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今湖南湘阴县)人,晚清时期,他以举人身份而出任督抚大臣,晚年,两次奉诏入京,任军机大臣。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有功有过,最大的过失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镇压反清的西捻军。最大的功劳就是在新疆外抗英、俄帝国主义支持的阿古柏的侵略军,内除分裂势力,收复大片国土。他为巩固我国西部边陲,建设新疆,为我国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
对左宗棠的这一盖世功勋,有人曾评价为“唐太宗以后对我国疆域贡献最大的一人”。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前国家副主席、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王震同志说:“若不是有个左宗棠,这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公鸡尾巴,就给北极熊叼跑了。”
左宗棠的廉洁在晚清封疆大吏中是出了名的。他的清廉表现在俸银以外的钱分毫不取。《清史稿·左宗棠传》最后的《论曰》:“宗棠初出治军,胡林翼为书告湖南曰:‘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曾国藩见其所居幕狭小,为别制二幕贻之,其廉俭若此。”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兼有茶马使一职达十年之久。按照当时官场惯例,历任陕甘总督都拥有兼茶马使的头衔,而且是有薪俸的。左宗棠却从未动过这笔钱,也没查看过问。当他离开总督任时,叫人打开存银的仓库,一清点共有30万两银子。他一文不取地交给继任总督杨昌浚。他说:“国家待我不薄,我既然有一份正饷,便不宜领取另一份兼饷,这是为国效劳的最低要求。西北建设刚开始,需要钱的地方很多,到了困难的时候,可以动用此款。”后来建兰州黄河铁桥,便是用的这笔钱,被称为左氏基金,人们把最早的兰州黄河桥称为“左公桥”。
在左宗棠离陕甘去北京任军机大臣之际,管理西北粮台的沈应奎等,准备将西北粮台积存的陕甘捐输的一笔尾款寄赠给他。他闻讯后,立即谢绝,不收分文。
左宗棠率兵出征新疆期间,军费开支很大,一年约需800多万两,国库只能拨给500多万两。海防要加强的议论兴起,各省、关实际供应西征之饷只剩下200多万两。左宗棠只好求借内外债以充军费。因为是高利贷,自然不能多借。这样,西北军营因粮饷缺乏,官兵忍饥挨饿之事已成家常便饭。
对此,左宗棠在家书中写道:“饷欠四月有余,无法弥补,兼之军中疾病疫情又多,需要用钱之处很急,每天都为此发愁。幸亏将士们知道我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理由,不忍心催促逼迫我,大家都忍受困难,不愿来领饷,但是我却因此而更过意不去。”
可见,将士们忍饥挨饿,还能谅解他,相信他没有克扣军饷,在与部下同甘共苦渡难关。
左宗棠在西北时,严禁当地种鸦片。他的一个亲戚贺升运牵连在“禁种罂粟失察案”内,主察官考虑到贺与左的密切关系,想通融了事。左宗棠却不徇私情,指出贺“咎有应得,岂可以私废公”。贺升运最终被撤职。
左宗棠掌握西北军政大权十多年,坚持不许下属送礼,在进驻肃州后,为杜绝地方官进谒见礼,他发了一道通令:“如有专差呈送礼物者,是公然违反禁令,已早告谕文武官员拒绝不收。”
左宗棠甚至还自掏腰包,修建兰州城门。这一工程历时一年,用工170万个,是由11个防营合力做成,估计价值10多万两银子。因军工不必计费,实际上只为购买材料,花去了3397两银子,仅为实际造价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样一个便宜工程,呈报上去,却被工部驳回。工部对于修筑城垣,要按他们的做法、规定的价格,才能报销,要求左宗棠补开清册,删改单价,再贵也能报销。左宗棠不肯造假,便自掏4000两银子,经清政府批准,免予报销了结。
左宗棠这种廉洁自守的为官风格,在清代官场是极为罕见的。曾国藩只是自奉清廉,而容忍他人的贪纵。左宗棠则是嫉恶如仇,对他人也不稍苟且。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军事频繁,各路将领带了几年兵,无一不是富得流油,满载而归。左宗棠从为人幕僚一直到封疆大吏,唯独不苟且收取一钱,所得犒赏,全部拿出来与将士共享。他自己生活很节俭,穿的衣服唯有棉衣棉絮,遇见朝见祭祀大典,也只穿呢毛而已。当初任巡抚时,有一新任知县,穿着华丽衣服来谒见他,左宗棠不准他赴任,说:“我的老百姓脂膏有限,哪堪供他刻剥啊!况且,县令是亲民之官,须事必躬亲,担心弄脏了他的衣服,太可惜了。”于是,属吏们都崇尚俭朴,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左宗棠磨砺自己刚介的节操,自号为“忠介先生”。他的好朋友胡林翼曾对人说:“左公一钱不私己,不独胡某信之,天下人亦皆信之也。”
左宗棠的风格也给他晚年的官场生活带来不少麻烦。
1881年,在新疆立有大功的左宗棠奉命进京,却在崇文门外吃了守城宦官的闭门羹。北京崇文门是清朝官吏、百姓、货物进入京城缴纳税银的门关,门卫要收入门钱。凡是地方任职期满回京的高级官员,都要在城门口缴纳一笔银子,优差肥缺的外官有时须缴纳10多万两。按左宗棠的情况,一定要他缴纳4万两银子。左宗棠拒绝支付,并称是皇帝叫他到北京来的,如果向皇帝报到也需要付钱,那么这笔钱应由朝廷来付。他表示自己一文钱也不给。相持之下,在城外滞留数日,才得奉旨进城,到底没付门费。
进城的第二天,奉旨召见。他的一副墨镜在朝廷上落地打碎了。慈安太后命太监取来咸丰皇帝用过的一副墨镜,赐给左宗棠。他受此恩赏,自然轰动朝廷,有羡慕的,也有趁机勒索的。加之左宗棠入值军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通常这样的高级官员的任命,在北京照例是由太监来传旨,而接旨之人也要赏给太监一笔可观的银子。当时左宗棠给了宣旨太监100两银子,对方嫌少,后又赏了50两。这次太监又问到咸丰皇帝的眼镜,意在索要银子,左宗棠对此十分气愤,没有理他。
他的这种脾性当然给他在京当官带来了麻烦。宦官们处处刁难他,连他该知道的事,也不告诉他,弄得左宗棠在京当官像瞎子似的,最后只好在一片奚落声中离开了北京的官场。
左宗棠虽长年在外,但他却很注意用家书的方式教育子孙,诸如:“成才之境以清苦淡泊为妙”;“衣勿求华,食勿求美”;“饮食宜淡泊,衣冠宜朴洁”;“养口体不如养心志”;“丧葬之礼宜薄宜俭”;“勿失寒素子弟风”;“勤俭持家,专心学业”……这无一不是贯穿他崇尚节俭的思想。
(见《清史稿·左宗棠传》、《左宗棠傲经》、《左宗棠家书》)
赞左宗棠·江城子·双调
金瓯收拾著征袍,举旌旄,路途遥。西陲翰尾,力挽静尘嚣。驱虎拒狼千载业,昭日月,作天骄。
胸襟磊落上重霄,滞脂膏,远分毫。兰州犹忆,城廓左公桥。俭朴廉风垂典范,饕餮辈,涌臊潮。
※词作者:张孝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