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选择、
寻求自我幸福的自在人性告诉我们:
唯有群、唯有结合成有机的组织,
将不同个体的力量有机地集成为一股集体
的力量,
才能更好地谋求生存、更好地实现人性。
如果说机遇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那么分寸的把握肯定是临门的一脚。与人相处需要时时处处掌握分寸,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又不能完全被他人牵制。在人际交往之中,存在着一些规律与技巧,需要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总结经验。
小王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小伙子,他刚刚在旁人的介绍之下,有幸结识了一位留学归国的高才生。恰巧的是这位高才生所在的公司正好与小王的业务有着交集。这样的好机会如果不抓住,这位小伙子就是傻子了,于是他马上真诚地邀请对方共进晚餐,而那位留学生也很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一切似乎都在往好得不能再好的方向发展着。当天晚上,两个人边吃边聊,小王的虚心谨慎、诚实质朴给那位留学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甚至主动提出可以帮小王争取一单小王渴望已久的业务。听到对方这样的许诺,小王乐得眉开眼笑,为了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谢意,还有自己与对方关系的亲密,他从桌子对面站起来,坐到了那位高才生身边,拍着对方的肩膀与对方称兄道弟。在小王看来,大家都是男的,这样亲密的行为完全表现了自己将对方当做真正的朋友,更可以拉近两人的亲密关系。可谁知那位留学生在小王的手接触到自己的一刹那就皱起了眉头,礼貌地示意小王坐回原来的位子,再然后两人之间的气氛开始尴尬起来。最终那位留学生也再没有提过曾答应帮小王争取业务的事情。
通过小王的经历,我们应该知道,每个人在方方面面都有着自己的尺度,而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之中,千万不要轻易地跨过别人的这些尺度。不然一定会惹来对方的不快,即便是表达亲密的行为也是这样。小王的举动在几代人都住在一起、互相了解的农村也许真的不算什么,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拉近大家距离的方式。但在生活节奏快、经常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城市里,他的这种举动明显超过了对方为自己设定的“安全距离”,纵然同为男性,也仍然会让对方感觉非常的不舒服、不自在。正是因为事先没有意识到这种与人交往应该注意的尺度,小王才没有把握好自己行为的“分寸”,一次大好的机会,就因为小王的“不懂分寸”而白白溜走了。
大家看,即便是我们希望表达善意,分寸都如此重要,如果我们所要表达出的意图是“拒绝”或者“不同意见”,这个分寸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难以把握。
这时,我们就要注意,人都有一种希望他人顺着自己的主观愿望。无论是谁,当别人与自己的观点相背,或者完全不支持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时,都会产生出一种很强的失落甚至是抵触感。而当我们表达“拒绝”和“不同意见”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我们应该将他人所可能产生的这种失落或抵触情绪降到最低,最好能够让他们欣然接受我们的“拒绝理由”或“不同意见”。
在拒绝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些非个人原因作为借口。
比如一位推销人员走进我们的办公室,我们并不喜欢他或者他所推销的商品,但我们也不应该直接将他或者他所推销的商品一口否定,甚至是批评得体无完肤,而是可以找一些诸如“这事情不归我负责”,“现在我们刚刚采购完同类的商品,您可以留下联系方式,我们需要的时候会与您联系”,“我们公司真的不需要您的产品”之类的个人所无法左右的借口来委婉地拒绝掉对方的推销。总之,我们表达出的意思应该是:“我很想帮助你,也很想与你进行合作。可是现在我真的没有办法,这并不是因为你个人的能力,或者你的商品有什么问题,而是客观因素决定我现在无法答应你的请求。”这样做既不会伤害对方的面子,也不会让对方心生不满,还可以很干净地推掉自己的责任。
当然,通过诱使对方否定掉自己的提议来达到拒绝的目的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咱们前边提到的纪晓岚劝谏乾隆皇帝的方式就是这样做的最好例子,而美国的前总统罗斯福也是这方面的大师。
在罗斯福还没有成为总统之前,他曾经在海军中担任重要职位。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附近建立潜艇基地计划的真相。
实事求是地讲,这位朋友的做法如果不是有什么特殊目的的话,真的很不合适,因为如果罗斯福告诉他显然是泄露机密,是对自己职业与国家的不忠,但如果强行拒绝,恐怕又会影响两个人的关系。但罗斯福却选择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他在听到对方的问题后很神秘地四处看了看,然后用压得很低的声音询问那位朋友:“关于这件事情,你,你能保守秘密吗?”
那位想知道这件事情的朋友马上拍着胸脯保证:“当然能!”
“那么,我也能!”罗斯福微笑着回答。
就这样,罗斯福利用他那机智而礼貌的回答,诱使他的那位朋友主动地说出了每个人面对这种情况时所应做的自然选择,委婉地拒绝了朋友的不合理请求,既没有影响两个人的关系,也保守住了国家的秘密。
同时,当对方向我们提出要求,对方也知道我们完全有能力决定是否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一定要在拒绝对方的同时回赠给对方一个希望或美好的前景,这样既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还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边的工作。
美国的威廉·雷利博士在他所著的《成功的人际关系》一书中就谈到了这样的一则事例。
一位名叫乔治的员工向自己的主管提出希望得到晋升的要求。但主管却因为种种理由不能满足乔治的愿望,但这个时候这位主管却并没有简单地一口回绝乔治,从而打击这位要求上进的下属的自信心,甚至还可能让乔治由此对自己不满。相反,他对乔治说:“乔治,我很理解你想要获得晋升的迫切心情。可是如果你想在公司中争取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你就必须让你自己变得对公司更加重要,对不对?”在得到了对方的肯定之后,这位主管马上又开心地与乔治继续沟通:“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还需要做些什么吧……”
就这样,乔治不但认可了主管的拒绝,甚至还对主管给自己的友情提示充满感激,更是满怀信心地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当然,如果我们所要拒绝的是一些与我们很亲密的朋友或者亲戚,我们只需要在拒绝对方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善意与抱歉就足够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小姑娘在面对别人的约会邀请时,往往会配合着善意的笑脸说出“不好意思……”之类拒绝的话语,这种拒绝既友好又温情,虽然她并没有给自己找什么借口,但却表达出了自己的抱歉,一般情况下被拒绝的一方也不会感觉很不舒服。
当然,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智慧,也可能将拒绝发挥成一种真正的语言艺术,许多伟大的领袖或成功者都拥有这方面的智慧。
曾经有一位夫人要求林肯总统授予他儿子上校军衔,她认为林肯理所当然应该满足自己要求的理由是:“我祖父在列克星敦打过仗,父亲在新奥尔良打过仗,我的丈夫更是在蒙特利尔的战场上阵亡了。”
林肯答道:“夫人,我想您家已经为国家做够了贡献,该给别人一个机会了。”他就这样巧妙地回绝了这位夫人的不合理请求。
说完了拒绝的艺术,咱们再来看看该如何礼貌地表达不同意见。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首先应该了解的一点是,除了比赛,任何辩论基本都是有害而无益的事情。辩论的结果往往并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让辩论的双方都陷入一种激动的、不愉快的情绪之中。
所以,即便是我们想表达不同的意见,也一定要尽量避免产生这种无谓的争执或者辩论。
可问题是又想表达,又要避免辩论,甚至是争论的产生,应该怎么做呢?其实说白了还是那句话——分寸,我们要顾及那些与我们意见不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要顾及在场其他人的情绪,这就是我们要把握的分寸。
首先,我们应该让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充分地表达观点,不要与对方抢着说话,甚至妄图用声音压过对方,不让对方张嘴,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双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而且这还是你缺乏自信、性格浮躁的表现。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或者所在团队的共同目标没有什么联系,不过是一些兴趣、爱好上的交流,或者是平日闲聊,那么我们承认对方说得有些道理又能怎样?如果是工作之中的讨论,我们就更不需要急急忙忙地胡乱开口,摆出一份与对方分庭抗礼的架势,难道在团队的会议之上还能不许你发言吗?在对方说的时候认真地听,吸取那些合理的部分,然后找到对方的错误,在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候再用尽量委婉的语言准确地指出这些错误,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补救措施,更能显出你的沉着与缜密。
第二条在表达不同观点时掌握分寸的规矩是我们不要强迫别人赞同我们的观点,周恩来总理的个人魅力无与伦比,他的魅力来自于一种宽容的大度,却绝不是来自于“事事我都对”的跋扈与张狂!很多时候,会议或者讨论只是为了让各方充分地表达意见,以备与会各方和决策者更好地对事件作出整体的分析与判断,而并不是一定要分个上下高低。所以当我们与他人的意见相左的时候,大可以遵循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去包容别人的不同观点,这正可以体现出你的风度与胸怀。
第三条在我们表达不同意见时所应该掌握的分寸在于无论我们提出任何不同的看法或观点,都应该努力坚持做到对事不对人。比如当公司中开会讨论一个项目的操作问题,甲和乙两人可能都希望自己的业务伙伴参与进来,这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这时对于甲乙二人来说,最合理的做法都是尽量地强调自己的合作伙伴在业务上的优势,而不是大肆攻击对方。
最重要的第四条在于,当我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之后,一定要对对方的观点作出一定的肯定!任何人从任何角度出发所作出的判断与策划既不可能无懈可击、完美无缺,也不可能全无一丝可取之处,所以当我们希望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时,一定要率先对他人观点中的合理部分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样既可以避免矛盾升级,又可以迫使对方反过来不能过分地批评我们所提出的看法,这种火候与分寸的把握才称得上是炉火纯青。