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案例中的张老师就是一位对学生严格有余而尊重不够的教师,对写错字的学生经常采用过度罚抄的错误方法,因而导致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订正作业采取应付了事甚至干脆不做的抵触态度和行为,其结果不但学生语文成绩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教师产生了厌恶情绪。“好心没有得到好的回报”,对张老师来说,不也是一种痛苦吗?过度罚抄,事实上对师生双方都没有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的说法,其实,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很多。除了类似上述案例中张老师的简单化处理方法能够导致以外,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教师处理学生问题不公正等,都是使学生包括后进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那么,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呢?
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找出实质性原因
从上述案例来看,学生的逆反心理来自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过度罚抄。应该说,这样的逆反心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应予以肯定,而解决这样的逆反心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消除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了。
然而,许多教师会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更多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无不当,可学生也有不少的逆反心理表现。这时,我们的教师往往更为无所适从:是强行压制,还是慢慢引导?怎样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们具有更加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经验。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应该接受的外部指示和道理,出现与平常条件下相反的态度。这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青少年学生随着身体快速成长,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性格,对外部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因而不愿再被动地、完全地接受权威的教导。从这方面来说,他们的逆反心理是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的表现,有其积极的意义。所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采取简单的压制手段,而应加以正确引导。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逆反心理毕竟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青少年基于这种心理而产生的对权威的抵抗,经常是非理性的,往往也是不正确的。如果他们的逆反心理过多过强,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对他们性格的形成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所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引导必须正确而及时,解决在萌芽阶段。
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找到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性原因之后,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
1.倾注爱心,融洽关系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感情进行的。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足够的感情投入,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学生往往会对其敬而远之,严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除了关心他们的日常学习情况,还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就会不仅“亲其师”,而且“信其道”,也就是说学生会很乐意与你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自然就会倍增。这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沟通,而不定期地找学生单独谈心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谈话内容不一定限于学习和学校生活,可以大到个人理想、人生目标,小到家庭情况、对同学的看法等等。通过谈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同时,在谈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也得到加深,从而为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经常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后进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学生对教师的隔阂,消除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换位思考,消除误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教师的错误理解。教师的谆谆教诲,在他们听来可能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陈词滥调”,教师的语重心长,他们体会到的可能只是“唠叨”、“罗嗦”。为了避免学生因为误解而产生逆反心理,首先需要教师能够换位思考,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在后进生犯错误时,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知晓教师对其所犯错误的重视程度,而在于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取得进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教师都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处理问题要坚持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做到“一碗水端平”。
3.对症下药,宽大为怀
由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很多,故先要进行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如果是因为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并不是存心的,而是出于无知、幼稚,这时我们就要给予他们理解和宽容。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很害怕,等着挨批,如果我们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最终可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成效。当然,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学生,而是要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孔子说得好:“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宽大为怀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后进学生而言,就更需要一定的宽容。
总之,消除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逆反心理,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爱的本质是给予”,我们教师的天职就是给予,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给予”上。后进生的精神世界是十分需要给予的,学生学习要给予辅导,微小的长处要给予肯定,稍有进步要给予表扬,遇到打击要给予保护,遇到失败要给予安慰,出现反复要给予理解,交给任务要给予信任。总之,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转化为内驱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后进生的逆反心理,促进其转化。
引导后进生走出青春的迷茫
青春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后进生也不例外。教师理应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像别的学生一样,顺利地走出青春的迷茫。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李某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成绩较差,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都十分关注。班上有些男女同学谈恋爱对她有一种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影响。前不久,她们班与初三某班开展了一次篮球赛,她作为班里的活动委员直接参与了此次球赛的策划、组织工作。对方班的某男生长得英俊潇洒,在比赛场上属于主力队员,那名男生在球场上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吸引了她。李某不知不觉地就暗自喜欢上了那名男生。从此,她愈发而不可收拾,上课时无心听讲,老是想象他在球场上的举动和情形;下课时,她总是走到那名男生的教室周围,希望那名男生能够注意到她;课外活动时,她常常到球场上看那名男生是否在打球。有一天,这名男生从教室出来看见李某并对她报以微笑。从那天起,李某便更加心神不宁,无心学习,幻想有一天他们能成为朋友,一起谈心。同时,李某渐渐地不愿与同学们在一起,唯恐大家发现她心里的秘密,学习热情开始下降。她一看书,脑子里就是那名男生的影子,学习成绩眼看越来越糟,父母问她为什么,她不敢说,老师也找她谈话,但还是没能帮她解决问题。她自己也知道初二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基础打不好,上初三就会很吃力,但是她还是不能自拔,她感到很压抑和苦闷,备受心理挫折的煎熬。
李某现正处于青年初期,它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接近成熟的时期。青年初期的个体在性发育方面已经成熟,并进一步意识到两性关系,身体的发育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并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不仅关注外在客观世界,还关注自己的主观世界,希望能了解和把握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并能独立与自觉地按一定标准评价自己的生活道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李某正沉溺于“单相思”的情感挫折当中,这反映出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性意识开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关系。如,他们开始注意异性,愿意与异性交往等。因为这种心态的变化是由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引起的,如果对他们的身心变化不予理解和正确引导,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内心的挫折感。
因此,教师应该让李某明白,李某之所以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心理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断成熟所导致的,这属于正常现象。青少年期间的少男少女正处于钟情、思春的朦胧状态,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具有明显的好奇性、实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歌德说过:“少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但由此过早地涉足爱河,甚至产生“单相思”这种心态则存在一定问题。因为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不了解对方就盲目喜欢是一种冲动的行为。此外,要想得到对方的喜欢,不是靠一方强烈的追求所能达到的,而应以自身的魅力、人品、气质、才华等来吸引对方,通过这些分析使李某认识到自己的“单相思”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危险想法,不能以此来折磨自己。
其次,应详细分析她目前的状况,正确引导她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