问是一回事;会生活、会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又是一回事。
那种认为会读书、有知识就自然会生活、自然是驾驭世事的能手,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许多人静坐书斋,洋洋万言信手拈来,但他们提出来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行不通。书本与生活是有距离的,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人才是有用之人。
思想家们往往遇事都深思熟虑,而实践家遇事总是先试、先干。这两种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风格真是迥然不同: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显得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是习惯于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仔细权衡利弊得失、思考问题的前因后果;而那些实践家根本不会去这样思考,他们不会去从事什么逻辑推理,一旦得出确定结论之后,他们即刻就付诸实施,因此,他们总显得雷厉风行。
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就多半是来自于他的实践。
[BT2]4.你的手臂高于眼睛
付诸行动很容易,但重要的是能落到实处,而不好高骛远。
古罗马大哲学家西刘斯曾说过:“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从最低处开始就是马上行动起来。
你不妨做这样一个试验:抬起你的左(右)手,一直举过头顶。对吧,这似乎是件容易的事。大凡成大事者,都是手在高处、眼在低处——即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为去实现自己的远大之志,而不是好高骛远,总让自己飘飘然。这就是要把行动落到实处,不能眼高手低,光想不做。
成大事者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他们经常接受一些问题、压力、错误、紧张、失望的挑战,这些也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有时许多人都会觉得无法应付生活对我们的要求。
若想拯救自己,一个人必须接受一些问题、压力、错误、紧张、失望——这些也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有时许多人都会觉得无法应付生活对我们的要求。
有不少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自以为读了不少书,长了不少见识,未免有点飘飘然,做了一点事就以为索取是重要的,对自己的获取也越来越不满意,几年过去了,自己越想得到的却越是得不到,于是不知足的心理就占据了全身心。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有一位年轻人就是这样的,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折磨着他,直到一个夏天与同学汤姆乘他们家的渔船出海,才让他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汤姆的父亲是一个老渔民,在海上打鱼打了几十年,年轻人看着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心里十分敬佩。年轻人间他:“每天你要打多少鱼?”
他说:“嗨,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只要不是空手回去就可以了。汤姆上学的时候,为了缴清学费,不能不想着多打一点,现在他也毕业了,我也没有什么奢望打多少了。”
而许多年轻人有时并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因此经常为自己的一点成绩沾沾自喜,为自己的一点优势便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夜郎自大。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和后劲。
我们现在没有任何理由去鄙视那些所谓低层次的创业者们,他们的创富同样也让人听得有滋有味、羡慕不已。他们受益和成功的进程也最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心理负担,自己大不了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失业人员,没有包袱,没有顾虑,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他们成功了。
如果我们也敢经常对自己说:“大不了自己回家种地去。”在做什么事情时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真正超越自己,战胜自己,而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无论你是天之骄子,还是满面尘土的打工仔,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目不识丁,无论你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切都会徒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