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凝结着吕不韦心血的《吕氏春秋》终于杀青了。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一百六十篇。主要内容就如书中所言:“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也就是说,《吕氏春秋》乃是一本博采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众家之长,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多个方面,汇集成一本二十多万字的精华之书。二十多万字,在现在这种科技发达的时代或许算不上什么,但是在当时以竹简刻字的时代,这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巨著了。这本书内容虽然包含百家思想,但是却杂而不乱,自成体系。
在吕不韦的观念中,秦国兼并六国,攻城略地不算什么难事,但是想要让天下人对秦归心,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化。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每家都有一定规模的信众。如果这些人的思想不能统一起来,那么秦国就不能从根本上兼并天下。所以首要任务就是统一思想,撷采百家之长,合而为一,为天下百姓所接受。同时,这部书既然是为嬴政而编撰,那么书中自然也就提到了治理国家的内容。吕不韦在书中建议帝王治理国家应该把握大局无为而治,对臣子充分授权;君主要做天下的行为表率,以身治理天下。在兴兵打仗的时候,军队不能随意杀戮,不侵害百姓财产,这样才能让民心彻底归附。可以说,吕不韦所编撰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可以为统治者提供各种参考的教科书。但是,当书籍成稿之日,秦国朝堂之上的局势已经有了一些很微妙的变化。
从表面上看,吕不韦与嬴政依然和睦,一个口称丞相仲父,另一个则是王上千岁,但是寡于言谈的嬴政在心底里越来越希望将吕不韦赶出朝堂。吕不韦是个生意人,最擅长的便是察言观色,他知道嬴政不喜欢自己,但是身为一个父亲,他所希望的,是嬴政能够做一个千古帝王,并将吕氏基业世世代代地传递下去。所以他从心底里希望嬴政可以读一读这部自己倾尽心力编撰的帝王之书,那也就不枉自己这么多年的辛劳了。
但是以他现在和嬴政的关系来看,让嬴政来阅读这么一本自己编撰的书籍很显然是不大现实了,最可能的情况就是嬴政拿了书,转身就扔到了一边,所以他一定要让嬴政明白《吕氏春秋》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好书。怎样证明呢?出身商人的吕不韦对于宣传炒作再熟悉不过了,他令人将《吕氏春秋》挂在咸阳城门之上,然后在旁边写上一个告示,告示上写明了若有人能删改《吕氏春秋》中的任意一字,便可以得到千金的赏赐。为了造成更加轰动的效果,吕不韦还特意命人在城门边摆上一大堆黄金。
这种阵仗铺开之后,效果立竿见影,很快就引起了秦国百姓的关注,整个咸阳城都被轰动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个赚大钱的机会,贤达如孔子者尚且有不明之事,长达二十多万字的书籍怎么可能一个字都不能动呢?于是每天聚集在城门口的人都数以千计,许多人看过之后不得不承认,这部书的确是一部可以流传千古的书籍。当然,书里面的内容自然不可能十全十美,可是从始至终都没有人愿意挑出错误之处,因为人们都知道这部书是当朝权相吕不韦召集门客耗费多年心力编写而成的,就算真有什么毛病,也没人敢提出来,万一得罪了丞相,不但拿不到金子,恐怕还有性命之虞!这样一来,《吕氏春秋》在城门口悬挂数日也没有人能挑出一处错字,但是丞相在城门口张挂《吕氏春秋》并邀请天下贤士改一字得千金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宫里。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的消息嬴政早已有所耳闻,但是悬挂了这么多天却没有人能够挑出一个毛病着实让人难以相信,一本书怎么可能一个毛病都找不出来呢?他立刻秘密遣人前往查探,此人有秦王撑腰,的确指出了几处自以为是的缺点,但是却遭到了吕不韦门客的一一反驳,言辞凿凿,的确不能更改。秦王听闻自己派去的人落败而归,登时也觉得好奇起来,他也想看看那部书,是不是真的一个毛病都挑不出来。
吕不韦想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很快,《吕氏春秋》展示的场所从城门上转移到了秦王嬴政的桌案之上。嬴政面无表情,不置可否。吕不韦忍不住暗暗叹息,自己的这一番心血看来注定是要付诸流水了。
吕不韦落寞地回到丞相府,门客李斯迎上来,正欲施礼,吕不韦却好似失了魂魄一般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李斯发觉吕不韦情形不对,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跟在他的身后。
这个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士(今河南上蔡),出身平民,是荀子的学生,也曾做过出国的小吏,虽然出身平凡,但是李斯却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他虽然不像吕不韦一样总想着得天下,却也十分渴望能够身居高位、功成名就。而在战国时期,出人头地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当权者的门客。李斯深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局面下,六国危亡,唯秦独大,所以他想要成就一番功业必须要到秦国去。而恰恰就在此时,秦国权相吕不韦正在为编撰《吕氏春秋》招揽门客。李斯听闻这个消息,登时喜出望外。吕不韦听说李斯是荀子的学生,便招揽他入门下。后来与他交谈了一番,发觉此人言辞颇有见地,乃收在身边作为亲信。李斯靠着吕不韦进入政坛,自然视他为伯乐,时常前来丞相府探望,吕不韦将《吕氏春秋》不获秦王重视之事告知李斯,又把嬴政即位之后不能成为一名明君的担忧告诉了李斯。李斯听了乃道:“丞相为何不推荐心腹入宫,以便随时查探秦王状况,同时也可令人左右言之,匡扶王上。”吕不韦听了甚觉有理,乃荐李斯入宫,做了长史。吕不韦引李斯入宫,一方面是希望如李斯所言,给自己在宫中留一个耳目,同时也是看中了李斯的才干,如果嬴政能直接接近于他,愿意听从李斯的谏言,那么对秦国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就在吕不韦刚刚处理完《吕氏春秋》和李斯之事不久,太后赵姬又遣人前来请吕不韦入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