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是由胆汁内矿物质等杂质沉淀形成的小固态物沉积于胆囊、肝内和肝外胆管中而造成。往往导致胆管的某一部分梗阻而引起疼痛。造成胆结石的原因,是因为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结果导致肝脏分泌的胆固醇分泌的量超过了胆汁酸所能够溶解的量。
于是过量的胆固醇形成结晶,大约70%~80%的胆结石是这样产生的,另外20%~30%左右是钙与胆红素结合的产物。结石的形成,其原理类似于珍珠,因为胆液除了主要成分水以外,固体成分就是胆盐、胆红素、胆固醇、卵磷脂、钙和少量蛋白质等。
胆结石的形状与大小各异,有的大而光滑,有的小而尖,有的呈结晶状,有的如泥沙。胆结石可能在胆囊中,或通过胆管进入十二指肠,这两种情况不会产生症状。如果结石被卡在胆管里,就会引起胆绞痛。传统医学属“胁痛”、“结胸”、“黄疸”等范畴。胆结石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常见于40岁以上的肥胖者。
挖掘胆石症的病因
防病于未然是我们养生保健的关键因素,但是如何防病却没有一个统一概论,但是归结到一点,就是知病才能防病。事实上的确是这样,那么胆石症有哪些发病因素呢?
1.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这种情况容易使人体从午夜后至中午前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这样体内胆汁分泌减少,胆酸含量减少,而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不变,使胆汁中胆固醇处于饱和状态,从而易使胆固醇在胆囊内沉积。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2.不洁饮食
有关调查发现,我国胆石症高发区的患者,70%是以蛔虫残体为核心。国外有学者也发现,大约有50%的胆红素钙结石是以蛔虫卵为核心。导致这类胆结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饮食不干净,从而将虫卵食入而患蛔虫症,蛔虫逆行进入胆道产卵或死亡,这些都是形成结石的原因。
3.过度节食
过度节食方式减肥者,在体重下降的四个月内约1/3的人会患结石。这是因为,减肥过程会引起胆汁中的胆固醇呈高饱和状态而形成胆固醇结石,或是快速减肥导致胆汁郁结及糖蛋白增加,从而就促进胆固醇结石核心的形成。
4.喜食油腻
长期过多摄入动物脂肪就很容易使胆汁中胆固醇增多,成为胆结石核心,尤其是那些50岁以下的人这种可能性更大。
5.酗酒和嗜吃甜食
有学者研究发现,90%的胆结石患者都有吃甜食的嗜好。过量的糖分会增进胰岛素的分泌,造成胆汁、胆固醇、卵磷脂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胆结石的形成。同时经常大量饮酒也可增加胆结石发生的机会。此外,不良饮食结构如长期进食精制碳水化合物,也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沉积,从而使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增加。
这就是说,防止胆结石的发生,除了积极预防肠蛔虫症,预防肠道感染,加强体质锻炼等外,还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限制食物脂肪和糖类的过多摄入,饮食不要过精。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多饮用高浓度酒,合理地安排好一日三餐,注意改善和保证吃好早餐,节食减肥不可盲目和操之过急。
胆石症的综合预防
1.坚持锻炼。规律而持久的体育锻炼,不但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减肥防胖,还能增进内脏器官的功能,隔肌和腹肌运动对胆囊炎起一种按摩的作用,防止胆汁淤滞等现象。
要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体力劳动,防止过度的肥胖,因为肥胖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重要诱因。可选择做操、跑步、散步、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方式。提倡腹式呼吸,能对胆胰肠胃起到有节律的“按摩”作用,使肝胆疏泄流畅。
2.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感染,对已经感染者要积极治疗,要讲究饮食卫生。
3.饮食有节。就是指进食的质和量要适应自己的机体和年龄特点。切忌过饱、荤素菜搭配、粗细粮混吃、少吃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适当节制脂肪食物。因为吃带脂肪的食物以后,会反射性地使胆囊收缩,一旦收缩过于强烈便导致胆绞痛的急性发作。
饮食宜多摄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多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萝卜、青菜、豆类等副食,多食新鲜水果,应戒酒,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4.食物以清淡为宜,少吃油腻、油炸、烧烤食物。
5.保持大便通畅。当出现便秘时,病症会加重。
6.秋凉以后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肚子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收缩强烈。
7.保持心情愉快。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可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而发病。长期家庭不和睦、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故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
8.我国多发胆囊炎、胆石症的主要病因与肠道寄生虫病及肠道感染有关。防治这两类疾病可明显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已经证明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
9.预防性服药。对有慢性胆囊炎、胆汁淤滞症的人,要遵医嘱长期服用消炎、利胆、舒肝的中、西药物,从而防止结石的形成。对曾患胆石症已经治疗后排出体外者,可每隔1~2个月服用金钱草30克,滑石(包)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