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汇集着我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感悟,和近百名“网友”智慧的书就要出版了,回想起来,想说的话很多。
1972年,17岁的我有幸成了一名每月挣300个工分和3块钱补贴的民办教师,次年,我更荣幸地被推选为县级先进教师。那时,我的老师樊忠厚先生,给我起草了一份“先进教师材料”,题目是《把一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长达一生的沉重承诺。如今,我可以基本放心地说:“我做到了!”只是,我觉得改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更为妥帖。
历经十几年的中小学教学磨砺,我虽然对中国基础教育有许多刻骨铭心的感悟,但是囿于客观条件,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仍然处于朦胧之中。1994年秋,我调到大学教书,对教育的关注也就更多地由“怎样做”转向了“为什么这样做”,对教育本质等问题开始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渐渐地,便有了一个愿望,写一本书,将自己对教育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2007年,凝聚着我20多年心血的《陕西古塔研究》出版后,这种愿望就变得更加强烈了。然而,用什么体裁来写,写些什么,却仍然感到很迷茫。
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遥远到和人类历史同步。在没有文字出现以前,教育现象就普遍存在了,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有了文字,特别是有了专门研究教育的人出现以后,它仍然广泛地存在于民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有着了解更多教育知识的需求。然而,面对教育的巨著和艰涩的专业术语,大多数人只能无可奈何地望而却步了。于是,写一本给普通百姓看的、有关教育孩子的书,成了我最终的目标。
2007年8月3日,我在网络上注册了自己的“博客”,并开始了每日一篇的“教育杂谈”。这些谈论的话题,或来自我原来的观察与积累,或来自于朋友们的即时提问,大都是家长或者老师普遍关心的、和教育相关的琐碎事。
为了保证写作计划的实行,我给自己定了铁的纪律:每日一篇,不许以任何理由空缺一次!为了这个自己对自己的承诺,我在外出开会的火车上写完当天小文,下了火车就立刻登记有“宽带网络”的旅馆,顾不上洗脸,先将文章贴出去。在走亲戚的日子里,我也是早上写完文章,然后驱车几十里到县城的“网吧”去发表。当100篇“教育杂谈”写完时,我如释重负。
在这100天的日子里,我并非完全自觉就能坚持下来,要感谢的,是那些拿着鞭子,像赶毛驴上山一样催着我的朋友们。他们中有我的学生、家人、朋友以及许许多多不知其名的网友。他们的期待和鼓励鞭策着我,也不断为我提供着新的话题和思路,没有网络这种特定的形式,没有这可以跨越时空的支持,写100篇“教育杂谈”也许是一个永远做不完的梦。
在我开始回头整理这些文章时,忽然发现,这每篇文章后面长长的一串“跟帖”,是如此的可敬、可爱!这些跟在我的文章后面参与讨论的人。有我的研究生、本科生,也有素不相识的国家干部、工人、教师、家庭主妇、中学生。他们以各式各样的“网名”留言,有的赞同我的观点、有的沿着我说的话题继续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还提出相反的看法,和我一起讨论。这些“跟帖”已经是我所写文章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于是,我决定将这些朋友的文字全部收录在书中。这样,一本虽然冠名为《关乎孩子成长的那些事》的书,就变成了由我牵头,由众多人共同完成的一部书了。
这是一本在“写作者”与“阅读者”交流中完成的书,是在网络环境下,才可能出现的一种独特形式的书。就在书稿即将付印之时,新的“跟帖”还在继续,因此,这还是一本正处在写作过程中的书。
在所有收录的文字里,只有一种属于另类,这就是署名“山河”的评论。他叫山钦武,是我的表哥,一个正儿八经的农民。他虽然一生坎坷,却时刻不肯停止对许多问题的理性思考。他曾经将自己对家庭教育的感悟书写出来,在家里的墙上办出一个专栏,其执著的精神,令人景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不具备上网的条件,因此,在书稿初成之时,我专门送一份给他,希望他能对其中某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后,便将它择要收入书中了。
杜鸿科教授曾经教过中学,担任过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2000年后,兼任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他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和忧思,曾经多次感动和激励着我。请他为本书作序,本意在于使每一位阅读此书之人,能先听听一位有良知的老知识分子对中国教育的感慨和箴言。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侯海英先生,从我萌生写书念头开始,便是我的积极支持者。她不仅对本书的格式进行了精心地策划,还逐句逐字地阅读和修改了书稿。她在许多文章后的“跟帖”,也使得她本身就成为书稿的原作者之一。本书的责任编辑高峰先生,认真审阅了全稿,对文稿和众多跟帖的文字作了精心地编辑加工和修改,他的认真态度和深刻见解,使得本书更加臻于完善。更让我感动的是侯海英先生年近七十的母亲和高峰先生的妻子都曾认真阅读书稿,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田丹同学是我校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也是我教过的本科学生。她不仅是本书稿的积极“跟帖”者,还是本书插图的绘制者。本书成书之时,她理应发享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为了尊重所有朋友们的智慧和劳动,我努力地寻找各位网友的真实姓名,并公布在书后。对于无法找到真实姓名和单位的网友,我也将其“网名”公示出来,以对他们的参与表示真诚的谢意。
我虽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是,一部书稿竟然凝结了近百位朋友的心血,我觉得,这应该是缘了。
这是一本俗的掉渣的关于教育孩子的书,为此,我感到欣慰。
欢迎大家继续来我的“博客”里做客!别忘了我的“门牌号”:
赵克礼
200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