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满怀信心离开了家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干谒贤臣,希望靠他们的引荐,一举成为朝廷栋梁之才。
然而一位好友给他安排了一场摸不着头脑的“相亲”,最让李白无奈的是这门亲事他怎么也推不掉,最终成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
随后,靠着岳父家族的势力,李白得以来到长安城寻找梦想。然而,第一次进长安,他遇到的不是至高无上的礼遇,而是王公贵胄的冷眼相加。碰钉子之后,李白心灰意冷,流落长安街头。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27岁,尚未婚配。就在这一年,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侠客诗人的李白,被迫成了别人家的入赘女婿,并和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夫妻生活。而这一切,可以说完全是个偶然。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开元十三年(725),时值25岁的李白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了故地,一路顺江而下,开始他在长江沿岸的游历。
游历的第一站,李白来到了作为长江上游重镇、荆州州治(可以理解为今天的省会)的江陵。在江陵,李白见到了当时名声显赫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通过和李白的交流,司马承祯认为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个比喻很得李白的喜欢,但李白并未因此留下与司马道人交流道学,而是在作了一首《大鹏赋》之后告别了司马承祯,先后前往江夏、浔阳、天门、当涂等地,并最终到达了工商业发达的金陵。在金陵停留了不到一年,开元十四年(726)晚春,李白再次上路,前往扬州、越中和剡中等地。
在扬州,李白作了短暂的停留。有一天,李白夜行山中(有说李白在室内),抬头看见明月当空。深夜的山中空灵寂静,皎然的明月令李白泛起了思乡之愁,于是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四处游历的一年时间里,李白结交了不少才学之士,并表现出了他轻财好施的一面。这些才子大多出身贵族,却中道没落,李白不忍看他们忍受贫穷,屡屡赠送银两给他们。旅途的花销加上接济落魄公子,这一年秋天,李白终于囊中空空,后又染疾病,不得已返回扬州逗留。
就在李白最落魄的时候,一位好友给了他最大的帮助,这个人就是后来李白在诗中时常提起的“孟少府”、“孟赞府”、“义兄孟子”。在义兄的帮助下,李白医好了疾病,准备继续上路。或许是因为太过热情,孟少府坚持要把李白引荐给安州的许府,让李白做许家的入赘女婿。
入赘?对于男子汉来说,这件事实在有辱斯文。在唐朝,男子入赘很受歧视,《汉书·贾谊传》也记载道:“家贫子壮则出赘”,可见对于出身“名门”的李白来说,这是多么大的羞辱。尽管历史没有记载,但我们仍能推测,或许李白是因为对孟少府的慷慨相助感到无以为报,又或许孟少府的热情实在难以推脱,最终他草草答应了这桩并不令他满意的婚事。
生性浪漫自由的李白怎么会同意这样一门不靠谱的亲事?考虑再三,李白最终还是告别了孟少府,离开了扬州。
从李白后来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满腔不情愿。如《少年行》中所提到:“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不过,李白并没有前往未来岳父的家,而是改道去了汝州,拜访故友元丹丘。他的本意是想找元丹丘出主意,商量如何拒绝这门亲事。不过,元丹丘似乎并没有给李白出太多的主意,而是建议李白和他一起去找自己的一位老朋友,安州中都府的马世会马都督。
在安州,李白的文采得到了马世会的赞许,落魄中的李白似乎看到了自己前途的光芒。他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这位马都督身上,独自隐居距安州西北六十里的寿山,等待自己“被赏识”的机遇,至于那门从天而降的婚事,李白也许早已抛之脑后了。
然而没过多久,李白就收到了来自扬州的一封信——这封信正是孟少府寄来的,但这封信并不是寄给李白,而是寄给李白所居住的寿山。
原来,在信中孟少府对寿山大加指责,称其名气太小却把像李白这样的贤人藏起来。聪明的李白自然看出了他的用意,明里指责寿山,实则埋怨自己不守信用。愧疚之下,李白在给孟少府的回信中写下了“孟子孟子,无见深责耶!明年青春,求我于此岩也!”李白企图用书信拖延时间,到第二年再见孟少府。但令他意外的是,当年秋天,孟少府就赶到了安州,催促李白赶紧作出决定。无奈之下,李白只好顺从,入赘到了许家。
安州许府实际上是名门望族,许圉师曾任朝廷宰相,他的父亲许邵是唐高祖李渊的同学,自许邵被封为安陆郡公之后,许家一直满门显赫,照理说,李白应该感到荣幸,至少应该为将来能够平步青云感到幸运。不过,入赘的滋味并不好受,李白也无法忍受长期寄人篱下的滋味,开元十六年(728),在李白28岁的时候,他和妻子搬到了距城西三十里的白兆山桃花岩,在此过上了田园牧歌隐而不仕的生活,正如他在《山中问答》中所作: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笑而不答,谁又能理解李白入赘许家的苦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