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背景知识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苔、开、来。押的是ɑi韵。
延伸阅读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这里的“春色”和“红杏”都拟音化了,说的是很多东西是关不住禁锢不了,它总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而现在“红杏出墙”是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妻子有外遇 。
红杏出墙由来最早可能是宋代的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话本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恋爱情事。元代白朴根据此话本,还写成着名杂剧《墙头马上》。在叶绍翁之前,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喜欢把玉面含羞的杏花,和代表男女相隔的墙联系在一起,还总喜欢让杏花小姐在墙头顾盼生姿,“红杏出墙”的引申和联想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乡xiānɡ村cūn四sì月yuè
〔南nán 宋sònɡ〕翁wēnɡ卷juàn
绿lǜ遍biàn山shān原yuán白bái满mǎn川chuān,子zǐ规ɡuī① 声shēnɡ里lǐ雨yǔ如rú烟yān。乡xiānɡ村cūn四sì月yuè闲xián人rén少shǎo,才cái了liǎo②蚕cán桑sānɡ③又yòu插chā田tián。
注释
①子规:布谷鸟、杜鹃鸟。②了:做完了,完成。③蚕桑:指采摘桑叶、养蚕、织茧等,蚕一般在三月份吐丝结茧。
诗意
绿色的草木,满山遍野,河水上涨,一片白茫茫的。雨丝如烟,水气迷蒙,不时传来布谷鸟的鸣叫声,似乎在催促人们快忙农活。乡村四月可没有闲人,大家都忙着呢,采桑养蚕的事,在三月份刚刚完成,这个月又要开始插秧了。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事。写景时用了颜色字,用“绿”字借指绿油油的草木;“白”字借指白色的河水,绿色与白色互相辉映,突出了景物画面的颜色美感;此外,子规一声声“布谷布谷”的鸣叫,穿过蒙蒙细雨而来,突出了听觉上的效果,使得画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很能概括江南地区农村四月的景色特征,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背景知识
翁卷,南宋诗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布衣终身。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川、烟、田。押的是ɑn韵。
延伸阅读
翁卷是南宋温州人,和他的三位同乡赵师秀、徐玑、徐照,合称“永嘉四灵”,为什么叫“四灵”呢?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号,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徐玑字灵渊,徐照字灵晖,温州古称永嘉,所以管他们叫“永嘉四灵”。他们中有的一生没有做官,有的只做过小官,诗歌多写山林情趣,比较清新。
墨mò梅méi①
〔元yuán〕王wánɡ冕miǎn
我wǒ家jiā洗xǐ砚yàn池chí②边biān树shù,朵duǒ朵duǒ花huā开kāi淡dàn墨mò③痕hén。不bú要yào人rén夸kuā好hǎo颜yán色sè,只zhǐ留liú清qīnɡ气qì④满mǎn乾qián坤kūn⑤。
注释
①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③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漠、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④清气:清香的气味。⑤乾坤:天地。
诗意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背景知识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中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诸暨(属今浙江)人。出身农家,幼为牧童,苦学不辍。工墨梅、墨竹,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有《墨梅图》、《墨竹图》。能刻印,亦能诗。有《竹斋集》。
帮你朗读
诗的韵脚为痕、坤,押en/un韵。
延伸阅读
小朋友,你知道吗?王冕不仅是元代着名的画家、诗人,而且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后人评价他:“篆刻流派之先驱王冕,篆刻取法汉印并出新意,开文人篆刻之先河,奏刀从容、富于铁笔书写美。”
石shí 灰huī 吟yín
〔明mínɡ〕于yú谦qiān
千qiān锤chuí万wàn凿záo出chū深shēn山shān,烈liè火huǒ焚fén烧shāo若ruò等děnɡ闲xián ①。粉fěn骨ɡú碎suì身shēn浑hún不bú怕pà,要yào留liú清qīnɡ白bái在zài人rén间jiān。
注释
①等闲:平常,寻常。这两句是说石灰的制作过程。石灰的原料是石灰岩,采自深山中的石灰岩矿,采石工人一锤锤地敲下来,然后在石灰窑中高温燃烧,烧透后才能成为生石灰。掺水变成灰浆后,就可以用来把墙壁粉刷成洁白的颜色了。
诗意
石灰经过千锤万凿,采出深山,又经过熊熊烈火的焚烧,才算制成,这些磨炼对它来说只是平常之事。即使粉身碎骨,它也完全不害怕,只为要把洁白留在人间。
赏析
这首诗是借物言志之作,表面咏石灰,其实句句讲的是人。前两句就石灰的制作过程来说,“若等闲”这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危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也呼应了第三句的“浑不怕”,后两句正是借石灰表达了诗人光明磊落,清白高洁的品行。于谦后来为国献身、英勇牺牲的节操,似乎在这首诗中就预先表达了。诗歌语言明白,内涵深刻,人和诗,都同样不朽。
背景知识
于谦(公元1398-1457年),明代军事家、诗人,永乐进士。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山、闲、间。押的是ɑn韵。
延伸阅读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方的瓦剌族南侵,英宗皇帝在宦官的怂恿下,不认清形势,就亲自率兵出征,结果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溃败,英宗也被瓦剌兵俘虏。瓦剌乘胜进攻北京,在这危急关头,于谦受命出任兵部尚书,他拥立英宗的弟弟明景帝为皇帝,让敌人无法用英宗做要胁条件,领导京城军民击退了敌人,明英宗也被放了回来。后来英宗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于谦被诬而遭杀害。他是杭州人,死后葬在杭州西湖旁的三台山下,他的墓和岳飞的墓,历来并称。
村cūn居jū
〔清qīnɡ〕高ɡāo 鼎dǐnɡ
草cǎo长zhǎnɡ莺yīnɡ飞fēi二èr月yuè天tiān,拂fú堤dī杨yánɡ柳liǔ醉zuì春chūn烟yān。儿ér童tónɡ散sàn学xué①归ɡuī来lái早zǎo,忙mánɡ趁chèn东dōnɡ风fēnɡ放fànɡ纸zhǐ鸢yuān② 。
注释
①散学:放学。②纸鸢:纸扎的风筝。
诗意
农历的二月,正是春草生长、黄莺乱飞的时候,水边杨柳的枝条飘拂在河堤上,像是陶醉于春天的晴烟中。儿童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赏析
这首诗描写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前两句写景,描绘江南农历二月仲春时分的典型景象,古人有一篇文章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第一句就是从这文章中化用而来的。后两句写儿童放风筝,但只是写他们放学归来、急着准备放风筝,并没有写他们如何放、放了些什么样的风筝,因为那些都完全可以想象,不必再说,而儿童们的兴奋、作者的喜悦,就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背景知识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天、烟、鸢。押的是ɑn韵。
延伸阅读
小朋友,你知道“风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吗? “筝”是古代一种乐器。风筝最初被称为纸鸢,也叫鹞子,“鸢”、“鹞”,都是老鹰一类的鸟。相传最早是汉代大将军韩信发明了纸鸢,后来人们在纸鸢上系一个竹哨,放上天空时,风入竹哨,发出像筝一样的声音,因此就有了风筝这个称呼了。现在,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民间娱乐,还成为体育比赛的项目呢!
竹zhú石shí①
〔清qīnɡ〕郑zhènɡ燮xiè
咬yǎo定dìnɡ青qīnɡ山shān不bú放fànɡ松sōnɡ,立lì根ɡēn②原yuán③在zài破pò岩yán④中zhōnɡ。千qiān磨mó⑤万wàn击jī⑥还hái坚jiān劲jìnɡ⑦,任rèn⑧尔ěr⑨东dōnɡ西xī南nán北běi风fēnɡ。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着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②立根:扎根、生根。③原:本来。④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⑤磨:折磨,挫折。⑥击:打击。⑦坚劲:坚韧、刚劲。⑧任:任凭。⑨尔:你。
诗意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格;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背景知识
郑燮(公元1693-1765年),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帮你朗读
诗的韵脚为松、中、风,押的是ong/eng韵。
延伸阅读
清代乾隆进士郑板桥,不仅画的画好,而且从小就善于作诗。
一天,他和老师外出赏景。漫步河岸桥头,忽见一女子死于桥下,尸体漂在水中。先生触景生情,捋了一下胡须,当即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
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波转,
七魄翻浪涛。”
郑板桥一听,眨吧眨吧眼睛问:“老师,你怎知道她是二八一十六岁?又怎晓得是风吹到桥下?那‘三魂’随波,‘七魄’翻浪你又如何看到?”
几句问记,弄得先生哑口失色,很不高兴:“那你看怎写为好?”
郑板桥不慌不忙,小手一摇,随口吟道:
“谁家女多娇,
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波转,
粉面翻波涛。”
“好!改得好!”先生点了点头,高兴地说:“真乃妙手回春。”
确实,经郑板桥如此一改,全诗立马变得贴近现实、生动逼真了。
所suǒ见jiàn
〔清qīnɡ〕袁yuán枚méi
牧mù童tónɡ骑qí黄huánɡ牛niú,歌ɡē声shēnɡ振zhèn①林lín樾yuè②。意yì欲yù③捕bǔ鸣mínɡ蝉chán,忽hū然rán闭bì口kǒu立lì。
注释
①振:回荡。②林樾:林阴。这里指树林。③意欲:想要。
诗意
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歌声回荡在树林间。忽然他停住没声了,原来是发现了鸣叫的蝉,正在想办法抓住它呢。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背景知识
袁枚 (公元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清乾隆四年中进士,入翰林,做过江宁等地知县。后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构筑园林,过着论文赋诗、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主张诗应该抒写性情,因此,多数作品抒发闲情逸致。着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和《子不语》等。
延伸阅读
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一位烹饪专家。曾着有《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饮馔食事中的一部重要着作。他详细记述了自我国十八世纪中叶上溯到十四世纪的三百二十六种菜、肴饭点,大至山珍海味,小至一粥一饭,无所不包。真是味兼南北,美馔俱陈,为我国的饮食史保存了不少宝贵的史料。
己jǐ亥hài杂zá诗shī
〔清qīnɡ〕龚ɡōnɡ自zì珍zhēn
九jiǔ州zhōu①生shēnɡ气qì②恃shì③风fēnɡ雷léi,万wàn马mǎ齐qí喑yīn④究jiū可kě哀āi。我wǒ劝quàn天tiān公ɡōnɡ⑤重chónɡ抖dǒu擞sǒu ⑥,不bù拘jū一yī格ɡé降jiànɡ⑦人rén材cái。
注释
①九州:指中国。②生气:活力,生命力。③恃:依靠。④喑:哑。万马齐喑是比喻当时中国死气沉沉。究终究。⑤天公:天上最高的统治者玉皇大帝。⑥抖擞:振作精神。⑦降:降生。降人材是指让贤能的人才降生人间,也有使用贤才的意思。
诗意
要使全中国具有蓬勃生气,必须要靠急风惊雷的震撼。否则死气沉沉的局面实在让人觉得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打破常规,让贤能的人才降临人间。
赏析
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特,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背景知识
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一名巩祚,字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进土,中国近代着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诗风瑰丽,有“龚派”之称。他的诗饱含着忧国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憧憬,语言恣纵雄奇。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哀、材。押的是ɑi韵。
延伸阅读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的诗人、思想家,浙江杭州人,27岁就考取了进士,在京城做官,后来因为触怒朝廷而辞官南归,在路上暴病而亡,年仅50岁。他和民族英雄林则徐是朋友,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国列强。他的诗文纵横驰骋,笔力遒劲,气势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