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曾讲过一件他学生时代的真实往事:
初二的时候,教我们的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女老师,抿起嘴角微笑的样子很可爱。
当时,我们几个小子很贪玩,是学校出名的“后进生”,但特别爱向老师请教问题,一下课就小跑过去围住老师,不停地问这问那,直到上课时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座位上。同学们都感到很奇怪,平时不爱学习,怎么一到下课他们就往老师身边跑。只有我们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喜欢老师身上甜甜的雪花膏的香气。那时正是70年代末,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我们几个家里都穷,雪花膏对我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有一次课间,我们几个禁不住香气的诱惑,趁老师不在,偷偷地拉开了老师的抽屉,拿出了那个神秘的小盒子……我们像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跑到很远的树林里,然后围坐成一圈儿,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扑鼻的香气醉倒了我们几个“男子汉”。一只只颤抖的手带着好奇,带着激动,用香喷喷的雪花膏在脸上和脖子上抹了个遍,满满的一盒雪花膏转眼间就见了底。看着空空的小盒,恐惧才涌上心头:“发现雪花膏没了,老师会赶我们回家吗?”
这天终于过去了,我以为没事了。可第二天老师突然说要单独抽查几个学生的作业,令我吃惊的是这几个人都是昨天的“案犯”,更糟糕的是为了留住那迷人的香味,我没有洗脸。第一个经受“考验”的就是我,我惴惴不安地走到老师跟前。她看看我的作业,很快抬起头来说:“你是不是没洗脸呀?”我满脸通红地站在那儿,尴尬极了。
老师则不紧不慢地往前凑了凑,深深地闻了一下说:“不过很香呀!”我羞愧地低着头,没有一句话。抽查总算结束了,老师对全体同学说:“他们作业完成得很好,不过个人卫生搞得不太好,现在就罚他们到河边去洗洗吧。”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我们几个人满脸疑惑地向河边跑去。
当我们满脸湿漉漉地回到教室时,老师手里正拿着一盒雪花膏,我们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心想:昨天的事一定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肯定要实施惩罚措施了。出人意料的是老师微笑着说:“为了表扬他们下课经常问问题,努力学习,今天我要奖励他们,为他们搽上雪花膏。”
整个教室经过片刻的沉寂,突然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站在最前面的我对这瞬间的变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呆呆地站着,直到老师的手伸过来,拉住我仍然湿湿的手,我才傻傻地笑起来。奇怪的是那一次我没有闻到老师身上散发的香味,却看到了老师的眼睛,那是一双多么美丽而深邃的眼睛,仿佛溶尽了世间所有的慈爱。我再也不想隐瞒了:“老师,你的雪花膏……”“是不是很香?”老师善意地对我笑着,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轻柔的手指带着沁人的清香,抚过我的脸,那香气顿时弥漫开来,熏香了一段苦涩的岁月,也熏香了一个贫瘠的生命……
爱,它的传递有时是在无意中、一瞬间,这种爱可遇而不可求。著名教师丁立梅写的《一朵栀子花》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有个女孩子,相貌“太过平常,甚至有些丑陋——皮肤黝黑,脸庞宽大,一双小眼睛老像睁不开似的”;学习成绩也平常,“字迹写得东扭西歪,像被狂风吹过的小草”;她的座位,在教室最后一桌靠近角落的地方。
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任何同学、老师也不会过多注意。然而,当“我”发现了一朵凝脂样的小白花,白蝶似的正落在她的头发里面时,就忍不住地向她低下头,笑着说道,“好香的花!”此时,“她的脸色迅速潮红,不好意思地把嘴一抿,笑得美极了。”接下来,“我”的教科书中就有了一朵她送的芬芳的栀子花。以后,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活泼多了,爱唱爱跳,还时不时向老师请教问题,成绩大幅提高。几年后,出人意料地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这是一朵栀子花的故事,也是一个教育奇迹。教师低头闻香,微微一笑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但给小女孩的心灵触动犹如石破天惊。教师的一个动作、一抹微笑,其实是尊重,是欣赏,更是鼓励。它似雨露滋润女孩心灵的土壤,它似春风吹醒了女孩心中的禾苗。它增强了女孩的自信心,激发了她向上的潜质,焕发了她生命的活力。
可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不少老师只青睐于成绩拔尖的学生,钟情于听话守纪的学生,偏爱于自觉勤奋的学生,而对一些相貌平平、成绩表现差的“丑小鸭”则不屑一顾。有的老师即使觉得应面向全体,也只有三分钟热度,便发出“扶不起的刘阿斗”的感叹。于是,有的学生常被老师罚站办公室,有的回答不了问题常被讽刺挖苦,有的常被冷落甚至遗忘。有些教师的语言词典里,更增加了“笨蛋”、“蠢驴”等词汇。据媒体透露,在一个小学的某个班里,80%的学生被老师打过手心。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对学生包括后进生是充满爱的。但是他们对爱的理解却有较大的偏差,以至于表现在行动上反差更为明显。有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得法,他们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对学生也是满腔热忱,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某市教育部门随意抽取100个教师问卷调查:“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再对他们所教的学生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从这一正一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一些自认为有爱心的教师所施的“爱”并没有得到“好报”。
在日本,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日本式住宅的墙壁多,是木式结构,墙壁里面是空的,有人为装修房屋拆开了壁墙。在拆开壁墙的时候,主人发现了盖房时被钉住了尾巴的一只壁虎竟然还活着,这只壁虎在黑暗的墙壁里整整活了十年。
后来,人们发现,为了这只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老壁虎在长达十年的岁月里,一直在衔食喂养它。其实,壁虎的尾巴在被咬断之后还是可以长出新的尾巴来。由于老壁虎舍不得孩子的断尾之苦,竟使小壁虎在黑暗中忍受了十年无自由的爱。
我们的一些教师身上,那种“老壁虎式”的爱的做法比比皆是。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越俎代庖,做了许多原本应该是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这种包揽学生过去和现在的做法,能够包揽学生的未来吗?
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怎样才能和谐?怎样才能使爱发挥出它应有的效应呢?
爱需要等待,爱需要责任,爱也需要引领,也就是说爱的施予需要智慧。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美国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奇丑无比的大鼻子,因为这个大鼻子,在学校他成了许多同学嘲笑的对象。他觉得不愉快,不自在,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意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总是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抑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
“我正在看一些人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悲伤不已。
“那我们走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丽亚牵着小男孩的手走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但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有一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信心和勇气参加了,并成功了。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记住了这个校园之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再后来他进入了好莱坞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缺陷真的给他打开了另一扇明亮的窗户,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大鼻子人见人爱。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玛丽亚老师的“孩子,你开错了窗户”这句充满人生哲理的话,为斯格特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也就是这句话,为斯格特带来了生活的勇气和人间的快乐,打开闭锁的窗户,找回了自信。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教师却一味地只给孩子打开了知识的那扇窗户,却不考虑孩子们能否透过这扇窗户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考虑学生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窗户,还需要更多其他的“窗户”。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有时需要别人指点迷津,热忱帮助,才能打开他们那扇紧闭的窗户。帮助学生寻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扇窗户,这就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爱”的智慧。
总之,爱是世界的“通行证”,爱没有国别,爱没有边界。爱是最让人难以琢磨的,因为它没有可以套用的模式,也没有可以代入的公式,相同的事情可能就有爱的分别,不同的方面可能就有爱的统一。但是,不管爱如何“变形”,真正的爱一定是发自内心的。
名言警句之人生篇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陶铸
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从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