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找他长谈了几次,每次都在两个小时以上。我很坦诚地跟他讲了我对他的种种感受,并特别提到了自己对他送花的感激之情。我还告诉他,花已经枯萎了,可我还舍不得将它扔弃,是因为我要让自己每天都能感受到他的心意。我问他:“李老师觉得最近与你走得越来越近了,你觉得李老师是不是‘自作多情’啊?”他并没有马上回答,只是反问我一句:“你自己觉得是不是呢?”我说:“我当然不觉得啊,要是我觉得是一厢情愿,我就不会那样做了!”他说,你不是已经得到了你要的答案了吗。我说,你为什么就不能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他只是笑了笑,并没有理会我。后来在言谈中,他告诉我,他确实觉得我们走得越来越近了,那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初听吃了一惊,后来才知,他是说我们都很执著。
后来我把自己想帮他的想法告诉了他,并要他向我做出承诺,为此我们达成了协议。那时已经下晚自习了,可是我还有最后一个要求:“你从来都不会对别人说出赞美的话,今天能破例夸夸李老师吗?”他很开心地笑了,问:“一定要说吗?我只喜欢记在心里,不喜欢说出来。”我说那不行,这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需的一种能力。他迟疑了很久,最后很羞涩地说:“谢谢李老师!可以了吗?”我说不可以,因为还没有说具体,我问他,是不是觉得李老师很霸蛮(方言,意即霸道又有点蛮不讲理,但此词的感情色彩是可褒可贬)。他说不是,那是缘于对李老师的一种自信。但最后还是被我逼得无奈了,说出了下面让我很吃惊的话:李老师工作责任心强,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对学生不离不弃……没等他说完,我就打断了他的话,因为我第一次从他那里听到这种话,实在是太让我激动了。这只怕是这些年来他对长辈说过的最温情的话了!
于是我按要求向学校领导书面陈述了他犯错误的情况,并加上了下面的话:“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特殊的学生,我感到他的心中有一座冰山。可我隐约觉得,通过我耐心细致的工作,那冰山一角已经被融化了。我希望把他当成一个特殊的对象来研究,来尽力转化。虽然我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转化他,但我一定会尽力,衷心希望学校领导再给他一次机会,也给我一次机会。”学校被我的诚心感动了!
昨天学生来校领通知书,我又跟他细细谈了一回,并叫他一定要记得对我的承诺。后来我上网时,看到了他的留言:“李老师,谢谢您!”
我叫小聪去我的博客读了此文,他深受感动,他说没想到我会为他写文章,并表示一定要力争成为“我的奇迹”。本学期以来,他的转变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基本上改变了从前的那些坏习惯,并担任了班上的体育委员,学会了以身作则,学习的劲头也大了,与班主任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
后进生是教育教学中一个客观的存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分析后进生的心理状态,掌握他们心理上的特殊矛盾,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及时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寻根探源,对症下药,后进生的转化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那些后进学生的心中,也是激情如火,我们做班主任和教师的只要能真心实意地充满让他们改变现状的期待,并巧妙地表达出来,就能点燃那一份激情,转化也就迎刃而解了。
“无情”的批评,“有情”的表达
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
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百倍,而朋友提醒式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荡涤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
但在现实中,一些老师往往容易走入批评的“误区”,在他们眼里,批评就是“挑毛病、找错儿”。
带着这种批评观,面对学生尤其是那些后进生的缺点、错误时,他们常采取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结果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反感、憎恨,以致成绩下降或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学者认为:“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温和则会有失威严。因此,聪明的教师不会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会温和得让人胆大妄为。”
所以,批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
我们看一个故事:
199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0名教师、学生参加,其中教师208人,学生202人。中国从北京、西安、上海选派了9名教师和9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联欢活动历时6天,先后开展了5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评选最有效的批评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都作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
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做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成绩很差,按中国人的标准,应属后进生一类,而且虽然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
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耽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子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
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接下来你将怎么处理?
208个教师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都在规定的半个小时内交上了答卷。
主持人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208份答卷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9名中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查;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幽他一默——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激凌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教师的处理方法是: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给予严厉处罚。
英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学生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他们自己打自己嘴巴10下。
俄罗斯教师的处理方法是: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恫吓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他们给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教师的处理方法是: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而以色列著名教师查理德的处理方法则为: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轮胎?B.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的胎?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之后,活动主持者把25种处理方法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请学生评选出自己最愿意接受,对自己最有效的批评方法。结果,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著名教师查理德的处理方法。
主持人说,绝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的批评方式,就是批评的方式要让学生不怕、不难堪,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启发的作用。
可见,最受学生欢迎的批评方式,应该是善意的带有激励性质的“有情”的批评。
诚然,教师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怒其不争的心是好的,却也应当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激励”性,是否能催人向上,是否能真正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缺点和错误,立志成才的效果。
中国的教师往往采用尖酸刻薄、全盘否定的批评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由于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所以不会真心接受批评,更不会有所改进。更严重的是采用这样的批评方法,学生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因而失去信心,结果事与愿违,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这也正是以色列的查理德老师的批评方式之所以成为绝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的原因!
查理德的批评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没有让杰克兄弟这类后进生感到害怕和难堪,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很快地判断学生是否真的说了谎,而学生面对铁证和老师的理智,他们的侥幸心理崩溃了,并自然会产生一种做错事后的负疚感,从而低头认错,诚心接受。
那么,在运用批评的手段来激励学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第一,教师批评学生很容易,但真正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批评并非易事,我们必须知道:批评是柄双刃剑,它能鞭策学生,也能刺伤学生。
我们很多教师批评起学生来,大多是习惯性地居高临下,蔑视、讽刺、辱骂、挖苦、威胁、打击一块儿上。
如学生上课迟到了,教师常用的批评是:“今后不能再迟到,否则就别进教室!”
学生听讲不认真,教师也会如此处置:“瞧着你不想听我的课是不?不想听也好,去外面站一会儿吧,反正你喜欢站岗。”
还有的教师为加强管理,常让学生叫家长到校进行协商,但又怕学生不配合,便甩出这样的话:“明天再不叫家长来,你就别来上学了!”
更有甚者,竟然会对自己的学生说:“你瞧瞧你前边的某某同学,人家学习多踏实,你再瞧瞧你的同桌,人家作业做得多仔细,你再瞧瞧你自己,教这么长时间的学,我还真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学生,真是笨得没治了。”
这样的批评就像戳向气球的针,整个泄气!
这不但不能转化学生,反而激化了师生矛盾,促使学生消极应付,破罐子破摔,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尖刻的语言,是刺向心灵的毒箭,更何况我们面对的还是年少的学生,是脆弱、敏感易受伤的心灵!
众所周知,生病的小孩最害怕、最讨厌的,便是吃那些苦似黄连的良药。但倘若这些良药是裹着糖衣的药丸儿,小孩吃药的态度则立马有了大转变。
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何尝不需要教师的“可口”良药!
上文中查理德那种含而不露的批评方式,就是学生最喜爱的一味良药。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如何才能把批评的“良药”变得“可口”,让学生接受批评如沐春风,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曾有中学生给老师的建议里就有一条:老师,请你不要把我们当敌人!这值得每位教师深思。
第二,关爱不等于溺爱,批评不等于斥骂,事实上,批评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
老师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
教师应该善待每一个犯错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使学生清除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瓦解其内心防线,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批评学生时,教师头脑一定要清醒,要记住批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批评的目的绝不是使学生心灰意冷、垂头丧气,而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大踏步地前进。
如学生在教室外踢足球,不慎打碎了窗玻璃,教师不问具体情况,张口就批评学生:“你总是违反校规校纪,给班里惹是生非!”
这种斥责式的批评,学生难以接受。
假若你通过细心地了解,发现学生并不是故意的,教师不妨换一种批评方式:“教室前面场地小,踢足球很危险,万一打碎玻璃扎伤了同学怎么办?”
这样,被批评的同学会认为教师完全是为自己考虑,自然会主动承认错误。
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塑造一个人,可以将其引向成功的巅峰;相反,一个伤自尊心的、令人泄气的批评则会让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
无数实例证明:粗鲁、草率的批评,是毁掉一个人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这样的感觉:你仍然是我的学生,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
第三,批评要实事求是。
批评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在批评之前,教师必须弄清事实真相,不能急于下结论。批评的标准应当一致,对所有的孩子要一视同仁,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批评一定要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有的放矢,要对事不对人,只批评某种行为或某一件不恰当的事,切不可否定学生其他方面的成绩或者一贯的表现。
第四,批评要考虑学生差异,采用灵活的方式。
批评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所犯错误的性质、心理承受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因势利导,能个别谈心的不当众批评,能背后批评的不公开批评,要选择最恰当的批评方式,否则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加深教师与学生间的矛盾与冲突,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著名教育家孙敬修有一次看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都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孙爷爷未说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第五,批评要适度。
学生们尤其是后进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教师要多看他们的优点,坚持做到多表扬,少批评。“批评”尽管不可少,但不应该成为主流,正向的激励和鼓励应该成为主旋律,要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其优势,千方百计地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立志向上的进取心,必须谨防批评的滥用。
赏识也好,批评也罢,最终都是为了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它们不是矛盾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细致地观察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错误,精心设计批评,把批评变成干旱中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冬天里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让我们把批评变成一门艺术,让我们充满爱心的批评成为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发展的动力。
名言警句之人生篇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